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机制的相关探究

    王娜?陈响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泛关注,将农民、农业、农村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是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目前,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的一种基本模式,针对这一模式,本文从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收益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其进行探究。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意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是政府对贫困乡村的发展展望。乡村旅游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还扩大了农村人口的就业率。以乡村地区的自身地理环境情况、文化情况、经济情况等客观条件为基础,发展景区旅游经济的建设,这不仅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地区服务业的建设,这巧妙地解决了景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景区依托型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近年来国家政府对甘肃地区旅游业加大了扶持力度,从制度、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贫困村的各类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是贯彻与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景区依托型的乡村不是独立的个体,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依附在著名旅游景点之上。在中国,大多数的景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乡村包围起来的,一般来说,周边乡村的居民担任景区的物资供给者这一角色,为景区提供人力资源、饮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建立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业的核心思想是把核心景区与周边村落紧密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蛛网”,循序渐进以景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旅游乡村。

    三、景区依托型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麦积山周边乡村建立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可行性较大

    1.为摆脱贫困寻求契机

    相关数据显示麦积山周边乡村贫困人口达69.14%,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区。地处落后地区,地形主要为山地,无法大规模发展农业,除将景区依托型乡村作为发展契机外,很难通过其他途径使自身得到发展。所以要想摆脱贫困必须以旅游为主,其他产业为辅带动经济发展。

    2.周边村自身条件符合

    部分调查显示,麦积山周边的乡村距离麦积山石窟景区、仙人崖等景区都很近,而且近几年公路建设迅速,交通大幅度改善,周边乡村可作为附近景区的中转点和休息娱乐服务站,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二)周边乡村的发展现状

    1.基础建设方面。国家级贫困乡村的脱贫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加快技术设施建设,公路建设、水电完善、公交车增多、垃圾处理管制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使这些周边贫困乡村的农民有了发展旅游、搞经济的底气。

    2.农业的方面。农村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一直是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让当地更具吸引力。麦积山周边乡村一般以种植山核桃、土豆等农产品发展自身经济,由于交通不便、种植技术落后,没有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对于迫切想摆脱贫困的农民只能另寻途径向外扩散发展,使大量劳动力流出。由于这些乡村地形有所限制,不宜种植农产品,故只能作为副业发展。

    3.旅游主体方面。随着游客数量急剧增加,让周边地区农民逐渐意识到旅游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故部分村民开始在麦积山公交站附近设立农家乐、民宿的专项旅游车,周边乡村逐渐建立起颇具特色的民俗、农家乐、小型酒吧和其他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不断受到游客的青睐。

    四、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的机制

    (一)受益机制

    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是指在成熟景区边缘或内部的村庄,依托景区的客源和乡村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村庄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服务。首先,受益人群的识别机制主要是通过乡村贫困人口对于可扶持之人“志”与“智”的识别,“志”的识别是指贫困人口在思想上、意识上形成脱贫的意愿,即主观上的意志;“智”的识别是指扶持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但是却因为现实中的外在原因,发挥能力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可扶持的贫困人口一方面通过参与地区旅游产业直接促进贫苦人口在景区就业,同时增加自主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来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如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业和特色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在相对的时间里通过农村旅游业的空间集聚作用,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延伸景区旅游观光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开发和片区农村整体脱贫的格局,使得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

    (二)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并存机制

    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针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的用途中通过对比从而做出一定的选择,最终达到期望的效果。是否可以有效的进行资源的配置,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在需求的差异性之上,资源是稀缺的。要想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生产最优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我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收益。资源的配置首先是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在精准扶贫的前提下,劳动力是贫困乡村脱贫的直接动力,可以通过技能脱贫来构建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中,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不是贫困问题的首要原因,只是表象,其首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缺乏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从财政政策方面进行扶持,如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表演、手工艺品的制作、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劳动力的多元化发展,以此提升周边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一般会大量占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林地资源等,也可能存在凭借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侵害当地贫困村民利益的行为,如节约开发资金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困村民的征地拆迁得不到合理的补偿,最频繁出现的就是周边地区的物价上涨,让本来就并不富裕的贫困人口雪上加霜,其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可持续发展就是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对于可持续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将其引入到旅游业中。发展景区旅游经济,是要打造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构造景区依托型新农村,从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實际上,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高度关联的乡村产业链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其生活被明显地改善。在以往的探究中,大多都是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途径探究,提出相应的措施,而本文主要从经济学中的受益机制、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说明乡村旅游扶贫的部分相关理论,给后来的学者提供可借鉴视角。(作者单位:1.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