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作文入格的思考

    贾翔

    高一学生就如同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那样“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如何引导这个“娃娃”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描述生活,从而写出更具生活气息、更有语文味的作文已然是高一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和最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带领学生观察、思考、体悟生活和社会,用最质朴的文字书写最真挚的感情,从而在字里行间表现学生的生活之思、理想之思、家国之思等。笔者思考,高一学生作文入格可从以下两点切入。

    一、潜心研读教材,从教材文字中找寻灵感

    语文教材是我们写作的蓝本,阅读课本文字,便是和大师对话,和经典对话。这样的对话可以让我们感受经典所蕴藏的思想精髓、精神境界、审美视野、思维方式、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色彩、作品章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作品所涉及的时代与历史;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写作技巧比如素材的把握、人物的塑造、景物的描摹、情节的设计等都在渐趋成熟,因为可以借鉴,可以迁移,可以感悟,可以学习,可以会话,可以反思。

    教材文本作为一个母本,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字宝库。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给出的那种宏观指导,也要有对于文体阅读和篇目阅读的具体指导。例如:阅读《沁园春·长沙》,我们一方面感受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击”“翔”“争”“竞”等独特用字上下下功夫,阅读就要具体到语言,细读到用字,才能体会文本之妙,也只有这样的咬文嚼字,才能迁移到写作中对事物形象特征内外兼顾地把握玩味,才会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咬文嚼字,从而笔底生花。阅读《劝学》,我们既有感于文章中比喻的运用自如,灵巧多样,同时也看到大量短句排比的运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类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还有很多,既彰显论辩性,也富有文学味,又让文章节奏明快。学生阅读可以在语句的打磨上不断提升,做到文从字顺,进而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更具建筑美。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看似简洁洗练,但咀嚼后,我们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诗人的激情和艺术家的想象,诗意美和思辨色彩让我们心潮澎湃。这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我们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是相同的;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人类不见得就比一座山高明。这篇文章对时下环境话题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阅读后我们更应该自觉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平等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真正“像山那样思考”,从而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真谛。这也提醒和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语文教材的同时,也要放眼生活,把握时代脉搏。

    二、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点滴中撷取素材

    薛海兵先生在《语文的理想国》中认为:写作要“回到生活,在现场重新感受事件”。当下中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回归生活,关注原点,让写作成为对生活的回应。写作应该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人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对与他者的存在、对个体与他者生存环境的思考。这一切思考不能只是不负责任的随意表达,更不能是无根无据的幻想,这些思考是有母体的,有生命的,是基于生活本身的。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湾清泉,滋润万物,催醒生命。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滋养文字的生命,让本无生命的文字组合成最美妙的生命乐章。生活有多广,素材就有多丰富。如果无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无非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如果留心,那么一切的生活行为都将成为我们笔下的素材。放眼当下,或许是迫于多门学科的学业负担,或许是对生活缺乏新奇感,在很大范围内尤其是农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是断层的,对社会的关注是断片的,对世界的动态是断续的,这就提醒我们更加重视这样的生活体悟,作为一线教师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也就是说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无论是文娱节目、体育运动、竞技比赛,还是旅游观光、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我们都要处处留心,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并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梳理、积累。

    以观察人物素材为例,我们可以形成“链条式”的观察模式。以时间为链,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事件、不同角度等都可以成为这个观察链上的不同节点。例如,以教师为例,我们可以以其典型事迹为切入点,透过典型事迹整理任务的年龄特征、身世背景、人生经历、体貌特点、兴趣爱好、居住环境等从中搜罗为我所用的材料,同时抓住社会评价、地域影响、社交范围等的相关情况,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再以观察景物素材为例,我们可以采用“剥笋式”的观察方法,从大范围开始层层深入。首先明确景物对象,是乡村原野,还是名山大川;是庭院雅舍,还是名胜古迹;界定了观察的对象,着手就方便了。以名胜古迹为例,我们从风貌现状、史料记载、年代更替、历代评论、历史事件等深入挖掘。以年代更替为例,积累历代的风云变化从而引发古今之思,文化之思。如此深入,若角度剥开,所观察的对象就变得更为立体、直观。

    必须提醒的是,观察不是无序的,不是杂乱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可以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变化、点面的调整、主次的融合等,结合类似事物做好类比、对比,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此外,我们还应将我们的生活进行放大和缩小,放大了我们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时代变迁、社会热点等,缩小了我们可以观察市井人物、生活器物、身边景物,总之“一切為我所用”。

    高一作文入格,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冷静地理一理思绪,用好身边一切能用好的材料,从而垒筑高一作文大厦。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