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与社会行为的逻辑趋同

    王玉倩

    《中国人与美国人》是旅美华人学者许光先生的代表作品,首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第一部运用人类学方法总体比较中美文化的著作,一直在海内外被奉为研究中美文化认知与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

    作为文化心理学派代表,许先生通过对大量文献、案例和亲身经历的剖析,对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特点进行了精准而详细的比较研究。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环环相扣地阐释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这是本书对中美文化心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

    许先生努力尝试用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记录、展示和解读自己对中美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描述美国文化现象时表现出了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广泛了解和深刻认知,语言流畅、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现象的描述则采用通俗易懂又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述方式,客观真实、生动传神。对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都不失为一部较为客观、理性的读物。

    《中国人与美国人》成书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大众的心理认知和思想形态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本书所言“物质上的满足,并不必然会消除精神世界中的焦虑与敌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是消弱而是会加强。当下,再读《中国人与美国人》对于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差异,进而分析这种差异对当前中美文化和人文的合作与交流乃至两国间政治、经贸等关系的影响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国际组织上频繁“退群”,其动作背后贯穿的逻辑只有一个——“美国优先”。《中国人与美国人》这部书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谈到,“美国人高谈平等,而他们要的平等是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多的平等”,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优先”绝不是突发其想,它是美国人根深蒂固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的集中体现,是美国精英阶层对当前美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从当今国际的矛盾与冲突、经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等因素去综合探究。

    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都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从当代人的视角去看该书描述的很多差异,其实已经减弱或不复存在。比如作者认为中国人在解决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得太糟糕”,被西方称为“饥荒之国”等。现在看来,这些论断彻头彻尾的被事实打脸了。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作者生于积贫积穷的旧中国,生活于经济腾飞时期的美国,虽然极力试图去坦诚而公正分析中美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但仍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美化美国的烙印。比如在谈到美国经济领域的衰退、通胀时,用了一句“天才的美国人有能力解决这一切”,媚俗之态溢于言表。

    尽管如此,《中国人与美国人》作为专门探讨中美两国生活思想模式异同的经典之作,犹若玉中微瑕,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耀着客观、理性的光芒,作者敏锐生動的分析仍然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作为一部翻译作品,该书译笔生动流畅、精准详实,值得一读。

    (作者系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