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成人,教研组建设的校本化探索

    何晓燕

    摘 要: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组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学科教研组建设; 校本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038-001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一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都是软肋,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学习、反思、研究的意识亟待提高,五级梯队教师数量偏少,仅占教师总人数的15%。尤其是教研活动,教师不愿意上课,不愿意评课,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研组建设的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发展。

    基于这种状况,学校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建立了一套教研机制,形成了自己的教研风格,在教研品质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核心人物从相对稳定到主动作为

    教研组长是学科组的引领者、管理者,他们的人格魅力、工作作风和专业素养都会对这一团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选好组长是教研组良性发展的关键。从2009年开始,由于教师分流、调动等原因,我校的教研组长队伍一直不稳定,有时是一年换一个,到2014年起才相对稳定。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特别重视对教研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明确工作职责,安排各学科分管行政协助他们的工作,大小会议给予他们发声的机会,树立他们在学科组内的威信。如今,几位教研组长的工作都上了轨道,有的还主动创新,把教研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二、教研活动从散点状态到整体结构

    原先我们的教研活动是这样安排的:单周集体备课,双周课例研究。在每学期期初定好执教老师,上完课后进行评议。虽然能正常开展活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活动过后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学少有改变和提升。痛定思痛,我们逐渐意识到,想要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师成长,必须加强教研组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于是,我们降低了课例研究的频率,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上教研课,其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教材解读能力培训、教学和练习设计研究等等。于是,我们对教研组活动重新定义,主要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了变革。

    (一)教学研讨课

    1.研究主题——从泛化到聚焦。要求各个学科组确立本学科的研究主题。在分管行政、学科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全体老师全面分析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找出存在问题,把问题确立为研究主题,围绕主题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如:语文组研究主题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融合》,数学组的研究主题是《结构教学的探究》,英语组的研究主题是《整合英语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用渠道》。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把它当作长线研究,目前,这几个主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三个学期,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活动形式——从单一到序列。主题聚焦之后,必须依靠相应的活动推进,我们把原来的听课评课变化为现在的立体化研究。主要做法是:(1)活动推进:从个体到团队。把原来两周一次的研讨课改为一学期六次,每个备课组承担一次。其余时间用来做集体备课、质量分析、沙龙研讨。要求备课组期初就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呈现方式,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活动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课堂呈现,在前期组内成员试上的基础上,由1~2位老师执教;二是研究汇报,由备课组长汇报本学期围绕研究主题备课组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成果、经验、困惑;三是反思重建,由1~2位老师做跟进,纳入随堂课管理,由分管行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听课。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把教研活动由执教老师个人的事变为团队的事,做到人人有事干,增强了备课组的凝聚力,提升了研究力、行动力。(2)活动实施:从观摩到参与。对于观摩的老师,要求事先研究教材,结合课堂和汇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六个备课组的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同一主题不同学段的要求和做法,还能更好地审视本组的做法,促进年级之间的教学衔接工作。备课组承担公开教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优秀备课组评比的条件之一。

    (二)集体备课

    采用三段式集体备课的方式,即:备一备、议一议、选一选。

    备一备:首先,大组共同解读一个教学内容。教研组长提前选定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每个备课组在研读的基础上推选一位老师发表观点,碰撞智慧的火花。其次,备课组内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性化修改的流程就某一单元、某一内容进行教学研讨。

    议一议:就近期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这在个环节中,也穿插进行围绕主题的阅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交流,用以服务教学中的问题。

    选一选: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学习实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练习,关注练习的针对性、灵活性、可测性,期末结束每个备课组上交每个单元的练习设计。

    为方便管理,集体备课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所有讨论内容由备课组内一位教师用笔记本电脑当场记录,活动结束后立即上交教研组长。组长再把各组的资料进行分享,在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组际之间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

    三、教师成长从个人发展到团队提升

    教研组的功能除了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之外,还必须成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只有人成长了,学科组也才会发展壮大。因此我们对组长提出了“提升三大能力,做好自己、带好团队”的要求,提升的三大能力指学科专业能力、课程引领能力、教师培养能力。除了自己发展,更要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助力组内教师的发展。

    我们利用各学科组内梯队教师的差异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同课异构”等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促进不同教师间的动态发展。其中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每个月都安排了相应的专业培训的内容,由学科组和教科室共同参与培训、考核。这两年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比较迅速,从之前找不到合适的教研组长人选,到現在已经有了可以塑造的后备人选,初步形成了学科优秀教师的成长梯队,成果喜人。

    后续,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教研组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和美教研组”的考评为助推,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组文化,呈现出个人和团队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最美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