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如何走好广播剧创作之路

    孔小军

    【摘要】本文从近20年来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精品广播剧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只要遵循“弘扬主题、突出本土、自力更生”的原则,地市级广播电台亦可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播剧精品。

    【关键词】 广播剧 创作 主题 本土 精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剧用声音讲故事,用声音的叙事和塑造功能来演绎矛盾冲突,听声赋形,是广播特色的“集大成者”。但广播剧制作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及资金,很多地市级电台望而却步,选择放弃,或者花大价钱请专业制作公司捉刀代笔。但是,近20年来,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创作成果表明,地方电台也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播剧精品。从1997年至今,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按照“三贴近”的创作原则,把广播剧作为精品工程来打造。先后有《乡长曾潮州的最后一天》《梦落天湖》《随风逝去的日子》《今夜有情天》《孤单芭蕾》《守望》等近30部广播剧作品,在历年广播剧的评奖中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乡长曾潮州的最后一天》《爱一直都在》《诺言》《青春风铃》《大鹏展翅》等多部作品分获全国广播剧作品专家奖金、银、铜奖。分析以上获奖作品,都有注重选题、剧本创作和重视二度创作、升华作品内涵的特点。下面做一具体梳理,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做好选题策划

    1.紧扣时代主题,表现民族精神

    创作一部广播剧,题材选择十分重要。作为地市级台,抓重大的社会题材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从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中,挖掘现实题材,用广播剧的艺术形式,写出体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广播剧作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广播剧《乡长曾潮州的最后一天》,讲述了漳州云霄县和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曾潮州为抢救溺水儿童英勇牺牲的事迹;又如获第十三届中广协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铜奖的广播剧《大鹏展翅》,讲述漳州籍残疾运动员魏燕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汗水挥洒人生的残奥冠军之路。此外,还有以省级优秀教师、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溪头正兴小学教师曾春生为原型的事迹,创作了广播剧《大山孩子的春天》,讲述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剧中叫曾春天),用35年、12000多个日日夜夜,守护着大山深处的希望,诠释了“人民教师”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2.反映本土文化,体现地域精神

    本土文化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漳州电台创作的广播剧《梅子》弘扬了闽南漳州文化,在凸显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表现了漳州特色和漳州人的正直善良本色。《梅子》是笔者在漳州某工厂挂职时所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主人公梅子是一位年轻貌美、性格泼辣、爱憎分明的质量检验员,因为寡居的特殊身份,周围总有莫名的流言蜚语和时有发生的不公平待遇。该剧讲述了梅子不堪忍受无赖的欺辱,为维护尊严愤然抗争的故事。闽南小镇的背景,闽南特色的语言,通过闽南人的视角,加上人物性格特征的演绎,使梅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这部剧写出了本土的特色,讲述的人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本土特色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因子,渗透在我台每部广播剧作品的情节建构、人物塑造和环境渲染中,这不仅可以让外界更加感性地、直观地了解漳州,而且广播剧这种形式比起刻板的文字宣传品,形象更加生动,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俗話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本土文化背景无疑是本土创作者熟悉并且能够驾驭的。比如说,漳州的创作者非常熟悉本地的文化和环境,要写漳州的水仙花,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采访到当地的花农,要想征求当事人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很方便。在《水仙花的传说》创作过程中,作者走访了水仙种植地——圆山附近的老花农,以及漳州一些知名的文献专家,发现每一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都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望与对水仙花的热爱,其中“百叶与金盏寻找水源救村民”的故事生动感人,流传最广。作者将这一传说改编为广播剧本,几经修改,经由本台录制,在《927音乐剧场》中播出,受到听众尤其是一些小朋友们的喜爱和欢迎,并应听众要求多次重播。

    广播剧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没有直观的画面,受众完全靠听觉、通过想象力才能把现实的事物转化为头脑中美好的形象。所以,确定好题材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创作广播剧本了。

    二、做好广播剧本的创作

    广播剧是依靠声音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之为“想象的剧场”。既具有人物、情节、语言、矛盾冲突等戏剧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又有别于戏曲、影视剧本的创作。广播剧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只能靠“心灵深处的耳朵”去感受,所以说,广播剧的创作一定要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和特征。

    1.要契合广播传播的特点

    广播传播是单向传播,模式单一,只有声音没有画面,而且转瞬即逝,不如报刊、网络那样选择性强,也不如电视那样声画并茂。所以广播剧剧本的创作应该让听众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变化,故事情节要一环紧扣一环,各个环节都要设置矛盾的冲突,否则剧情平淡无奇、味如嚼蜡,哪里会有人愿意听下去。如笔者创作的广播剧《探视》,讲述了因抢劫入狱的服刑人员大头思亲心切、产生了越狱的念头,正在策划逃跑的当口,前来探监的大头娘和管教干部用亲情的力量感化了他。《探视》分为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爱子心切的大头娘到监狱探视因抢劫入狱服刑的儿子;暗线是对因犯罪而扭曲的灵魂的探究。如何将这两条线索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听众一听就能明白,瞬间产生联想,并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引起共鸣。这要求剧本的创作,要遵循广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不但要做到准确、精练、简捷、明了,而且要巧妙、真实、恰当地使用音乐和音响效果,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广播剧本。

    2.人物语言、旁白要做到生动、形象、精炼、准确

    语言是广播剧的重要表现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广播剧的审美过程必须依靠语言来完成。这要求创作剧本时人物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准确、精练。首先要正确地传达剧本所要传播的信息,书面化或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对白,会让听众不知所云,甚至会造成误导。其次,对白必须精炼,切忌冗长拖沓。广播剧一集大概也就30分钟左右,剧本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达需要表达的信息。如广播剧《探视》的开头,就表现出一幅动作性很强的情景:

    【风声起……

    女青年(凄厉地):抢劫啊!

    【警报声起,渐弱

    独白:大头那次抢劫,判了七年,入狱快满一年了,可从来没人看过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广播剧的人物语言最忌空洞、苍白、干瘪,大段大段叙述性的对白和旁白,听起来一定会很枯燥,不能打动听众,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总而言之,对白和旁白要生动鲜活,浅显易懂,源于生活,具有感染力和时代的气息。

    创作一部好的广播剧本,还要充分运用音乐和音效来营造情境。音乐和音效运用得好,不但能揭示和衬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还能推进剧情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3.音效音乐的运用

    首先,音响效果的使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不但能渲染气氛,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制造悬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如广播剧《大鹏展翅》在写到漳州籍残奥冠军魏燕鹏出车祸受伤的场景时,就运用了“知了声”“正常行驶的汽车声”“ 呼啸而过的汽车声”“ 急刹车声”“救护车凄厉的笛声”“ 急切的脚步声”“手术台声”等多种具有空间感的音响效果,对刻画魏燕鹏的性格、揭示他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里音响效果的运用,起到了大段旁白所不能替代的效果。此外,广播剧中音乐的使用也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推进剧情的发展,深化主题。如广播短剧《大山孩子的春天》主题歌以及主题音乐在剧中多次出现,恰如其分地营造出了“乡村教师曾春天,用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守护着大山深处的希望”的情绪和意境,使该剧的主题思想得到有力的张扬。“你是凡间‘微尘,你是乡间烛光,你用那三十五年将孩子照亮……”主题音乐的运用,不但调动了听众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还为揭示主人公情感及心理变化,以及场景的过渡和转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广播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合理布局各种声音元素,不断激发听众丰富的想象力,对听众听觉向画面感升华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重视二度创作,升华作品内涵

    制作好一部广播剧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实现由广播剧本文字向声音立体形象转换的独特再创作。所以,对广播剧语言、音乐、音响等制作手段上的精雕细琢,才是实现精品广播剧创作的关键。广播剧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方面都要靠创作人员的二度创作去呈现。漳州台制作的广播剧多数是由本台主持人、播音员、记者担纲,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导演专门建立了一份广播剧演员档案,为广播剧录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音乐方面来讲,它的选择必须从剧情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布局和风格要统一,剪辑与段落的处理要恰到好处。从财力方面考虑,不管是音乐、音效,还是后期合成,都由我们自行完成。如广播短剧《大山孩子的春天》中的同名主题歌是由编剧、导演作词,作曲由音乐编辑制作完成。制作广播剧最头疼的是,有些特定的音响效果是资料库中无法找到的,需要录音师精心捕捉生活原生态,模拟录制。我们也是因陋就简,在制作《大鹏展翅》时,为了使音响效果更逼真,录音师运用了主人公魏燕鹏提供的“2012年9月1日伦敦残奥会”游泳比赛现场同期声作为背景音效,现场感十分强烈,相信听众收听后,一定会“看”到伦敦残奥会游泳馆中运动员你追我赶的动感画面。又如游泳馆和车祸现场的音效,就是笔者花两天时间到漳州游泳馆和公路边精心录制的,运用到广播剧中后,效果十分逼真。这些真实的声音是录音室内无法模拟完成的。

    当然,广播剧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拿我台的广播剧制作来说,剧本出来后,台编委会都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主创人员再从主题、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逐字逐句反复论证推敲,定稿后录制合成,再反复听,反复推敲修改,直到大家都基本满意才推出成品。这可能也是每一部广播剧制作都必须经历的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两次质的飞跃:一是对本土或者其他题材從感知到理性创作的飞跃;二是对剧本准确深刻理解的二度创作质量的飞跃,只要这两个过程都是高质量的,制作精品广播剧并不是地市级广播电台力所不能及的高塔。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