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邓正吉

    摘 要:基于新课改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要积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价值,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034-001

    思维能力是支配学生学习相关活动的基础,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解题能力的提升,那么学生就会缺少知识泛化的能力,不能够将知识运用到更多的生活问题中。因此,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不仅是教师应当积极重视的问题,更是新时代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的含义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索,进而理解其中的本质道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和记忆。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学思维就是数学自觉思维,其是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想象进行巧妙融合的一种发散性的学习理解能力[1]。立足于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加以对数学思维进行探讨和培养,是目前初中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

    数學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学生对待同一个问题或者知识点,能够立足于不同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思考,在能够求同的同时也能够求异,并且能以某一个切入点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自身思维想象的发散,持续提升数学解题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形式就能够很好的锻炼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多个角度去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当AB与AC相等,且D、E两点都在边BC上,同时AD和AE相等,那么请证明BD和CE相等。由此,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思路,引导题目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入手,进而解答出答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融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去解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其自主探究能力。

    (二)问题探究,培养分类讨论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考核的方式大部分都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而精妙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思维浪潮的激发。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并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进而通过学生的分类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内容,然后出示题目:“在三角形ABC中,a=3,b=4,c=?”由于学生已经初步预习了相关知识点,并掌握了“勾三股四玄五”,因此,面对这一不具有难度的问题时都能够立即回答出来:c=5。很快就会有学生发现,在题干中并没有说到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因此c不一定等于5。随即,教师又可以继续提问:“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此时c是否等于5?”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得出:“c不一定等于5,因为在题干中并没有明确具体哪个角是直角。”由此,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新的知识点,带领学生计算c的正确答案。借助这种问题探究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进而锻炼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作学习,培养归纳推理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而归纳推理思维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在脑海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到他人身上的优点,还能够集思广益,在共同探讨中提升归纳推理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能力均衡的几个小组,出示题目:“8×8=64,5×5=25,12×12=144,7×9=63,4×6=24,11×13=143。以此为规律,已知25×25=625,那么26×24=?”由此,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交流,将8×8=64和7×9=63看作一组,将5×5=25和4×6=24看作一组,将12×12=144和11×13=143看作一组,最后得出规律:后一组的两个乘数分别是前一组的两个乘数加1和减1得到的,后一组数的计算结果比前一组数的结果小1,那么26×24=62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以25×25=625和26×24=624这一组数为例,如果把25看作a,那么26就是a+1,24就是a-1,从而就能推导出(a+1)×(a-1)=a2-12,将1看作b,得出(a+b)×(a-b)=a2-b2,也就得出了平方差的公式[2]。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创新丰富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简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使得其转换思维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精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J]新校园(阅读),2018(4):93-93

    [2]徐景东.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9(1):2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