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式探析

    王英,吴忠才

    摘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要采取在动态中正确认识自我,在交流互动中主动调试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我,在善待中正确把握自我等教育方式,从而实现自我协调、身心协调、环境协调和心灵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式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下, 存在精神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自我协调、身心协调、环境协调和心灵的协调。

    一、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及时发现并克服自己的缺点;二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和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够高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工作方式去适应各种外部环境。因此,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能持久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关键是自我教育。

    二、合理选择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方式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静态不变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大学生要形成健康心理,就必须合理采取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式。主要有:

    (一)在动态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协调

    从个体本身来看,自我协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我是一个较为复杂且非常关键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协调稳定的自我是一个高自尊、高自我力量的结构,是一个人协调与应对外部世界的内在基石。每个个体均有许多个自我,有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有内隐的我和外显的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等,所有的“我”,都需自己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协调各种自我的关系,就会产生很大的自我混乱,带来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上的困扰。如大学新生会遇到新的学习环境的困扰。在中学,有老师的严格监督和管理,有为对付高考的各种模拟考试。在大学,课堂学习的时间减少,自我学习的时间增多,是相对宽松的学习,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成为大学新生的困扰。还有大学新的人际环境的困扰。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产生各种的不适应。这就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师长和同学,在别人的帮助下度过心理的困惑期,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同时,心理健康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静态不变的结果。一个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可能在将来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一个现在心理不健康的人,通过自我心理调试,也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大学生要在自己的发展动态中,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实现心理健康。当大学生感到心理困难时,往往意味着感受到生活的改变和挑战,这就需要自我协调,在协调过程中实现转变,从不健康转化为健康,忽视这一过程,就不能实现转化,就会停留在不健康的状况中,焦虑、压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就不会消失,长期如此,就可能形成心理不健康。调试改变意味着新的可能性,意味着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接受且愿意也有能力改变的人。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一个发展良好的人就是一个“重视过程的人”。这样的人能清楚地觉察到人生是充满转变的,而且他自己的人生就处在一个经常变化的过程之中。当一个人感到焦虑、压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对照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这一点来看,就会认为心理不够健康。进而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平添了一份烦恼。

    (二)在交互中主动调试自我,实现身心协调

    人的生命个体是身体和心理的统一体,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是身体的自然属性。实现身心协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证。个体只有在身心交互作用下,进行自我调试,达到身心协调,才能保持心理健康。要通过身心的主动交互,不断使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绪符合客观事实,使人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正视现实、接纳他人。协调、控制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对他人的爱心。

    心理健康强调身心的协调,就是身体、智能和情绪的协调。从身体来说,没有一个人在身体上是毫无缺点的,但他完全可以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在于它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与评价是否能够客观的接纳,相应的情绪反应是否因缺点而自卑。从这点上来说,即使一个人身体有残障,也完全可以做到心理健康。相反,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身材、相貌等不如意而陷入深深的困扰,导致心理障碍,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

    身心的协调涉及身体与心理两个系统各自的协调。人的身体系统自有其调节功能,而心理系统的协调则和我们的主观世界有更大的关系,人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意志行为在自身应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这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

    (三)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我,实现环境的协调

    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如果能与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就会在自我感觉、社会评价、活动效能等各方面表现出正常的健康状况。失去心理与环境的统一,人的心理和行为就难以被人理解,也会带来自己的不良感受。如“仰天长啸”式的抒情歌唱,在天人合一的空悠的自然环境中,会是一件令人畅快的事情,而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则可能令人觉得尴尬不堪,被人称为心理不正常。

    环境,除了空间就是时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体验和把握都不能超越当时的环境,包括环境中的限制和可能产生的变化、进展。人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的改造自我,使主观世界不断符合客观世界,思想符合实际、思维符合规律、情感符合理性、保持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保持与外界环境良好的接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适应环境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持自身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取得更大的成功。人和环境是一体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开始自己的社会化过程。我们自身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就是自己和环境关系的一种反映。所以,实现与环境的协调,与环境建立和保持协调一致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实现与环境的协调,首要的是融入校园,尊重和接纳同学和老师,熟悉学校的管理机制和风格,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寻找在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构建健康的心理,最大限度的取得自由。

    (四)在善待中正确把握自己,实现心灵的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不介意面对困难,重要的是在善待中正确的把握自己,用心灵的协调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获得成长的机会。

    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困难的挑战前和生存的压力下,人们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障碍就是自己,就是要正确把握自己,实现心灵的协调,摆脱来自内心的束缚。在善待中正确把握自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欠缺、找准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自己的作为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发现自己应对环境的能力,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正确的把握自己就是要善待同学,接纳与关爱他人。绝大多数同学,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大学生期待的良好愿望。但是,人际关系常常成为大学生们的一个主要心理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善待自己的情绪。我们总是带着情绪去思想和行动,而情绪是连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桥梁,负面的情绪有害于健康。善待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成为自己行动的动力而不是阻力,保持快乐、宁静和创造力。其次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用善心对待他人。一个人不可能和周围所有人都有亲密友好的关系,对人际关系需有一个合乎实际的期望。在寻求友谊的同时,能和其他同学和平共处,形成一个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网络,有一个在困难时能给自己理解和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才是我们需要寻求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齐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方法[EB/OL]. http://www.doc88.com/p-73440327150.html

    [3]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柳友荣,李群,王雪飞.大学生生活健康心理学[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王希永.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5,(2).

    [6]王火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交通职业 教育, 2005,(6).

    [7]宗立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初 级卫生保健,2005,(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