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阅读的问题导向教学

    张勇

    有价值的课堂应该是有问题提出,走向碰撞讨论“援疑质理”的过程。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让课堂真正地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问题的探究应该立足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能让学生产生身心共鸣的好问题。基于此,笔者立足《诗经两首·氓》这篇课文,通过诵读课文、群议课文和比较阅读,在兼顾基础和提升的同时,试对这一新课标理念作一教学实践。

    一、问题引导,预热课堂,寻找“亮点”

    好的课堂应该是有亮点的课堂,课堂教学的亮点,是课堂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闪烁之处,学生的精神会高度集中,学生会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这样的课堂才有灵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而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一场大戏的序幕缓缓拉开一样,学生如同台下的观众满怀期待演员的精彩亮相。这时候一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授《氓》这首“先民的歌声”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中国的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虽然经常读诗歌背诗歌,但要说出诗歌的来源恐怕不容易,所以这个问题既有难度,又有趣味。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嬗变历程:劳动号子—《诗经》—《楚辞》—秦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既有助于同学们树立大局意识,宏观把握本册教材的编写脉络。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因势利导,诵读议读,点燃“沸点”

    诵读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通过深情地朗诵本诗,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最好的方法。更何况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也在于它能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起到情感熏染和美育教育的作用。但议读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何谓议读?简言之“援疑质理”。在初步感知了文本之后,老师因势利导给出一个问题:“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请结合诗文分阶段来谈谈她的完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根据教师的提示,用二字词或四字词概括。学生应该能够生成预设的结果,学生合作讨论后发言,然后师生互相补充。

    趁着学生沉浸在美好想象之际,我又提出另一问题:《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充满着渴望与忠贞,婚后任劳任怨,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子,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大众情人,但结局如何?她对爱情婚姻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会在情感上得到再一次的燃烧,女子因年老色衰,受丈夫的暴虐,最终被遗弃;家人的不解,只能独自黯然神伤。最后在后悔与痛苦中,她选择主动决绝,以此了断无边无涯的痛苦。

    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浅层次,如何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既要巧妙,还要有深度:在夫家受到委屈后,本应该是在自己的娘家寻求安慰的时候,为什么家人也不理解她呢?通过这一問题,我们就跳出了文本的窠臼,将视野投入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中国传统婚姻,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主人公因违背了这一婚姻程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她的父母被视为没礼仪少教养的人,使她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指责,他们自然而然对其心生不满。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精彩回答的同时,还要乘胜追击,继续提问:在这场爱情的长跑之中,她对婚姻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或者说,她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深入探究,比读课文,成就“获点”

    获点就是收获之点,就是指一节课下来要有收获。学生有生成收获,教师也有教学反思的收获,听课者有启发收获。有获点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令人享受的课堂,值得回味的课堂,必然也是有大亮点的课堂。

    我们继续沿着刚才学生的问题发问:说到氓,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那就是为什么男子可以自由的出入婚姻,而女子不可以呢?为什么说“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个问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探究能力。略有些难度,但也是一个深入思考、锻炼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本源的过程!我们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社会制度的层面。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层面去分析,学生通过点拨会想到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的地位没有男子高,女子就没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勇气。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因为母系社会特点是生产力低下,女性为中心,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而父系社会特点是生产力提高,男性为中心,进而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男性占据主动,尤其是在继承权和婚配权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名女子大胆地去争取自身的幸福,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很不容易,也很值得我们去赞赏。

    既然古代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步伐,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婚姻也是我们人生的归宿,那么婚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在这堂课结尾,我出示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一首是《卫风·木瓜》,另一首是《郑风·女曰鸡鸣》,都出自《诗经》。第一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待嫁的女子,第二首诗的女主人是一个已婚的女子,他们是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和已收获的婚姻呢?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其实也是对学生潜在的爱情观的教育,从而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交流,会发现《卫风·木瓜》婚姻中的二人不求物质上的对等,看中的是彼此付出的真情,婚姻中双方要真诚相待,才能白头偕老。《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中,不仅女子为男子付出,男子也为女子回报。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女子弹琴男子鼓瑟说明他们之间是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总结本堂课。在《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中有一个很温暖,很有温度的词——静好。何为静好?让我们留住美好的岁月,静静的享受美好的生活。爱情很美好,婚姻很神圣,愿天下有情人且行且珍惜!

    当然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永无止境,教师与学生的选择也是日趋多元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一堂课的起点永远是文本和学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预设,对问题要严谨的构思,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打造激情课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才能真正地让语文学科素养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作者通联:河北巨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