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新课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要提高不被学生重视的“副科”——历史新课教学的效果,必须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引出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章,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当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后起的德国来到瓜分宴席上,已经没有它的席位了。英国抢占全球土地的四分之一,号称‘日不落帝国。德国工业迅猛发展已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其殖民地还不及英国的十分之一,也不如法、俄。德国这个暴发户,怎么能满足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饱餐以后的残羹剩饭呢?!于是它迫不急待地要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德国首相扬言:‘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英国不仅要确保它已经抢占的殖民地,甚至还想扩大地盘。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双方加紧扩军备战、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任何一个政治事件都可能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随之引出“奥匈帝国皇太子被刺”事件。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用讲述法总结上一节课的旧知识而导入新课的,使新旧知识的衔接十分自然、贴切,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知识作好了铺垫。 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例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在20世纪的英国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英国的议会要员们,必须走下汽车,坐上17世纪的马车,穿上17世纪的官服才能进入王宫内,宫内所有的布局装饰及卫兵、宫女的服饰全都是17世纪的。那么为什么在20世纪的英国要保持这种17世纪的风格习俗呢?17世纪的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人们至今念念不忘呢?”。由此导入新课。

    又如,讲述秦末农民战争这一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陈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他出身雇农,曾在田间与贫苦农民一起耕作时说过:“将来富贵了,可别忘记穷朋友呀!”后来陈胜果然做了王,富贵了,他忘记了过去的穷朋友没有?秦朝被推翻后,力大过人、能举起铜鼎的楚霸王项羽没能当上皇帝,而当过亭长的布衣刘邦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运用悬念导入法,教师要问到“点”上,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

    三、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教师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

    如讲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四、材料导入法

    材料导入法是指利用相关诗词、历史资料、历史小说以及历史评论文字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式。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著名作家雨果对这场战争的评论作为导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的这些话,表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英法等侵略者无比的愤怒和强有力的控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去声讨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总结它留给后人的教训吧!”

    这种导语,不但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战争,而且在上课一开始就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达到了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双重效果。

    五、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看影视片段或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

    如,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一章,我得先播放了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顿时,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这时打开幻灯机,用慢镜头放出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耻辱的岁月……

    直观导入法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生”的艺术境界。

    历史课的“导语”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各种方法也可以混合,掺插使用。但教师设计导语,要具有明确的目的,要以兴趣为前提,贯彻量力性要求,还要掌握好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语才有效。

    总之,导入新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我要学”的主体意识。导入情,导入趣,导入文采;导出美,导出疑,导出学生探究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新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李希民,男,(1962——)1981年8月毕业于河北抚宁师范学校,1989年取得大专学历。1996年取得中级教师职称。同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1999年——2002年被政府授予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