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高雄

    摘 要: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是近年我国LAM 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并对其数字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

    1 引言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英文缩写为LAM)是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和国际图联等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三馆”馆际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有益尝试。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及其信息机构,通过共建共享“三馆”信息资源和提供有效服务,实现了加强国家文化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目的。

    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已经打破了传统上的时空界限,为LAM的数字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都将大量馆藏转换为数字形态,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然而,这种各自为政的资源管理和分散多头的服务,不仅造成了数字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阻碍了这些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因此,如何创建一个整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内容的基础结构,在一个更加宽泛的框架内配置资源,给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成为当前各国LAM十分关注的课题。

    2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背景

    当今,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三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图书馆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需要在其网站上公开馆藏资源的书目数据;档案馆为了方便历史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合理利用,也要将珍贵的历史文献数字化;博物馆为提高展览的集客率,有必要把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展品的数字化图像公开在本馆的网站上,并且公布收藏品的相关信息,以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当馆藏资源数字化成为LAM 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时,就产生了跨越LAM,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2.1 国外LAM数字资源整合背景。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关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校合作的报告书中,明确提出合作可提升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公众中的地位,改善它们的服务和项目,并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用户的需求,特别是那些未能得到充分服务的用户[1]。加拿大将该国的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两者整合为国家图书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简称LAC),集合了原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资源、服务、人员,不仅为加拿大当代民众和后代保存历史文献遗产,而且成为加拿大人民获取图书档案资源与服务的平台[2]。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外,还有许多国家也有相似的三馆整合案例。英国专门设立了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理事(Museums, Library and Archives Council,简称MLA),统筹管理三馆的资源和经费运用,让三馆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活动,丰富公民的生活[3]。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门户(BAMP)项目等,都是面对社会公众共享人类文化和信息资源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图书、档案、博物数字化资源的融合, 构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实践。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发现对国家数字图像库的需求后,创立了澳大利亚图像数字档案。

    2.2 我国LAM数字资源整合背景。我国在LAM数字资源整合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以认为是LAM数字资源整合的代表性重大工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三馆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采用各自开发的网络系统独立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彼此间缺乏合作与协调。由于三馆在信息组织与描述方式方面多有不同,不仅造成了对信息进行导航和揭示时的障碍,而且也造成了对文化内容选择的阻碍。由于缺乏允许内容共享与传送要求的界面,使得用户不得不跨越多个不同界面才能最终查全其所需信息。三馆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用户环境都给用户的信息查全制造了不可避免的人为困难。

    3 我国LAM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现状分析

    3.1 理论研究。目前,国内较早关注图书、档案、博物数字资源整合的文献是刘家真于2003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一文。该文认为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应当成为整合中华文化资源的平台,并且建议中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从初期就要注意涵盖的广度,特别应当考虑对LAM 文化资源的融合[4]。此后,刘孝文等将国外学者FRB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Bibliographic Records)理论引入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所构成的宏观体系中,并论证了基于FRBR模式的图书、档案、博物资源融合的可行性[5]。吕鸿对基于LAM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融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国家图书馆在设计中国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结构时,把故宫作为文博数据库的第一级库、第一个点。谭斌指出故宫博物院数据库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通用置标语言,从而实现数字资源的跨库无缝链接。2010年3月,我国台湾的国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举办了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整合与分享研讨会,从技术整合与分享、服务整合与分享、资源整合与分享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这些研究是国内探讨三馆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要先期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较少,相关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完善,难以为实践活动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我国对于三馆资源整合的研究仍局限于各自部门之内,跨部门的资源融合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涉及资源整合的模式与机制、技术实现、制度创新等还存在许多空白。

    3.2 LAM馆际合作模式的研究。合作模式是馆际合作的具体体现。关于LAM馆际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采用建立地区性信息服务中心、组建联合信息网络的合作共建模式;二是可以采用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一或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一的模式,建立国家级或地区性的实体整合,或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虚拟整合;三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合作程度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共建共享模式或资源共享模式[6];另外,也有专家建议,以中国数字图书馆为基础整合档案馆和博物馆资源的模式。合作模式是“三馆”成功开展合作共建的保障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LAM馆际合作的成功模式,国外则形成了不少成功的合作模式。例如,美国的合作模式比较灵活多样;日本体现出集中发展模式的特点;英国成立相关理事会整合全国4500个博物馆、1300个档案馆和5000多个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采用加入世界数字图书馆的模式。上述国家成功的合作模式,值得我国在开展“三馆”馆际合作模式研究方面借鉴。

    3.3 LAM合作策略的研究。从LAM馆际合作实践来看,采取具体有效的合作策略可以促进“三馆”数字资源合作发展。例如,采用部门协调、资源交换、目录交流及网上服务等方式,开展图书、档案、博物系统的资源互补;采用先系统内后系统外的发展策略,建立信息服务器;采用统一的标准文献数据交换格式与加强馆际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措施,建立地区性档案、图书、博物集成信息服务中心,促进LAM合作共建;采用统一领导和实施统一规划,引进图书、档案、博物管理系统,开展网络服务、加强人才和技术交流、制定相关法规等具体措施,加强LAM合作共建;也可以采取加强交流沟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分工协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通过建立合作联盟、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开展立法实证研究等,促进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合作[7]。由于我国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国外LAM馆际合作相比,相关实践显得较为滞后。全国范围深层次、大范围的LAM合作项目几乎空白,跨系统、跨地域的三馆合作项目也不多见,亟待增加资源投入,加大建设力度。

    4 我国LAM数字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4.1 数字资源整合的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我国LAM资源整合的一个瓶颈。我国三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机关,形成了一个个互不相关的“孤岛”。图书馆的主管机关是文化部。20 世纪90 年代以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档案馆的主管机关是国家档案局。依据《档案法》和相关的文件规定,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它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博物馆隶属于国家文物局。根据我国《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博物馆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管理系统,宏观上缺乏一个组织和协调不同文化管理系统的部门,机构之间也没有建立一种科学合理、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合作服务机制,因此,造成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缺乏统一的馆藏政策,条块分割,资源建设重复,难以共享。

    4.2 数字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外已在数字信息标准规范的制定上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批非常成熟的数字资源融合标准,如用于开放档案元数据获取的互操作协议OAI-PMH、用于数字对象编码和交换的元数据编码与交换标准METS、用于元数据检索和数据传送的开放数字资源参考链接标准Open URL、用于不同安全域中传输身份验证和授权凭证的SAML 安全信息交换架构、用于不同系统间互操作的开放资源仓储系统参考规范OAIS、在线信息交换标准ONIX、Z39.50协议、ISO 10160 /10161 馆际互借标准等[8]。这些标准为LAM 数字资源融合提供了规范框架,使跨系统、多类型的数字资源整合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数字存储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辅助标引、全文储存和检索系统的应用,为LAM 数字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保障。

    4.3 数字资源整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要实现数字馆藏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率,关键是资源整合和联机存取,这是用户能够从信息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先决条件。但在资源整合和联机存取的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是不可回避和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在我国法律和国际协议的框架下,只有公共领域或版权拥有者明确许可的数字化资源才能联机存取。因此,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首先以公共领域的资源为主进行联机存取。其次,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还拥有大量不受版权保护的数字化资源,而这些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前景也不明朗。因为有的数字化资源虽然不再受版权保护,但它的不同版本或出版形式可能拥有不同的权利,如序言、封面或排版格式等。特别是视听档案材料,由于其拥有者难以确定,因此很难得到明确的许可以重新使用或传播这些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资源版权状态的澄清和透明化非常重要。

    4.4 数字资源整合的实践问题。由于图书馆馆藏文件信息、档案馆馆藏文物信息与博物馆馆藏文献信息存在一定差异,LAM数字资源合作研究与实践中的难点有待突破。这些难点主要包括:LAM信息描述、信息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或兼容问题;LAM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共享;LAM信息资源永久保存;LAM跨机构合作的技术平台建设;LAM资源整合检索系统;LAM实体合作与虚拟合作的模式等。上述难点长期困扰着LAM馆际合作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开展,有待业界同行借鉴与汲取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重点研究与探索,力争早日取得突破。

    5 我国LAM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

    5.1 建立协调LAM的合作执行机构、统筹规划。LAM在我国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在馆藏资源发展、数字资源共享和经费运用等方面跨机构协调困难。这方面可借鉴英国的MAL理事会制度,即设置一个由LAM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跨行业、跨系统、一体化的常设合作管理机构。经由此合作管理机构的跨机构协调,既可以促进三个机构所属部门的协同合作,又可更有效地运用人员与经费,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制定LAM 建设的全局性发展规划和整体化管理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兼顾各自的特点。要严格遵守和体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布局,自动化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

    5.2 统一LAM数字资源合作的技术标准。LAM馆藏资源存在一定差异是三馆数字资源融合必须重视与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数字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的著录标准与元数据标准不统一,必然对顺利实施数字资源共享带来严重阻碍。世界各国在推动LAM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视信息资源著录标准与元数据标准的协调与统一。我国LAM需要在合作执行机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对各自的信息资源著录标准与元数据采集标准进行修订,以适应LAM数字资源整合的要求。现实情况下,LAM三方在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制作自己的网站及数据库的同时,应当尝试开展共同编制馆藏联合目录,开展共享数字化项目和构建整合门户网站工作,使LAM数字资源整合得以起步和逐步开展。

    5.3 加快LAM通用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实现对我国LAM数字资源的整合,就必须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兼备的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一要加强对现有LAM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LAM三方工作人员的基础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宏观管理能力;二要加强LAM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培养适应于LAM 资源整合发展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过硬、实践与应用能力突出的融合型专业人才;三要联合建设研究基地、重点试验室等,围绕LAM三方资源整合的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攻关,以项目搭建平台,促进LAM数字资源整合应用型人才的快速成长。

    6 结语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融合,构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努力满足社会公众共享人类文化和信息资源的需求,是LAM数字资源整合的终极要义。

    参考文献:

    [1]Carlson N. Charting the landscape,mapping newpaths: Museums,libraries,and K-12 learning[OL].[2011-08-09].http://www. imls.gov./pdf /Charting the Landscape.pdf.

    [2]About us [OL] .[ 2011-10-19] .http://www.collection scanada.gc .ca/about-us/i ndex -e .html .

    [3]Our vision[OL].[ 2011-10-19].http://www.mla.gov.uk/about/our_vision.

    [4]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3):36~38.

    [5]刘孝文,张海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兰台世界, 2007(8):47~48.

    [6]赵红杰.试论我国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协作与共建[D].武汉:湖北大学,2009:31~34.

    [7]苗金娥.档案馆与图书馆合作问题探微[J].档案,2011(2):50~52.

    [8]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