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下幼儿园创造性律动的开展

    陈秋英

    摘 要:创造性律动是指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的一项活动,也是我园主课题研究中的一项核心研究内容。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创造性律动

    中图分类号:G613.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11-001

    开展创造性律动时,我们课题组主张创造应该建立在快乐有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感受创造乐趣。因此从幼儿立场出发,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美妙的情境、开展有效的评价,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开展快乐的创造活动,积极探索进行动作创编,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储备“精神食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重要的教育观点,叶先生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浓厚兴趣,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不断探究的精神,唤起孩子内在的学习需要。在创造性律动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借鉴叶老的教育思想,教的目标是“不教”,改变以往“示范——模仿——练习”这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而是把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在独立探究和同伴互助中学习自主创编动作。

    1.学习与交流,让观察经验积累起来

    课题组有的放矢地选择了一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例如《叶圣陶教育思想选集》《幼儿园律动的游戏化》等,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各项资料,做好文献研究,同时观看名师的优秀课堂实录,吸收教学经验、学习教学方法,让教师们积极吸收最新最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平时通过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方式,学习研讨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交流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丰富幼儿动作的创编不应该只局限于模仿,丰富的观察经验更是幼儿进行动作创编的催化剂。课题组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交流方式,把自己实践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了解到在开展创造性律动时,教师应做好一些前期工作,针对律动的内容,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场景,创设与律动相符合的有趣的情境,让幼儿进行观察,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创编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学习理论以及和同事之间的学习分享,梳理一些有效的经验,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储备。

    2.调查和借鉴,让音乐图谱活起来

    随着课题研究的初步开展,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不断涌现。我们都会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切实有效的探究和创新学习,课题组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操作,通过调查统计,将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创造性律动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将最难的问题提炼出来,例如大家发现“活动中音乐图谱设计的有效性对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谱的运用能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而图谱的“动”最好就是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让幼儿在更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动作的美,进而乐于表现美、创造美。

    二、聚焦“案例研究”,为课题研究优化策略

    本课题中的案例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指导下,从一个个创造性律动的案例入手,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反思、变革、创新,它包括合理组织创造性律动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幼儿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等,最后建立体现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整体方案。

    (二)进行“头脑风暴式课题例会”,让动作模仿活起来

    课题组成员坚持每月一大会的工作惯例,实时跟踪和检测课题研究情况,也实时汇报各位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整个课题组做到与时俱进,最快最及时地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困难,提高研究效率。对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困惑,我们都会及时让教师们总结出来,在每月的课题例会上提出来,通过沙龙研讨、学习案例等多种形式将问题解决,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在课题研究的前期,课题组在“动作模仿”和“音乐图谱”的设计两个方面存在困惑,在开展创造性律动中“成人痕迹太重”,因此我们通过课题例会进行交流解惑,寻找优化策略。通过课题例会,解决“教与不教”,让幼儿进行动作模仿不应该呆板,不能强求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规定要做出类似动作,而是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动作模仿变得更加灵活,可以间接地引导幼儿模仿同伴的动作,让幼儿也能快乐地模仿。

    (二)开展“浸润式研讨”:让环节设置动起来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展示一些创造性活动,进行交流比较,大胆的改革原主题中的不合理因素,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的收集,使原有的课程更具实际操作意义。在展示课题研究情况中,我们分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讨课等方式,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努力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创造性律动活动中,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观摩研讨中,课题组成员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角色中,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浸润式探讨”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三)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研究中,我们发现创编动作另一个需要注重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动作的协调性,而加强动作的协调性就绝对离不开对幼儿所创编动作的有效评价。我们要把教师的评价“隐形”起来,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尝试体验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中动作的协调性,获得评价成功的乐趣。

    1.倾听“教育故事”,讓教师指导藏起来。叙述课题研究中的故事,表达对教育的理解、解释及一些疑问,解决活动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推进我们课题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问题,我们围绕“评价”这个点,撰写教育小故事进行分享。在倾听中,我们获得了有效的经验,在创造性律动的活动中,教师都要认可和支持幼儿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定位,保证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不过于显眼,营造一种“无痕”的评价氛围。

    2.借力“课堂观察”,让自主评价亮起来。研究中,我们还设计了“幼儿评价”课堂观察的表格,记录教师指导的方式(语言提示、动作提示、图谱提示、环境提示灯),并且辨析教师指导方式是否有效,是否为幼儿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动作,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评价基于不同的对象,能提出充满自信的见解,此时幼儿是主体,又是指导者,将自己融入幼儿群体中,在观察同伴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