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试纸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应用与研究

    杨宁

    

    

    摘 要:本研究以尿蛋白试纸在足球科学化训练中的应用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尿蛋白试纸对运动性尿蛋白进行定性检测。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后尿蛋白含量确实与运动负荷有关,并且用尿蛋白试纸可以直观的测量出来,但不能测量出准确的尿蛋白含量,只能与训练前试纸做一个颜色对比,用于判定足球训练强度的辅助工具,可作为评定足球运动员机能状态时选用的指标的参考。

    关键词:尿蛋白; 尿蛋白试纸; 训练负担指数

    中图分类号:G837?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91-001

    尿蛋白是评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训练水平、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研究选取49名U12男生足球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包括足球U12运动员:守门员4名,后卫16名,前卫12名,前锋12名,替补5名,共计49名足球运动员,主要是在训练期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以尿蛋白试纸在足球科学化训练中的应用与实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尿蛋白试纸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前与训练后尿蛋白测试,并将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尿蛋白试纸使用及测量方法:我校足球运动员训练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周六日休息,测试前要求运动员周六日充分休息,周一早晨采集实验对象早晨及训练后15分钟尿样并做好标记(尿液中段),在测试前先用石蕊试纸检查尿液的酸碱度,如果是碱性尿(pH在7.0以上)要加几滴乙酸使其变为酸性,再进行检测。将试纸蘸在样本尿液里湿透1-2秒,然后顺容器边缘取出试纸以除去多余尿液,取出并静止30-60秒,并与对比板对比,颜色越深表明尿蛋白含量越高,既表明尿蛋白排量越多。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被测对象尿蛋白分析

    通过对比测试结果发现,足球运动员因在训练时的场上位置不同,训练量也不同,同时训练负荷也不同,试纸测试出的结果也不一样。由于笔者初次测试,对判断标准尚欠熟练,唯恐有误,故以阳性率统计测试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足球運动员在训练场上位置不同,尿蛋白成阳性的比例也不同,训练场上所有位置中前锋在一场训练中跑动的比较多,训练负荷相比也比较大,导致运动后尿蛋白呈阳性比例较高,替补队员比例最低。

    为了让表1的测试结果更有说服力,我们在训练前早晨记录了被测运动员的基础脉搏,在训练中及训练后对被测运动员的训练量信息进行了采集,包括训练前期、中期、后期、刚结束时心率、脉搏强度以及被测试对象对运动疲劳程度的自述,最终得出运动负担指数,并通过前后数据对比进一步证明尿蛋白试纸在足球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训练不同阶段训练生理负担指数也不同,从训练前期到训练后期生理负担指数呈递增趋势。通过对比每一个训练阶段发现,训练时不同位置的足球运动员训练生理负担指数也不同,前锋在每一个训练阶段负担指数是最高的,其次是前卫,最低的是替补队员。

    通过对比表1与表2发现,被测运动员尿蛋白呈阳性比例与训练生理负担指标相对应,被测运动员尿蛋白呈阳性比例越高其训练生理负担指数越高,尿蛋白呈阳性比例越低其训练生理负担指数越低。

    3.结论

    本研究通过用尿蛋白试纸测试法对49名U12足球运动员日常训练后尿蛋白进行了测试,并以训练生理负担指数去验证,证明运动员训练后尿蛋白量与训练生理负担指数有直接关系,即训练后生理负担指数越高尿蛋白排泄呈阳性的几率就越高,而尿蛋白排泄量可以根据尿蛋白试纸测试后颜色进行粗略判断,因此尿蛋白试纸可以作为测量足球运动员训练负荷的一种辅助方法。

    4.建议

    大强度运动后尿蛋白增多,我们称之为运动性尿蛋白,而大强度运动后尿液中不只是尿蛋白排泄量增加,还有尿白蛋白和β2-MG排泄量也会增加,血乳酸也会较高,因缺乏检测设备笔者不能确定尿液中尿白蛋白和β2-MG、血乳酸的增高是否能影响尿蛋白的排泄,如果有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是促进尿蛋白排泄还是会减少尿蛋白排泄,笔者不确定。因此,尿蛋白试纸检测运动员尿蛋白排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指标,从而可作为评定足球运动员机能状态时选用的指标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玲华,时晓梅.现代篮球运动科学化训练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12):645

    [2]陈照春,孔祥平.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在排球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5,03

    [3]李志敢.不同负荷运动时几项尿液生化指标的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4.

    [4]张爱芳等.实用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王际燕.浅析运动生化指标——尿蛋白在体育训练比赛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