从《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叙事策略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书写与表达

    聂庆娟

    由SMG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和BBC地球影业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2017年8月11日率先在中国公映。该片延续了《地球》大制作、自然类主题风格,技术上再创新高,4k分辨率、八旋翼直升机、飞行幻影4kFlex摄像机、低光摄影、超轻型相机、便携式稳定系统等摄影技术的运用打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该片在《战狼2》等商业大片的包围下,面对排片率只有1%的窘境依然杀出重围,公映一周,已收获票房超2000万元,成为暑期档一股“清流”。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中英两国电影合拍协议签订后的首部影片。作为一部定位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纪录片,影片不可避免地用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立场、认知思维和文化观念的叙事策略表现主题,使“中国观众更好地接受这部全球化影片”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这部国际化影片”,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时间为轴、首尾呼应的环形叙事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认知方式;温情、诙谐的故事化讲述则在保留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元素、道家意象的大量运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与东方人的哲学智慧。曾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导演范立欣为中方指导,著名作家严歌苓担任中文字幕编译,成龙担任配音,中方团队的强势加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注入了强心剂。因此本文从叙事结构、讲述方式以及叙事技巧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影片中的书写与表达。

    一、 时间为轴、首尾呼应的环形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从现代意义上讲,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以各种手段有层次、有逻辑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1]换言之,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安排是创作者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客观反映。《地球:神奇的一天》作为一部面向中国观众的国际化影片,采用了时间为轴、首尾呼应的环形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符合中国观众对时空的认知方式和世间万物轮回往复的生命观,折射出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表达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

    影片框架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全片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以太阳一天的运动轨迹为主线串联起地球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22个国家38种生物的生存样态。清晨第一缕阳光点亮了世间万物的生命之光,拉开了影片的序幕。沐浴在晨光中的丹顶鹤翩翩起舞,伸展优美的脖颈对天而歌,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爬上树干,开始一天的活动。太阳渐渐上升,镜头转向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鬣蜥宝宝们和它们的天敌锦蛇。叙述者以冷静的口吻客观讲述两大冷血动物之间的生死对决,中英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为对决增添了紧张、恐怖的气氛。正午时分,太阳的能量达到最强,北极冰层开始融化,独角鲸重获自由,欢呼着投入大海的怀抱。但炙热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场长颈鹿之间的领地之争正悄悄上演,而深海中抹香鲸一家正悠闲地直立在水中休憩。视线由北转南,中美洲一座临近巴拿马的小岛上,一场三趾树懒的逐爱之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太阳开始偏西,镜头转回地球最南端,那里数以百万计帽带企鹅爸爸们奋战在冰火之间,厄瓜多尔的热带雨林里盘尾蜂鸟和蜜蜂的夺蜜大战惊心动魄。夕阳西下,匈牙利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空正上演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数百万只沉睡河底三年的蜉蝣同时孵化、起飞,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壮观景象。太阳西沉,白头叶猴陆续回到山洞。最终黑暗接管了白昼,夜行生物粉墨登场,猫头鹰开始活动,大白鲨变得凶神恶煞,真菌发出美丽的荧光吸引甲虫,萤火虫的光亮制造出美轮美奂的梦境。当华美的极光褪去,光明再次主宰了地球,新的一天又来临了。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借用了以时间为轴进行讲述的叙事结构,不仅框架清晰,使观众易于把握全片结构,同时也符合中国观众对时间的线性认知方式和思维逻辑顺序,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时间观。与此同时,影片始于清晨止于清晨、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鲜明体现出中国传统时空一体、具有连续性的环形时空观,它将时间与空间巧妙结合,注重时空的连续性。空间是时间的表象,时间是空间的延伸,时空交织浇筑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时空共振、天人合一。

    二、 温情、诙谐的故事化讲述

    故事情节是纪录片叙事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叙事主体为了表达某种叙事意图,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试图达到某个叙事目的而建构的话语”。[2]作为一部面向中国观众的全球影片,主创方BBC影业对西方哲学思想巧妙地进行了东方化处理,在坚守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兼顾中国观众的观影感受和文化取向,在凸显竞争本质的前提下巧妙运用诙谐、温情的故事化讲述,不仅拉近同中国观众的距离,还间接传递出中国崇尚和谐、众生平等、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东方哲学。

    有温度的讲述主要通过对影片中猎杀、搏斗等血腥场面的温情处理策略来实现。西方是海洋文化,注重扩张和征服,认为斗争、猎杀才能凸显事物的本质;而中国是陆地文化,长江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重视和谐与共。主创方出于利益驱动在坚守本土文化前提下对中国观众做出一定的迎合与妥协,在保留动物界适者生存自然法則的同时策略化表现动物间友爱、温情的一面。这一策略完美体现在海鬣蜥同锦蛇之间的生死大战。刚出生的海鬣蜥宝宝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危机四伏的世界,它必须拼尽全力摆脱群蛇围捕并且顺利爬上岩壁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早已埋伏好的锦蛇也绝不放过一年中最好的饱餐机会。于是,一场生死大战拉开了帷幕。在群蛇围捕下,两只海鬣蜥宝宝不幸丧生,但镜头并未聚焦海鬣蜥被锦蛇死死缠绕的悲惨画面,仅对海鬣蜥的一条腿一带而过,相反却对死里逃生的两只海鬣蜥宝宝浓墨重彩,它们相互亲吻抚摸,好像在诉说对彼此的爱。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人与自然万物惺惺相惜。主创方温情化处理了海鬣蜥与锦蛇的厮杀,既避免了残酷的血腥场面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冲击,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口味,又有效地向外界传递中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思想。这一叙事策略还体现在斑马宝宝身上。通常自然类纪录片表现此类情节时往往着重表现斑马、角马等动物过河遭遇鳄鱼攻击时的惊险或者被猛兽攻击后的惨烈场面,表现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斗争,但《地球:神奇的一天》镜头并未过多表现潜伏的鳄鱼、河马对小斑马的攻击,也未聚焦小斑马被狮子猎杀的场面,反而重点表现母爱的力量。当暴涨的河水将小斑马冲向下游,当小斑马挣扎着浮出水面,当河对岸的斑马群渐渐远去,只剩下斑马妈妈焦急地在对岸为小斑马加油,又或是当勇敢的斑马妈妈义无反顾地将猎豹驱逐,母爱的伟大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正是崇尚和谐、向往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绝佳体现。

    主创方不仅采用对血腥场面进行温情化处理的迂回策略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同时还运用诙谐的叙事策略正面表现动物间的爱与责任,进而表达众生平等的文化思想。例如对南极洲扎沃多夫斯基岛上的企鹅爸爸对家庭爱与责任的描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家庭与责任的文学表达。企鹅爸爸们每天都要在火山与巨浪的夹击中奋战。他们不仅要出海80多公里去捕鱼,回家之路也异常艰辛。但对家庭的爱与责任还是指引着它们与家人团聚,为家人带来美食。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纪录片正是通过企鹅爸爸寻找食物的故事巧妙传递出中国人对家的理解。此外,主创方还借助诙谐幽默的喜剧刻画表现动物伦理,侧面表达出中国对和谐、美好等价值的向往。三趾樹懒求偶的故事使影片成为一部喜剧。一向以慢著称的树懒动作敏捷地跃入水中寻找梦中情人。然而当树懒游到河对岸,却失望地发现对方已经是一位妈妈了。这段诙谐的故事让观众忍俊不禁,冲淡了海鬣蜥与锦蛇厮杀带来的些许恐惧感,使原本血腥的自然类纪录片充满了幽默与喜感。

    不管是出于兼顾中西文化差异对血腥厮杀场面采取温情化迂回处理间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叙事策略,还是幽默地故事化讲述正面表现中国文化的叙事策略,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崇尚美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理念。

    三、 中国元素的大量运用

    为“更好地使这部全球化影片被中国观众接受”,影片创作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元素如丹顶鹤、大熊猫等以及道家文化意象如“气”“蜉蝣”等,这些元素与意象的使用不仅使中国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借助电影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熊猫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的名片。BBC影业摄制组首次远到中国拍摄熊猫,并将影片开始后的首个镜头给予大熊猫,这一叙事技巧不仅立刻唤起中国观众的兴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大熊猫作为中国名片早已誉满全球,然而观众可能对另一动物产生更为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片头片尾一闪而过,然而不管结构上还是文化意义上对整部影片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丹顶鹤。影片伊始,一轮红日缓缓升起,丹顶鹤在红日的衬托下翩翩起舞。影片结尾,白昼驱赶了黑夜,美丽的丹顶鹤再次迎着朝阳翩翩起舞。这种首尾相接的环形叙事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时空观。生命的轮回浸润于日出日落的每一天,传递出中国古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时空观。从文化意义上讲,丹顶鹤姿态优美、全身洁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的象征物。[3]影片以丹顶鹤为媒介实现首尾呼应,既表达中华民族对自然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是中国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祈愿。

    除大熊猫、丹顶鹤等中国元素外,影片还大量使用了如“气”“蜉蝣”等极具哲学意味的道家意象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影片伊始,大自然宛如一幅神秘画卷,雾气氤氲,流云飞绕。这种极具东方神韵的优美画面传递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一道氤氲,二气化育,天地定位。云雾缭绕孕育了天地万物。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再配上解说词“是地球与太阳的共舞孕育了地球上的千万种动物和植物”,既喻指阴阳调和、太阳地球相互作用孕育天地万物,又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万物的理性认知,因而影片开场的“气”这一意象奠定了全片哲学基调。影片结尾重提“气韵”,“那些神秘的气韵和脉络把我们和万物生灵紧紧相连”,体现出万物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全片最具道家哲学意味的要属“蜉蝣”这个意象了。蜉蝣在河底沉睡三年后一同孵化,500万只蜉蝣倾巢而出,立即开始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他们交配,产卵,死去。蜉蝣生命短暂,只有一天,但却精彩绝伦。真正的生命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精彩。“浮生一日,蜉蝣一生”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生命是短暂的,却又是永恒的,短暂的生命幻化为精彩绝伦的一生,道出生命的轮回,参透生命的本质。

    正是借助大量的中国元素和道家意象,使中国观众在观影时不仅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借助这些中国元素和意象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在全球树立大国形象。

    结语

    精心安排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讲述方式、有效的叙事技巧在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有文化背景的受众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和自豪感,又有利于异文化者了解他者文化。《地球:神奇的一天》正是基于上述意图在影片中采取以时间为轴、首尾相接的环形叙事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多元化温情、诙谐的故事化讲述策略表达中华民族崇尚和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影片对大熊猫、丹顶鹤等中国元素以及“气”“蜉蝣”等道家意象的大量运用不仅使中国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借助电影媒介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6):8-10.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9.

    [3]朱信良.鹤文化的传播价值与媒体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