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科学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与功能

    张正炜 李秀玲

    [摘要]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社团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农科学会需立足学科基础,发挥组织优势,调动人才积极性,跟随政策指引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进学会向基层下沉,承担更多社会治理责任。农科学会必将在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农科学会乡村治理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32225;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40044-06

    纵观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历史,每个社团的兴起和发展都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鸦片战争以后以“强学会”为代表的推动全民族启蒙思潮的维新派学会的兴起,到“五四”运动前后由留学生主导的更多专业型科学学会的大发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学科门类科技社团的全面繁荣……每一时期科技社团的发展无一不倾注着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1]。

    上海市植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于1959年由王鸣岐、杨平澜、梅斌夫、游庆洪等发起并开始筹建,1965年1月17日正式成立,是我国成立较早的省级植物保护学会之一,至今已经历十一届理事会,先后由王鸣岐、苏德明、陆有风、曲能治、朱伟祖、陈德明、李跃忠、郭玉人等植物保护领域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理事长。学会设立了农作物植保(含病、虫、草、鼠、储粮)专业委员会、蔬菜植保专业委员会、园林绿化植保专业委员会、植物检疫专业委员会、农药及药械专业委员会等5个专业委员会。目前学会注册会员320余人,分别来自上海120余家企事业单位,是上海地区会员覆盖面最广、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农科学会之一,是推进上海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参与上海郊区乡村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一、农科学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

    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社团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另一方面,科技社团能够帮助政府更高效、更节约地实现很多政府部门不便操作的职能,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旨在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升级不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随着国家行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学术类社会组织独立于市场体系和政府体系之外,兼具人才集中、智力密集、运行灵活、组织网络健全等优势,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农科学会是党领导下的一支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科学会的组织形式和专业属性使其在乡村治理中独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XUEHUI学会2021年第4期2021年第4期浅析农科学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与功能XUEHUI

    (一)政策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方面,国家鼓励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出台,落实了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做出的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经财政部审议通过,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另一方面,国家对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寄予厚望,希望切实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重视发挥科协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引导支持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显著提升科技社团的发展和服务能力,扩大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在当前政府机构简政放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党和政府对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高度重视并寄予殷切希望[3],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学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二)组织优势

    学会是科技人员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其独特的组织形式使其能够聚合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要素,并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学会是沟通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公共部门等构成要素的桥梁,是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肩负着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繁荣发展,推動科学普及的重任。农科学会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其开放型组织优势能更好地将政府、科研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业从业者有机联系起来,并发挥学会影响力深入参与乡村治理。农科学会的组织优势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三)人才优势

    人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学会人才队伍的两大属性。学会的人才优势及溢出效应是学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大优势。农科学会立足农业科技,由具有相似专业背景的科研或技术人员自发组建,汇聚了区域内农业行业顶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1个一级学科,下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植物保护专业的就业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农业或林业生产,农产品安全与检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药加工和经营管理、进出口检疫检验等领域都吸纳了大量的植保技术人才。特别是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对外交流与贸易往来频繁,大型农资跨国企业技术总部也多在上海设立。上海的植保人才和技术力量在全国颇具优势,而学会在会员队伍的发展上仍有很大空间。社会发展的一切创新来源于人才,创新乡村治理更离不开人才。培养具备农业专业知识、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农业高级管理人才,并依托人才,充分发挥其价值,是保证乡村治理有效运行的关键。农科学会的人才优势将为乡村治理注入不竭动力。

    二、发挥农科学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根据2019年中国科协颁布的《全国学会组织通则》(科协发学字〔2019〕6号),除了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等学术领域的传统任务外,承接科技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政府委托工作或转移职能也已成为全国学会的主要任务。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学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推进农科学会向基层下沉,发挥农科学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多维度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科学会新时期的发展要务。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协同推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一方面要求学会等社会组织积极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完善我国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学会立足自身优势,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治理主体有机协同、统筹科技服务和加强人才引领等方面积极拓展参与乡村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农科学会在政策制定及涉农问题决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资源整合、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从业及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优势显著。学会以完善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为落脚点,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目标,以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供给为抓手,切实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乡村治理。

    (一)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共建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部分职能向民间组织转移是大势所趋。科技社团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学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打好基础。农科学会要立足农业,以服务“三农”为切入口,从科技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评价入手,特别是在农药推荐、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积极作为,以科技为引导,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学会要做好涉农课题调研,及时向政府反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承接方案。学会要做到在有委托任务的情况下全力以赴,确保完成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在无委托任务的情况下积极作为,主动争取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共建乡村治理体系。

    (二)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科技服务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为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我国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农业合作经营类组织。2019年,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农办、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并将其列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77项考核指标。2019年,上海市现有国家级示范社86家,市级示范社124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6家[4]。

    随着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的各类主体构成的网络与组织系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农科学会、农技推广机构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推进农业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科学会要通过吸纳团体成员,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并通过科技服务赋能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各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升总体的乡村治理能力。

    (三)打造农业科技交流平台,为乡村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搭建交流平台,团结、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是学会的基本职能。上海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并且有众多农资企业和大型国有农场,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将涉农社会主体紧密联系和团结在一起,是上海市植物保護学会创立的初衷和得以存续发展的基础。上海的学术交流也非常频繁,是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的举办地。2018年,亚太植保委员会“植物健康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在上海举办。2019年,植保国际协会、植保中国协会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作为世界性的商业中心,上海展会业发达,许多跨国农化公司也多选择在上海发布新产品或进行产品推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在上海落地,全世界的最新技术成果及商品都通过进博会平台推介。植保学会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联系引导相关社会组织,通过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科普活动等搭建和形成科学技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平台和媒介。

    目前,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科技社团应抢抓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服务工作实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本行业发展、符合科技工作者业务需求的信息化发展之路[5]。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科技社团建设中,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学会要以建立健全会员信息管理系统为抓手,加快学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时代交流手段日益便捷和丰富,特别是新兴自媒体的兴起,大大缩短了科技社团与广大群众的距离。学会发展应与时俱进,着力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和科普宣传能力。一方面,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更好地联系、服务广大会员,使学会与会员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通过网络交流、视频会议等方式加强工作联系。以学术交流为重点,建设网上科技社团和科技社区,打造网络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平台,塑造植保工作者之家;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信息化的科普窗口,通过运营新媒体等手段,提高学会的科普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多手段、多渠道提高学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汇聚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治理输送人才

    农科学会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在岗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如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势明显。科技社团由本专业领域内的科技工作者共同组成,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组织行业内部培训时更为便利。同时,科技社团对行业内部的情况比较熟悉,开展岗位培训也更具有针对性。我国政府尤为强调科技社团的科普功能,学会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农科学会要面向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发展会员,吸纳优秀人才,不断为学会发展注入活力;要树立学会良好社会形象,严把会员入口关,坚持专业特色、科技导向;要注重发展、培养新会员,为学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要做好青年人才托举工作,推动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绿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学会在汇聚人才的同时,要让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要在保持学会人才优势的同时,积极发挥学会人才的溢出效应,通过举办培训和科普活动等手段服务绿色农业人才培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推广;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队伍率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绿色生产。将先进的乡村治理理念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及时传达到一线,切实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三、结束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科学会要发挥自身优势,不仅要为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更要在乡村治理方面有所作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学会向基层下沉,不断完善学会乡村服务体系,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增强学会基层影响力;做好政府与各农业经营主体间的沟通协调,加强农业技术层面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业人员,特别是核心人员、技术骨干的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初步建立植保行业自治体系,以区域病虫害预测预报、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抗药性治理等为抓手,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发挥农科学会在乡村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平.回眸百年再启程: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主要贡献[J].科技导报,2019,37(9):38-44.

    [2]袁宏偉,杨礼富.新时期学术类社会组织深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2):99-102.

    [3]吴琼,王之岭,耿东梅.农口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经验与思考——以北京农学会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46-48.

    [4]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报告[EB/OL].(2021-05-15)[2020-03-16].http://nyncw.sh.gov.cn/2019fzbg/20200316/8988bb06314040af92621f03a16a8479.html.

    [5]吴骏泽.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J].农学学报,2019,9(1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