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构建和谐寝室关系,提高思政工作针对性、时效性

    陈达

    摘要:良好寝室环境、温馨寝室氛围、和谐寝室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校园和谐文化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期探讨大学生寝室矛盾频发的原因,探寻在大学生寝室管理工作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

    关键词:寝室关系;和谐;思政工作;针对性;时效性

    2016年1月13日凌晨,德州学院某寝室内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该校学生苗某持菜刀将舍友吕某砍伤,吕某面部、颈部、手部及腿部伤情严重,苗某事后畏罪潜逃,两天后被捕归案。这一事件使大学生寝室关系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迅速抢占热门话题榜头条,许多人感叹过往的那份纯真感情早已逝去不再。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学生寝室已经不能再被简单的定义为大学生的“第二个家”,“第一社会、第二课堂、第三家庭”的重新定位与深刻内涵越发凸显出寝室功能及地位的多样性与独一无二。良好寝室环境、温馨寝室氛围、和谐寝室关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校园和谐文化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寝室成为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又一主阵地。本文将从大学生寝室矛盾频发的原因分析入手,就如何在大学生寝室管理工作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1大学生寝室矛盾频发的原因分析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因而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1寝室成员间的性格差异是影响寝室关系的根本因素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对待自己及周边环境的态度。现如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大多在上大学前都未曾有过集体住宿的经历。在面对新鲜而又陌生的集体生活时,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常见问题即为个性差异明显且多缺乏责任感与责任心;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心理承受力与耐挫力弱。此外,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多属于青年期,正是个体从少年期迈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变化明显且激烈,一些外人看来不足挂齿的小事都可能引起个体剧烈的心理波动,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1.2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是多数寝室爆发矛盾的直接原因

    进入大学后,寝室室友大多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及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寝室成员间的关系,例如熄灯后仍制造较大响动、卫生习惯差、在寝室抽烟、毫无顾忌地带朋友回寝室……,以上种种行为都是对寝室关系的极大挑战。如何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矛盾成因,在差异中取得平衡,实现寝室和谐共处需要长期的磨合过程和寝室成员间的相互体谅与包容。

    1.3猜疑、妒忌等不良心理加剧寝室紧张关系

    大学寝室面积往往不足二十平方,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可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也就导致个人的隐私和缺点很容易暴露,室友间的相互猜疑、妒忌自然也难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容貌较出众的学生,如果平时不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加以注意,就很可能招致室友的猜疑与妒忌,造成寝室关系的紧张。此外,当涉及奖、助、贷、勤、免、补、评优评先、直研直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竞争时,一些功利心较强、得失心较重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未实现既定目标而心态失衡,或对事件耿耿于怀,或对他人风言醋语,或本身自怨自艾,从而破坏寝室和谐氛围。

    1.4缺乏沟通阻碍寝室紧张关系的缓解

    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信息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可以称之为“网络族”、“手机族”、“低头族”,他们活跃于各大社交网络,在线上有着自我表达的强烈愿望,力求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自身价值。一下课回到寝室,大多数人都对着电脑或手机玩游戏、看电影、刷微博、聊QQ、上微信,俯首于网络却无暇回头与室友交谈沟通。长此以往,寝室成员间缺乏有效沟通,往往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自己的想法都憋在心里,而许多的寝室矛盾都是由于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而引起。沟通不畅同样也为寝室人际关系的缓解与改善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2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考和建议

    寝室矛盾与冲突如未能得到有效介入与处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大学生纪律观念形成、道德品质养成以及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高校应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

    2.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人贵自知,大学生如果能在交往中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自我排斥,那么他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也就能更加客观与公正,其自身表现也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给人的印象也就愈加真实自然,在交往过程中自然也就避免了诸多困境。此外,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也必须做到正确认识他人,尊重个性差异。寝室室友来自天南地北,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差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矛盾在所难免。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评价,矛盾分歧并不可怕,有时甚至会成为寝室关系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2.2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集体主义教育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初次脱离家庭加入集体生活,面临着心态、人际关系处理等诸方面的自我调适与适应。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具体操作上,各高校可以适当开展诸如寝室文化节、舍标大赛、寝室装饰大赛、寝室风采展示等集体活动。以集体活动为抓手,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增强集体向心力,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寝室是我家”理念、建立良好寝室关系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集体活动也给予大学生—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在沟通中打开心结才是化解冲突的良策。

    2.3创新组织管理,发挥集群效应

    科学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服从外部管理,而是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创设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党员工作站等学生组织,“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借助同辈群体平等、互信的优势,更好地做到零距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也更易于以恰当的方式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此外还可以通过自律会、党员工作站等学生组织对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重点培养,借助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正确引导本群体的行为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共同进步。

    2.4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人际交往技巧

    讲座、论坛等形式现今已成为大学传播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善于利用讲座、论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具有社会性,任何一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产生人际交往。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素质拓展、团体辅导活动等具体操作形式,一方面,激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与潜能,指出其日常交往中存在着的一些误区,及时给予干预,纠正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教会其交际礼仪与沟通艺术,帮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与他人和谐共处。

    2.5引导家庭教育成为积极因素

    做好学生工作,不能只靠老师一肩挑,还必须与家长积极联动。一方面,家长不是旁观者,同样承担着教育引导的使命;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为优渥,在成长过程中未曾经历太多挫折与磨砺。对温室环境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遇事多希望借助父母等外力来解决困难与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父母对其所具有的较大影响力。学校如果在处理矛盾时能够与家长达成一致,争取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共情”,对于协调寝室人际关系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

    3结语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歌词描绘出一幅一群素不相识的青年学生为了完成大学学业而走到一起,开始崭新集体生活的美好场景。如何将寝室变成家庭,将休息场所变成亲情港湾,需要寝室成员间充分的理解、无私的关爱与坚定的支持,以及高校学生工作者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护航大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