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L联合CBL教学在口腔美学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芳 高婧

    

    

    

    [关键词]美学分析;以授课为基础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联合教学;口腔美学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美学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渗透愈加广泛,美学同功能一起成为口腔修复的两个主要目标[1],美学教育也成为口腔修复学教学的重要内容[2-3]。但目前的专业基础教学的设置缺乏完善、系统的美学分析教育环节,口腔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对口腔美学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仅来源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渗透[4]。美学知识的不足将影响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医患沟通、美学分析设计,以及临床实施阶段中的美学预告,进而影响整体医疗计划的制定和最终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口腔美学认知能力,在临床前培训中增加了口腔美学分析的教学,采用以授课为基础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美学知识进行美学分析及美学设计的能力,评估美学教学对口腔本科学生美学感悟力的提升效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口腔医学专业理论学习结束,临床实习之前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2012级及2013级共62名学生参与本次教学活动。

    1.2 教学实施方法

    1.2.1 LBL教学前美学分析实践: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和相关书籍自学面部及口腔美学知识;学生自由组合为两人一组,互为分析对象,并利用教学提供的数码相机进行面相和口内牙列照片拍摄;课堂中利用照片展示学生的美学分析结果,提出美学提升的实施方案。对学生美学分析的结果中的美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美学指标的认知百分比(%)=分析中运用该指标的学生数/学生总人数×100%。

    1.2.2 LBL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美学理论的授课,内容涉及如表1,涵盖息止美学、微笑美学(唇齿关系、齿龈关系、牙列美学、牙齿美学)等[5];对改善口腔美学的方案选择进行概述;带领各组学生进行临床病例美学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过程中学生根据病例资料自由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美学分析的过程进行总结。

    1.2.3 LBL教学后美学分析实践(CBL教学):LBL教学完成后,各协作小组再次就组内成员相互进行美学分析,并同教学前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筛选、整理和补充,以书面形式整理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后进行发言展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解答。最后由教师小结和总体评价。再次计算美学指标的认知百分比(%)。

    1.3 問卷调查:为评价教学效果,对参与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临床实习前是否为口腔美学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否有助于提高美学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六个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配对t 检验,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美学分析学习效果:在“美学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每位学生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同学互为分析对象,提高参与感,并对分析结果充满了兴趣。因此,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拓宽思维,掌握知识,达到与修复学、正畸学、牙周学、皮肤学等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美学学习效果:LBL教学前的美学分析实践中,学生对美学认知多关注于牙列的美学,如牙列整齐与否,以及单个牙的美学。其中93.5%的学生提到了牙齿排列,90.3%的学生使用笑线评价口腔美学,其次是牙齿形态和颜色,分别获得61.3%和64.5%的学生的关注。美学分析虽然不全面,但已经较非专业人群有明显提升。LBL教学美学分析学习后再次进行美学分析实践,学生对美学指标的掌握有了显著提升(P<0.05),见图1。采用美学分析的指标量由(4.29±1.42)个上升至(8.97±2.75)个,涉及颌骨三维位置关系、唇齿关系、齿龈关系、牙列美学等,信息获取更加全面,见表2。

    2.3 问卷调查结果:学生一致认为临床前培训是美学教学的最佳时间。此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96.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93.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96.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增加了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并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多学科开展。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完美笑容”的追寻更为执着[6],口腔美学为治疗目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口腔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7 ]。目前口腔临床对美学教学的需求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国内口腔院校的美学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更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研究,多数口腔医学生的口腔美学知识都只有通过临床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阶段得以部分补充,不利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美学教学同其他专业课程不尽相同,它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也带有个体的主观性和明显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在建立美学知识体系的同时,体会和揣摩美学指标在具体对象中的表现。口腔医生在医患沟通、美学分析设计、临床美学预告以及最终治疗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口腔美学认知能力作为支撑。口腔本科生在临床前培训阶段,已完成理论学习,具备了美学认知所需的口腔学科“知识背景”,在此时进行口腔美学分析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美学缺陷同各学科治疗手段,如正畸正颌、牙周软组织处理、种植技术和美学修复技术等搭建联系,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也将促进学生构建口腔美学思维和临床整体观。因此在本科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前进行美学分析教学是必要并适时的,将增加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自信。

    LBL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能够准确、快速地传授知识,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目前LBL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便于学生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CBL教学是以病例作为提出问题的形式,基于来源于“真实”的临床问题进行的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并促进和巩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8]。它是由PBL原理发展而来,继承了PBL医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又避免了PBL在一定程度上与临床实际割裂的不足。LBL和CBL教学的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宽思维,掌握知识。

    口腔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对口腔美学知识的了解仅来源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对口腔美学的认知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应用美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的能力[4]。美学分析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活动。美学分析不仅局限于牙齿或者口唇关系,而是从整体出发,由颌面部轮廓和侧貌到唇齿关系再到龈齿关系,最后是牙齿的形态、颜色和比例[6」。本次LBL教学部分是对口腔美学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快速而系统传授美学知识和培养初步的美学分析能力;LBL教学前后分别两次以小组模式进行美学分析讨论(CBL教学)。LBL教学前的美学分析讨论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美学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美学背景”;LBL教学后再次进行的美学分析讨论,目的是巩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并同前一次美学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检验LBL复合CBL教学的效果。LBL教學前学生已经存在一定的口腔美学知识储备,源于正畸学、修复学等学科的理论授课和见习,以及课前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的知识自学。但是在病案美学分析实践中的表现并不理想:美学分析较为片面和局限,对美学分析的理解仍然局限于牙齿的颜色、形状和排列,以及“笑线”这一美学概念。提示口腔本科教学活动对美学的渗透多集中在正畸学对牙齿排列的关注、修复学对牙齿形态和颜色的关注,以及种植学对笑线的关注。而对于颊廊、前牙唇侧投影比例、Zenith顶点等美学“细节”缺乏认知。因此开展了美学分析LBL教学,协助学生系统梳理美学知识,将割裂的美学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获得颌骨三维关系、面型信息、唇齿关系、齿龈关系等。

    LBL教学后的第二次美学分析实践(即CBL教学)检验了LBL教学的效果,发现学生对美学指标的掌握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对“颊廊”、“下唇与上前牙关系”、“微笑曲线”等美学指标的认知百分比提升较多,这些指标的观察相对直接,容易被学生所掌握。而“面部比例关系”、“合平面同口角连线的关系”、“前牙正面投影百分比”等指标的认知百分比的提升较少,这些指标需要将观察所得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判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的理论教学后很好地掌握。因此提示:LBL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学观察能力”,使美学观察更为具体和高效;但还需增加CBL教学的数量,对更深层次的“美学分析能力”进行反复实践。

    LBL+CBL教学契合了美学分析教学的特点,实践和理论并重,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9]。LBL教学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搭建临床工作中的美学知识体系;CBL教学是美学知识的实践,也是美学分析教学中的输出环节,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美学知识,锻炼临床实践所需的美学思维。LBL+CBL的教学整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共同提高、互补互促[10-11]。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拥有教学的激情,具有良好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教学研究的效果评估采用了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主观感受进行评价;采用美学指标的认知百分比(%)和美学指标量两个客观指标进行分析,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较为全面。本教学效果评价仅局限于美学分析部分,并未涉及口腔美学目标实现手段和整体诊疗计划的教学评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进一步对后者进行教学探索以丰富美学教学的内涵。

    综上,本教学实践在传统的LBL讲授课程的基础上,辅以美学分析的应用性CBL教学,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美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以便应对临床工作中的美学修复难题,是一种适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美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