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探析

    王亚宁 高文骁

    关键词 公共危机 隐性教育 必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应对暴恐活动公共危机教育研究”(2016BFX031)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亚宁,新疆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教师;高文骁,新疆警察学院法律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G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16

    公共危机是社会潜在的风险因素,防范这种社会风险需要每一位公民牢固树立公共危机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预防、抵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向公民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可有效加强公民防范、化解公共危机的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应对公共危机的整体素质,也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除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会宣讲、综合演练等显性的教育方式外,在公共危机教育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良策。一、隐性教育的含义、特点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自己的著作《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教育思想,“隐性教育”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隐性教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寓教于“理、乐、文”等多种手段,通过隐匿教育目的、无固定计划、间接的社会活动使接受教育者无知无觉、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受到影响的教育和认知方式。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①。显性教育通常是以各种课堂、会议为平台,以课堂讲授、集中教育、文件学习、研讨会、报告会、宣讲会等为主要形式,其学习的主要方式多为相对固定的人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集中组织学习,具有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学习方法的单向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受教育者感受自己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因此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差。此外,显性教育过于明确直白显露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部分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而隐性教育通过渗透教育过程于安逸休闲间,将受教育内容隐藏、渗透于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文化、娱乐、环境、舆论、服务、管理、规范等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氛围中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达到教育目的,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隐性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被传授、被灌输的被动接受的角色定位,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并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隐性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隐匿性。隐性教育基本上不明确的体现教育目的,它侧重于将教育目的隐匿于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达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传递的隐蔽性。显性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很明确自己正处于被传授的状态,而隐性教育的受教育者往往感觉不到自己是被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正在接受某种教育。

    3.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隐性教育将教育目的和内容巧妙地隐藏于受教育者可能接触的各种学习、工作、生活场景中,没有给受教育者明确的、强制植入的受教育的感觉,受教育者往往会自觉进入到教育者设置的教育场景中接受教育。

    4.教育途径的多元性。和显性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台、会议为平台不同,隐性教育的教育途径丰富多样:街头宣传画、公共场所短视频播放、幼儿动画植入、影视剧、相声小品等文艺活动、日用品上的隐性宣传等等,都能成为隐性教育的平台。

    5.教育过程的愉逸性。隐性教育非直白灌输式的教育环境和多样性的教育途径,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愉逸的教育氛围中愉悦的接受教育内容,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6.教育形式的随机性。隐性教育的形式、时间、地点都具有不固定性,受教育者能否接触到隐性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隐性教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入到教育者设定的什么样的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二、公共危机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公共危机教育受众的多样性需要隐性教育

    公共危机教育的受众和普通学历教育中的知识型受众、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中管理型受众有所不同,学历教育、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学识层次、身份背景总体是统一的,加上体制内的纪律约束,容易保证受教育者在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地点,用相对统一的内容、方式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而公共危机教育面对的受众是全民性的,受众文化层次、社会背景、接受能力、管理模式均有所不同,显性教育这种大多为集中场所、相对同统一内容、方式的教育模式,对于知识型、体制内的受众来说相对容易管理、控制,进行讲授、培训,达到教育目的;而劳动型、体制外的受众往往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固定时间、地点的集中性教育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隐性教育发挥补充教育的作用。

    (二)公共危机教育内容的敏感性需要隐性教育

    防范和处置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必然会经常性提及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的破坏性、灾难性的后果,从而要求民众、政府和各个单位牢牢树立防范意识、掌握判断、预防、处置技能。而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突发事件、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②,从性质上公共危机可分为自然灾害、灾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等众多的表现形式,这其中部分公共危机的教育内容会涉及到血腥的场面、残忍的手段、惨烈的后果、发生的频次等敏感信息,部分受众因心理畏惧是逃避这些内容的。从心理学上来看,人们对外界准备植入自己头脑的内容,会天生的自动形成过滤、保护、排异屏,自己喜欢的内容会接受,而自己恐惧、厌恶或与自己无关的内容往往会过滤、排异,学习时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公共危机教育部分内容具有敏感性,如果一味地用显性教育的方法,有时会使教育受众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安全性产生强烈质疑,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反而失去战胜危机的勇气和信心,反而不敢参与预防和处置。而隐性教育教育过程的愉逸性,能吸引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自觉加入到教育学习中,有效的规避公共危机教育内容的敏感性所带来的教育效果的弱化问题。

    (三)公共危机教育时空的长效性需要隐性教育

    公共危机教育需要持久、重复、频繁的教育、提示、演练才能在受众心中牢固的树立危机意识,掌握预防处置危机的技能。显性教育往往表现为固定时间、场所的集中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往往是相对变化的、相对非固定性的,相对来说,对同一个受教育者,显性教育对同一个教育内容持久、重复的灌输、讲授的机会要逊色于隐性教育随时、随地、随机、持久的教育模式。比如,学历教育每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一样,演讲、朗诵、辩论每一次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单位的专题学习、文件学习、主题教育等也多为阶段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也都是为一个总体教育目标服务,但教育的时空覆盖率、覆盖频次要远远小于隐性教育。隐性教育随时、随地、随机都能开展,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载体反反复复对受众进行灌输浸润,保证了教育的持久、长效。三、对我国公共危机教育中厚植隐性教育的建议

    (一)充分拓宽公共危机隐性教育的内容

    公共危机教育主要是帮助受众掌握如何判断、识别危机,如何预防和处置危机,这种预防和处置的教育从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防范、化解、处置公共危机的技术性技能教育培训,所有有可能引起以及能够预防、化解公共危机的因素,都应当相应的分门别类的考虑进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2015年,欧盟各国教育部部长就曾开会讨论“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应对暴力恐怖袭击”,与会部长们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光是培训相应知识、技能和培养相应的态度和意识,还应嵌入价值观教育,帮助人们成为积极负责的社会成员。”③为此,欧盟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加强社会凝聚力的相关培训项目。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公共危机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中,除技能类培训教育外,应当相应加入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凝聚力教育等相应的教育内容。比如,在防范暴恐事件的危机教育中,就应当加入民族团结教育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入价值观教育,帮助民众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能正确判断是非的融入社会的社会人。

    (二)丰富传递公共危机隐性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

    公共危机隐性教育教育时间、空间、对象的随机性,要求教育者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的时间、空间机会,不断向民众渗透、融入公共危机教育的相关内容。但为达到同一个教育目,使用相同的方式反复的灌输、强调相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不论是显性的教育还是隐性的教育都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接收疲劳,因此,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作用,就要注意研发、更新传递隐性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以巩固教育受众因隐性教育内容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的变化,而始终保持对同一教育内容的新鲜感,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对于预防处置公共危机的同一个教育内容,其隐性教育如果都是通过矗立在街头的宣传栏提示的方式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受众缺乏新鲜感而被忽略,但如果对同一个隐性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既有城市雕塑、宣传画,也有公共交通工具里循環播放的小短剧、座椅后背的卡通提示、饭店餐巾纸上每日一句话、宾馆房间内地按时开启时展播的短小幽默的教育植入等等各种方式,那么就能更多、更长久的吸引受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时间、场景下,以非常巧妙地方式和载体呈现出的公共危机隐性教育内容,往往会给受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能挖掘的传递公共危机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越多,将教育内容渗入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文化、娱乐、环境、舆论、服务、管理、规范等氛围的覆盖面就越广泛,民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中接触公共危机隐性教育的频次、种类就越多,预防、应对、处置公共危机所应当具备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预防处置技能就会持续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巩固。

    (三)充分利用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体

    影视、网络不仅仅供人们娱乐休闲,同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知识结构、行为方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网络文化不仅让人们在视听等双方面接受冲击,也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势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持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发挥影视、网络在隐性教育中的功能。比如,美国在“9.11”后,为加强民众的反恐防恐教育,拍摄了大量反恐题材的电影,比如,2013年的《孤独的幸存者》;2014年的由美国退伍兵克里斯凯尔在伊拉克当狙击手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美国狙击手》;2013年的《白宫陷落》更是设置了朝鲜恐怖分子驾驶大型AC30军用飞机和白宫叛逃者内外勾结,攻陷白宫,俘虏总统,企图控制核按钮毁灭美国的内容。在电影中既有对恐怖活动危害的警示,也有英雄主义式的成功应对的渲染,通过电影逐渐让民众了解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既引导民众树立恐怖危机意识,也帮助民主坚定战胜恐怖危机的信心和决心。美国也注重通过游戏帮助民众树立公共危机意识和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早在1999年,美国就开发了《反恐精英》射击系列游戏,在游戏中将玩家分为“反恐精英”和“恐怖分子”两大阵营,游戏共设置了爆破、人质救援、刺杀、逃亡、军火库等模式④。2001年,美国又研发了以阿富汗战争为题材的军事类动作射击游戏《战火纷飞:阿富汗》,在游戏中以美国士兵的角色在阿富汗战场打击塔利班武装,消灭盘踞在城市和深山里的基地组织武装成员⑤。而游戏《世界军队:反恐战争》又以全球性恐怖袭击为背景,设置了各国联合反恐的内容。各种反恐游戏的研发,让民众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了解了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危害,并掌握一定的预防和应对方法。日本也非常重视隐性教育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作用:为了培养民众的反恐意识和技能,日本先后拍摄了电影《雪茫危机》《要人警护官:野望篇》等反恐电影;为了警示民众注意日本的地质灾害危机,2006年将小说家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拍摄成了电影,呼吁民众凡事都从最坏的方面考虑,早做准备,绝不掉以轻心;《感染列岛》选题新型病毒爆发题材,引发人民对预防病毒危机压力的思考;《柴犬奇迹物语》通过描述地震中自救、互救的故事,树立民众战胜危机的信心。它国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法相辅相成,因其教育目的的隐匿性、教育内容传递的隐蔽性、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教育途径的多元性、教育过程的愉逸性等特点更能有效拓展教育时间和空间,促进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应对危机的知识植根于人们头脑中,是提高公共危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当在坚持显性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掘、利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载体、内容,更好的提升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效果。

    注释:

    ①陈晓斌.英国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的四个维度[J].高校辅导员,2017(2).

    ②许鸿艳,金毅.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全媒体辟谣平台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8(8):34.

    ③李倩雅编译.欧盟各国教育部长倡导通过教育合作应对恐怖袭击[J].世界教育信息,2015(11):72.

    ④反恐精英[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D%E6%81%90%E7%B2%BE%E8%8B%B1/69155?fr=aladdin.2018-08-17.

    ⑤超哥.游戏中的那些事第三期:从反恐题材游戏回顾美国的反恐战争[EB/OL].http://www.newyx.net/news/386743_2.htm.2016-09-12/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