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区域供水 打造人民群众“生命线”工程

    闻雪之

    摘要:实施县级区域供水对提高水质保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苏北某县为例进行调研,对其在实施区域供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区域供水;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区域供水工作是近年来各地加快落实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健康保障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以苏北某县为例对区域供水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区域供水现状

    该县属于中等规模县份,全县现有常住人口接近93万,分布在各镇区的水厂总数高达212个,仅乡镇地面水厂就有19个,供水规模4.67万m3/d,现状供水量为2.58万m3/d,供水人口为33.5万人,水源取水口主要分布在县域内三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上;村镇及直属单位地下水源厂共193座,总设计供水规模6.65万m3/d,现状供水量为2.64万m3/d,供水人口为39.13万人。

    2存在问题

    2.1历史原因造成水厂体量小而数量多。各地在水厂建设问题的方向与进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不同镇区有的集中供水主要为镇水厂,有的地方还是集中在村一级小水厂供水,供水的范围都较小,该县除了县自来水公司供水规模达到7.0万m3/d外,其余均不超过0.5万m3/d。

    2.2水厂水源来源复杂并且质量低下。由于该县农村水厂多选用地下水,加上县域地处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检测显示含氟量明显超过允许范围。境内地面水厂取水河道地处下游,水源污染较为严重,除一条河流水源达到Ⅲ类水质外,其余河道水体水质均为Ⅳ类或超Ⅳ类,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

    2.3供水企业所有权较为复杂难以处置。该县现有供水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以及私营性质,特别是村一级水厂中有相当数量运行质量较差,为了节省成本根本不愿意接受工艺改造,对于管网维护等方面也缺少投入,中途损耗较为严重,有些地区的自来水管网损耗高达50%以上。尤其在应急水源上,大部分企业尚无应急备用水源。

    2.4水厂处置涉及矛盾众多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制约了“管网”的畅通,如新建的某镇地面水厂拥有新设备、新工艺,制供能力强,水质有保障,但由于区域规划供水范围内原镇办、村办的11个水厂所有权、经营权已改制给个人,在没有补偿收回或用其他办法让原水厂经营者退出供水的情况下,新水厂虽通过与部分老水厂合作,采取新厂制水、老厂供给、计量付费等办法,日实际制水仅占设计制供能力的2/5,成了事实上的“大马拉小车”。

    3对策建议

    3.1强化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县镇应当联动开展不间断的宣传发动工作,将实施区域供水的积极意义宣传到位,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在大的舆论氛围营造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以及政务网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现有水厂经营者以及所有者的支持。

    3.2财政资金提供强大后盾支持。实施区域供水必须要体现财政资金的重要保障作用,该县在区域供水工程建设上需要投入近10亿元,需要对县镇管网进行改造,对水源截污以及新建水厂、老水厂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财政应当积极予以支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县本级财政以及镇一级财政要体现保障功能,并拓展投入渠道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

    3.3坚持科学分类处置破解难题。

    (1)创新企业运营模式。要充分体现水利部门在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议参照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做法,由县水利局牵头成立国有自来水公司,在各镇区设立分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收益分别按照出资主体进行分配,逐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推动健康运行。要定期对国有资产收益进行审计监督,保障供水安全的同时提高国有资本收益。

    (2)有序处置停并水厂。对以镇政府为主体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经营的水厂,采取终止赎买、回收等方式进行处置,凡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村镇水厂全部关停,对于一些村居运用地下水供水的小水厂,停止其取水资质,不再安排取水计划,取消地下水经营权。对于检测合格的现有水源水井,由县水务公司统一收购封存作为备用水源。

    (3)明确处置政策界限。①水井预期使用寿命,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按成井工艺,水泥管30年。②所有水厂资产必须由权威部门评估确定。③股权按入股资金占供水分公司总资产比例计算。④所有入股股东享受保底分红,即不论经营状况如何,供水分公司保证股东的红利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⑤对原村级水厂人员,根据分公司需要,择优聘用一部分从事管理工作;凡被聘用的,对原水厂的净资产补偿必须50%以上入股供水分公司。⑥村级水厂改制组建供水分公司,由所在镇区人民政府负责,对一次性补偿和分期补偿资金,由县补助,镇统筹使用。

    3.4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工程有效实施。县级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工程量巨大,对资金需求较多,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采取“股份合作”、“制售分离”等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资金。同时,县政府层面应当建立起协调机构,大力推动区域供水工程的有效实施,让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