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倒了学生味口;其二,缺乏审美素养,美育意识淡薄或迟纯,学生享受不到“灵犀”被“点通”的愉悦。

    从某种程度上说,评语是师生共同撰写的,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评语追求的正是如何引领学生发现美,尤其是发现他们自己习作中的美,享受自己营造的美的情境中那无与伦比的愉悦。

    因而,教师的评语应该是对症下药的精短美文,这样的评语要写得好,使学生乐意看,并乐意接受,是非下苦功不可的。

    简言之,受学生欢迎的评语,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蕴藉

    所谓“蕴藉”,就是宽和有涵容。《后汉书·桓荣传》:“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也就是对学生的习作,应采取宽厚的态度,敏锐地捕捉其闪光点,尽量含而不露地正面引领。

    教学总是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时进行的。这是因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总是连同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撰写评语亦不例外。

    因而,研读学生习作之初,教师应放下架子,深刻体味习作的思想内蕴,哪怕是幼稚的或一星半点的思想灵光,亦应敏锐地捕捉,并力图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真情诉诸笔端,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琴弦上律动,最终实现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之目的。

    一同学在《记忆里最难忘的》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学雷锋,受误解”的故事,文章流露出的“迷惘”情绪是令人揪心的。如何既达到“评文”又育人之目的呢?深思熟虑之后,我这样写到:

    “本文似随手挥就的一帧‘速写。

    作者显然懂得‘聚焦的技巧,能将笔力直接切入人的灵魂深处,触动其心灵的琴弦,奏出几个颇有时代气息的音符,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雷锋出国了!虽已是几年前有识之士的喟叹,但做好事受误解,甚至令英雄们扼腕长叹,苦于无用武之地之事,竟又时见报端。你勇敢的抉择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从此点说,本文的立意是新的,是弘扬主旋律的。”

    同为写父亲的作文,写作角度和风格不同,我的评语各异:

    其一:

    “文章的叙事、场景都是那样的简单,但因为将对比浓缩在了一起,因之,父亲为生计的殚精竭虑和俗世的冷暖炎凉,皆在这蜻蜓点水式的场景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爸爸那又黑又亮的炒勺记录了这一切,它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那昼夜不停地‘嘶嘶声,难道不是爸爸和炒勺共同用心鸣奏的‘命运圆舞曲吗?

    所幸的是你亦有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不知从何时起,就醒事地用行动理解着劳碌的爸爸,这也许正是你爸爸不忍和炒勺分开,‘好再送你一程的原因吧!”

    其二:

    “在一些作家笔下,山村呈现给世人的,大多是闭塞、落后和贫穷。这些作品,总是站在批判或旁观的角度用俯视的目光打量乡土众生。其实,真实的农村并非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山村人,农村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是明净的天空,连绵的群山;是风卷起的鸟群,笑脸流露出的春意;是简单、执著而又渗透着青稞酒般浓烈的亲情。

    你是山里孩子。与泥土零距离的接触,能敏锐地捕捉到农村上空那些诗意的感动。

    经济的窘迫,更折射出父爱的深沉,‘光脚的父亲面对你时永恒的‘微笑里,该藏着多少期盼啊!所幸这份期盼,聪颖的儿子正悄悄搁在了心田。

    语言始终那么自然朴实,伴随着感动在我们的心底流动。也许,只有将根深深地扎入山村的土壤,才能真正深入到那一片土地的灵魂深处。”

    其三:

    “语言简约节制,而内蕴的情感却是饱满浓烈的,这皆因了聪敏的青春底色。

    作者正是基于此,因而敏感、安静,一副少年老成样,好像满怀无限心事。这和我心中对作者的印象是一致的:一双无比清澈的眼睛,静悄悄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好像事物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在他的注视之中,并且都能在其心中泛起涟漪。

    他的细心,他的敏锐,自然捕捉到了永恒的一瞬:

    寂寞的村头,‘好好读书,我走了。这天籁般的声音在瞬间定格,定格在十六岁的少年心中,有了雕塑般的骨感。沉淀、蕴蓄、寄托了何等深挚的情愫——虽‘哑口无言,但从‘想点点头脖子也僵了这一诗行中,不难悟出‘唯见长江天际留般难以割舍的至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流淌于诗行始终的,是一种内向的、感性的美的格调,使人留连忘返。”

    这种从理解入手,从爱护出发,从尊重落笔,鼓励褒扬为基调的评语,学生阅后心里熨贴,自信心陡增,自然乐意多看几遍,效果不言而喻。

    二、沉郁

    《白雨斋词话》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这些话,强调了情感的深厚性。评语亦是发自内心情感的独白,尤其是针对原本就储满真情的习作。

    “憾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深意浓,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撰写评语时,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情绪,在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写作指导,在满足的情绪中求真求新。

    一女同学在《父亲》一文中,讲述了自己“眼羡”同伴两元钱一条的发带,谎称买本子,从父亲那儿得到了钱。可父亲为这两元钱东凑西借的窘相,深深地刺痛了她。翌晨,她将钱悄悄地放在父亲的枕边,……早自习时,她却在窗口看见了大雪中匆匆赶来的父亲……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评语是:

    “赤子思乡,最思念者莫过于其生身父母,思念既久,父母的形象便与故乡、与那山那水融为一体了。本文起笔隽永,如清风拂面,颇为耐读。

    ‘撼人心者,莫先乎情,亲情千头万绪,你捡情真处写起,于是引起读者共鸣。

    ‘买发带的两元钱犹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朱红的桔子,已是为人父者饱经沧桑,达到大彻大悟后自然凝成舐犊之情的象征物。文章化无形之情为有形之物,开掘出了人间至情,这恐怕是你始料不及的。”

    一同学讲述家境贫困,父亲悄悄出外打工,意不忍叫醒熟睡的他话别,甚为感人,我写到:

    “这是一篇抒写父子惜别深情的习作。

    由于你似深知白描笔法之妙谛,所以能寓父爱深情于朴实无华的叙写之中。淡淡情思,默默无语,却更显得父爱之真挚,感情之深沉。

    习作的另一特色,则是心理活动描写细腻、含蓄、传神。‘要问,又怕爸妈怪我多事,就敛了口。侧面点出了我的醒事;‘屋里走走,就觉得家里少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则逼真地描写了父子连心的人间至情。”

    再摘录两则评语,供赏评:

    其一:

    “这质朴干净而又诗意盎然的语言,这暖暖如同阳光般流泻的真情,让我长时间的沉浸在一种润透心灵的潮湿里。

    氤氲在诗境里:洒满残阳的乡间小道,独守小道的吟游人,子夜敲响的钟声,依旧会很蓝很蓝的天空——幸福源自这平平凡凡但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瞬间。眼前晃过的一个个温情的意象,如同在倾听一首痴情而优美的抒情歌曲。

    在这宁静的夜晚、风轻轻吹、虫子浅浅地唱、残阳将明天映得一片嫣红,你的心底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如春天的青草般滋生漫长呢?”

    其二:

    “‘童年的生活像一场五彩斑斓的梦……一去不复返了。但那些在流水般的日子里沉落已久的普通情感,此刻却像清晨的露珠一样真纯透明。

    老师‘宽厚的微笑,老师‘温和的话语,老师‘沾满粉笔屑渐渐远去的背影,甚至那不小心沾在额头上的‘白灰,也‘圣洁的在心里熠熠生辉。

    身教胜于言教,如此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自会‘于无声处教会你识别善恶美丑,热爱憎恶,欢笑泪水,会让你不自觉地在心头滋生一份久违的敏感和真诚,去宽容地面对一切,仿佛又变成一个纯真的孩子。”

    写好这类评语还需要强调一点是:在评语中既要体现出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关心和爱,还要明显地表露出尊重学生,平等相待的态度,做到了这点,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不难实现的。

    三、空灵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提到过“空灵”,他说:“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所谓“空灵”,它神寄八荒,思接千载,缥缈莫测,意趣悠远。如习习清风,不著一点痕迹。

    我在加注评语时,力求使习作从立意到审美都有所拓展,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机智而策略地引领学生感知表情达意的无限可塑性。

    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下大功夫。

    下面摘录几例平时撰写的评语,供赏评:

    “放下手中的文字,耳边似乎响起‘嘻嘻、‘咯咯的童稚笑声,给人一种云遮雾绕、温馨悠远的美感,一时间,竟模糊了身处之境,‘不惑的年龄了。”

    “在幼小孩子眼中,母爱犹如平静湖水中的朗月,朦胧、清晰且无意捉摸;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母爱犹如经年饮用之泉水,久而不觉其甘洌。是童真之幸矣!是为人母之伟哉!”

    “放下手中的文字,使人沉浸在浓郁的诗境之中。这里有一叶扬起生命风帆的小舟;有阳光灿烂的下午自尊的泪花;有用心铺就的一条伸向理想峰巅的小径。然而每种感受并不单纯。于是,在朦胧的氛围里,灵魂得以净化、升华。”

    有必要说明的是:空,当然不是空洞幻灭,玄言满纸,而是居高临下,鸟瞰万物;或登高远眺,极目寰宇;或静默遐思,神游妙境。这种空,归根结底也是离不开实的。它是对习作内容高度概括化和意象化反映,它是蕴蓄着无限情思和丰富内容的。

    上面三种评语,可以实际出发,结合运用。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探索美的教育问题,并不断磨炼文字基本功,撰写更多“蕴藉、沉郁、空灵”的评语,那么,师生间定然会形成信任性融洽关系,作文评语受到学生欢迎,并起到应起的作用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简介:包建军,甘肃省岷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