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播音语速的时代性嬗变

    任星燃

    摘要:电视新闻播音速度是否合适,关乎着新闻内容能否准确、清晰地传播,也是受众对新闻内容接受效果的有机体现,当然也影响到播音员播音风格的形成和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播音语速;时代性嬗变;有效传播

    (一)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在各有关电视新闻节目或者相关学术研究上,包括相关教学内容上,都有对轻重、停连、节奏、语气等方面的阐述,经研究发现,对于播音速度的快与慢,语速的结构划分并没有较细致的分析。

    一项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为对象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语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提快。普查发现,现在的播音速度较上世纪60年代,一分钟中快了将近一倍,但是仍有观众觉得不够快。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30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老年人的听觉和辨识能力往往不及年轻人,文化水平低的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一般也赶上文化水平高的人。”我们在整理现有研究数据的同时,“快”不一定是新闻播音速度的分析关键。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播讲背景和不同的主题内容所用的语言样态是不尽相同的。

    (二)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时代性要求

    媒介语言在大众媒介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字塔式的大众传播模式,无疑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和生存提出了更为高效的有效传播要求。尽管如今的媒体格局有着时代性的变革,媒体并存的局面日益凸显,现实背景下虽有各领风骚的格局对峙,但还是有主次的区分。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媒介语言中,新闻播音语言速度变化的时代性要求系数与日俱增。

    长期以来,新闻业以“官方”和“专业”为主导,新闻生产系统是相对封闭的。当新媒体等多种媒体陆续出现,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各种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形态不断生长,这种“相对封闭”的新闻生产系统正逐步向“开放互惠”方向转型。随着“受众参与3.0”逐渐被大家接受,广播电视语言需要紧跟媒介步伐,应运而生出适合时代新闻、符合新闻意识并考虑公众关切的时代性播音速度,由此被受众更好地接受。

    (一)生活节奏的更新换代

    当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播音“中速行驶”的四平八稳受到新环境的有力冲击,信息时代对所拥有的庞大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渴求度。有数据显示:近4年来,35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收视时间大幅减少,特别是25-34岁年龄组,日平均收视时间减少最多,达12分钟。因此,电视播音速度如何选择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找到契合社会发展的电视播音的速度尤为重要。

    (二)受众获取信息量的与日俱增

    受众是传播与媒介的核心基础,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新闻创作结构,不同的处理方式,尤其在快、慢变化中来区别不同受众和不同内容的传递效果,是新闻创作结构中重要的一道工序。海量信息的分散传播,大数据的聚集让受众置身于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经济水平与教育程度的显著升高,使受众接收信息的能力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再到雅俗细赏的转变,正是因为这样的形势所趋,为了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受众选择在获取的数据中不停地做“筛选作业”和“过滤加工”,由此,媒介市场此起彼伏的竞争愈演愈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大数据背景下,给予不同受众其所需的信息量,成为了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标准。所以,播音语速的提升是必然发展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现状分析、影响因素、选择方法三个方面浅尝辄止地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对于电视新闻播音的语速,我们不妨尝试结构化的创作方法,因为这种创作来源是基于多元化因素的覆盖性影響,具有一定的嬗变性。不能绝对提出教科书式的创作范本,也不能天马行空追求自由发挥,一味求“快”或者求“稳”都不是电视播音速度的时代性要求。在信息量激增的今天,如何精准、清晰、全面地传递新闻内容,以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媒介语言才是对播音员基本素质的硬性要求,更是新时代下对电视播音速度层面需要亟待开拓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