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余昆仑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特点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存在多种说法,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等。笔者的观点倾向于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让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种“整合”包括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二、“融课堂”的误区

    当下,在不少所谓的“融课堂”中,可发现以上三个基本属性。例如,在一节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上,教师通过音频朗读、视频展示、电子教材等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还有情境的激发、资源的交互等,比起教师“几根粉笔打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改变,也体现了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如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不时有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师生共同点评等,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活泼。传统的教学结构也有变革,如教师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找、品、读的过程中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这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比起另外两种失衡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保持课堂结构的稳定性和创造性。很多课堂看似已具备了这三种基本属性,但它们是否可以被称为“融课堂”呢?

    很多时候,内容大于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例外。因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应更关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课堂服务,促进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进而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上例中,虽然学生在分享批注时打开了电子课本,看似使用了数字资源,但并未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明显的推动,技术与教学仍是“两张皮”。如果教师能够在电子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的示范而非简单地划出几个词句,以此教会学生批注方法,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会明显地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的外部条件并不一定会带来内在本质的变化。既然是二者的“融合”,就要讲究融合得是否有机、自然,是否有深度、有效果。而评价这些因素往往是专家们在听课后进行的,只能于师有益,但于课无补。因此,如何使教师在备课时自觉思考这些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

    但是,很多教师喜欢跟潮流,将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不喜欢动脑或者不知道怎么动脑,同时缺乏信息技术素养,缺乏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以微课为例,很多教师不懂其内涵和功能,以致于制作出的微课五花八门。事实上,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与微型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教师混淆了两者的含义。微课原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的,是教师针对某一教学重难点而录制的以教学讲解为主的片段,用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自学。而微型课则是一种教学方式,可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有时间限制,但没有学生。因此,如果不认真思考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则难以真正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或整合。

    三、反思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笔者以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要认真考虑六个字:“有必要,更有效”。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时,要认真思考:运用信息技术是否有必要?什么时候用?是否能使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否则,信息技术可能只会带来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或技术资源的无谓浪费。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必要,更有效”。

    一是着眼于学科特点和需求。不同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和应用形式不同。如理科多需要演示现象、实验操作、数理的生活还原等,文科则多需要音频视频的渲染、语言声音的熏陶、学生作品的当堂展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也有所不同,且并非每堂课都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应把握好一个“度”。

    二是著眼于教师教学的需求。有些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以更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对学生课堂作业进行实时统计和评价,当堂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文字、画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氛围,创建电子表格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路径,等等。这时,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自然的。

    三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时时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为其配乐;学生交流展示和互评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提供实时作品展示;学生需要重温课堂上的重难点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辅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等。总之,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供学生之所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无论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移动终端产品、抑或电子教材,很多服务于教学的软硬件很方便,但也缺乏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除了相应的软件应用的培训外,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讨等多种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融合能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则需要多思考、多创新,以教学需求促进技术更新。例如,曾有教师在上课时把微信打开,将学生作品用微信拍照及时传到电脑,提高了时效性,启发某技术公司开发了具有这种功能的专用软件。这便是教师发挥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更新的典型例子。同时,也需要多方参与和协同,形成“产、学、研、培、用”一体的创新机制。

    总之,如何让课堂不再披着技术的华丽外衣却充斥着技术的零星碎片,而是让其自然流淌着技术的血液并彰显出技术的魅力,是需要教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