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常娟 郗凯宁 徐威聪 范家旭 林岱仪

    [摘 要]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实施8年多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已成为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之一,但也遇到了诸多发展困境。该文以调研数据为依托,系统分析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主要经验,分析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举措,为实现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的提质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科技馆 科普 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2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0)10-0059-06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由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发起设立,于2012年正式启动。项目采用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基金运作的方式,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设立农村中学科技馆,并依托科技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实现“一提升、两促进”的发展目标,即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促进科技馆展品产业化。在“十三五”期间,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任务被纳入《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布局。

    一、发展成就

    (一)促进我国科普资源的均衡化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从2012年启动到2019年底,在全国累计捐赠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858所,其中,在中西部地区建设812所,占94.64%;在国家级贫困县建设553所,占比81.32%。在基金会的鼓励和带动下,各级政府、科协、民主党派、企业等积极开展了农村中学科技馆自建工作,部分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底,将实现项目“初心”,建设数量达到1000所,有效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助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科普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科普资源的均衡化。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将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青少年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人群”,通过实施多层次的科普教育活动,带动薄弱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从科普工作体系看,这一目标定位体现了“补短板、抓关键”的思路,使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成为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的重要举措。

    (二)助力我国科普展品的产业化

    在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建设中,组织科普专家对适合农村青少年需求的互动性和创意性科普展品、科技创意作品(挂图和展板)、多媒体投影设备、科普图书等多种类的科普资源进行研究遴选,实现展馆配置、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标准化,有效促进了学校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我国小微型科普展教品的产业化进程。正是由于项目采取的市场运作机制,促使小微型科普展品生产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展品研发设计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和知名品牌。随着项目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展品生产量的增加,规模优势开始显现,展品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企业平均每套报价也从30万元下降到20万元,售后维修和咨询服务水平也逐年提升[1]。科普展品的展示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展品的展示性和安全性方面,好评率基本都在90%左右。基金会在对受助学校进行展品配置时,也会对科技教师开展科普活动培训,进行展品使用辅导、维修指导和教育活动开发,相关企业在培训现场进行展品交流、演示与营销,这些也带动了围绕科普展品产业链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深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受助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普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好想法、好点子通过动手实践转化为创意作品,或独立完成一些具有科学内涵的创新作品。基金会通过组织受助学校参评科技馆发展奖中的创意奖、辅导奖等表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此外,学校科技教师在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时,一改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学,转为强调体验和互动的问答式和体验式教学,对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受助学校校长和科技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学科技馆对学校产生的五大作用分别是: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高学生相关科目的成绩,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校长和科技教师在谈及本校最大特色或优势时,都将“科技”列为学校的最大特色。此外,调查显示,52.71%的学生认为本校科技馆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35.76%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

    (四)拓展农村公众理解科学的机会

    除了面向受助学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外,科技馆还定期向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和其他学校免费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研活动的学校中有93.4%的学校建立了科技馆的相关管理制度,99.15%的学校校长和97.87%的教师对基金会“农村中学科技馆积分管理平台”和评比激励措施表示“很满意”。科技教师平均每月有3~10天在本校科技馆进行授课或者辅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34%的科技教师平均每天在科技馆辅导学生1~4小时,平均辅导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科技教师占6%。50.94%的学校配备科技志愿者,其中,本校学生占69%,本校教师占25%,本地大学生和老科技工作者等占6%。86.87%的学生认为学校科技馆的开放时间能满足自身需求。87.8%的学生愿意来科技馆,39.49%表示带家人来参加过本校科技馆的活动。此外,17.09%的农村中学科技馆每周定期开放,32.62%的农村中学科技馆不定期开放,向外校学生或当地居民举办科普教育活动。这种开放共享的方式促进形成了家校联动、校际带动、社区互动的浓厚科普氛围,中西部科普薄弱地区公众理解科学的机会得到全面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建设与维护资金不足,维护较难

    配置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需花费20万元左右,再加上科技馆日常管理费、展教品维护维修和更新换代费等,项目资金需求量很大。调查发现,27.9%的学校反映科技馆“场地小、展品不足”,22%学校反映“后期投入不足,专项资金支持不足”,还有14.4%的学校反映“展品老化,维修不到位”。从投入来看,项目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捐赠渠道,而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项目资金投入不稳定,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校对科技馆的维护性投入主要靠基金会积分平台和参加科协组织的竞赛获得奖励的形式取得,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已建农村中学科技馆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学校普遍反映,目前科技馆日常管理主要靠教师兼职,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管理学校科技馆会增加额外工作量,且不与学校考核挂钩,福利补贴得不到保障,教师们对管理学校科技馆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受助学校表示由于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缺乏更新换代机制,售后维修服务有时不够及时,也不到位,展品出现故障时,往往采取自修模式。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场馆维护的困难。

    2.运行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为了规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基金会制订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实施方案》《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管理办法》《农村中学科技馆网络平台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公开申报+择优支持”建设机制,明确了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地方科协、承办学校等各方的职责分工,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并于2019年成立了由中国科协科普部等7家成员单位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协同推进项目实施,但管理和运行层面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尚未稳固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优势是能在众多合作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但合作主体多容易出现力量分散、职责不明确、管理不集中、沟通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场馆运行效率低于预期,积分管理难以完全体现实际运行效果,甚至出现校方频繁更换场馆负责人的情况,导致场馆低效运行,造成项目管理的不及时和不稳定。

    3.评估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当前,图书馆、各类科学实验室、创新活动室(创客空间)等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基础配置,并有完善的建设和运行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和激励措施。相比之下,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行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以及规范的建设和运行标准,导致难以形成评估和激勵制度。由于标准和制度缺乏,许多配备科技馆的学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学校甚至出现运行维护费用为零的情况。为了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亟须在明确农村中学科技馆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立科技馆建设与运行的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切实形成“以评促建,以奖促用”的工作格局。

    (二)成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观念更新不及时。有限的20件展品使得新馆效应明显,往往刚开馆时门庭若市,一段时间后便门可罗雀。93.17%的教师认为,科技馆的展品不能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展品数量较少,各地农村中学科技馆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观念陈旧,没有更新观念,把依托展品开展科普活动提到提高场馆运行能力与水平的高度来认识。

    2.人、财、物投入不足。就公益项目的各方参与主体来讲,基金会的募集资金能力以及地方科协等群团组织的运行经费数额有限,农村学校为了维护学校正常运转,本身经费也比较紧张,如果还要给预算外的中学科技馆支出经费就更难了。另外,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中学科技馆教师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3.制度监管不健全。基金会目前对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的监管还不健全,缺乏诸如展品维修快速响应机制、辅导员激励机制、项目总结评价制度和及时上报场馆运行数据制度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创新、升级、发展的障碍。

    三、转型之路

    (一)预期目标

    在国家政策导向、科学技术进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发展等背景下,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为中心,在“十四五”期间,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充分发挥在农村地区科普服务设施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促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缩小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做出贡献,致力阻断科学素质贫困代际传递恶性循环。这一发展思路,可以简称为“十四五”期间的“一提升、两促进”。

    1.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援建范围,集中建设公民科学素质薄弱地区农村中学科技馆,联动农业部、教育部、科协、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单位开展资源拉手共建;以农村青少年为中心,优化、健全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场馆建设模式、资源建设模式、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农村中学科技馆应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2.促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以农村中学科技馆为依托,建设农村中学科普资源库,完善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精准化建设,健全校际科普参观、社区科普体验、学生科普作品巡展机制,促进优质科普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

    3.促进乡村振兴。以农村中学科技馆为核心,搭建“校—馆—家”的科普传播链,推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科普传播,增进农村青少年及居民对新技术的理解,夯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群众基础,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促进乡村振兴。

    “一提升”是迫切需要,“两促进”是远景目标。以上目标的实现,将使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成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科学普及、科技教育进步的动力源泉。它不但为加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探索了新路径,而且为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二)具体措施

    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①广泛征集社会捐赠。进一步探索和强化“社会捐赠+政府资助”的投入方式,建立社会捐赠规范管理体系,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资金募集渠道,开展一系列公益募捐活动,提高项目社会公益资金建设占比,降低中央财政投入,推进项目公益化发展。②争取地方政策配套。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为项目的运行和推广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开展农村中学科技馆自建工作,建设有本地特色的主题科技馆,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科普要求。争取地方政府建立农村中学科技馆专项运营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学科技馆的日常管理维护。③打造多元化建设机制。尝试分期建设、展品租赁、展品流动巡展等建设机制,改变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的产权属性,改革一次性投入机制,形成长期投入、长期更新、长期流动的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扩大项目科普效果。④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定向投放、长线投资、公益冠名、主题展览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捐赠机制,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基础科普设施建设,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实现乡村经济与社会资本的对接,促进乡村振兴。

    2.建立协同管理机制。①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成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农业部、基金会、各省级科协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讨、部署工作。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跨系统、多部门的长效联动机制。广泛调动其他基金会,包括共青团、妇联在内的各类群团组织,以及教育部门参与项目运作。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丰富现有平台渠道,将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建设、管理、运维、活动、培训、评估等工作统一纳入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推动科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科协“三库一平台”建设惠及基层。③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服务优势,拓宽农村中学科技馆获得资源与人才服务渠道。④建立主题科普展览巡展机制。开展区、县内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校际巡展活动,以每个学生中学三年六个学期为标准,要求区、县内六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在三年内完成一次循环,提高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应用效率,丰富学生在三年内可体验的科普展览内容。开展学生作品巡展或社区推广活动,为社区居民及其他学校师生提供科普服务。⑤建立农村中学科技馆对外开放机制。农村中学科技馆应申请成为当地研学实践基地,采取预约制,接纳区、县内学生及居民参观游览,区、县内中学生三年内至少需游览一次。农村中学科技馆应定期组织科技馆开放日、学校科技节、家长参观日等活动,打通“校-馆-家”的科普传播链,促进乡村居民科学素质提升,奠定高新技术在乡村中的群众基础,推动乡村技术革新,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①加强农村中学科技馆标准化研究。依据新时代科普发展需求及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相关要求,制订农村科技馆建设标准体系、数字资源建设标准、科技馆教师培养标准、运营与成效的评估标准,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规范的依据。②加强对科技馆开放和使用情况的跟踪监测。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绩效评估,督促受助学校加强对科技馆的日常管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工具,对监督、调研、筛查等参考数据,依据项目运行评估模板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标准制订和修订,为运维计划调整、奖优罚劣提供有力支持。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科技馆发展奖、评选优秀中学科技馆辅导员等活动,充分挖掘人物事迹典型,拓宽宣传渠道,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宣传力度。④建立品牌。统一活动标识设计,突出农村中学科技馆标识,不断扩大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品牌逐渐深入人心,让中学科技馆典型人物成为科普明星。

    综上,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未来将继续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薄弱地区,通过“学生—家庭—社区”模式扩大科普教育的实效和覆盖面,实现农村中学科技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评估报告[R].2017.

    [2]赵菡,郑念.农村中学科技馆运行经验及发展建议[EB/OL].(2019-11-14).http://www.crsp.org.cn/m/view.php?aid=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