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的逻辑归属

    唐云 唐辉 孟繁芸

    [摘要]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共享发展是党和国家针对我国发展现状进行思考的产物,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创新了发展思路。研究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共享发展,梳理它的渊源,明确它的逻辑,才能找到它的归属,在实践中更好的推动它的实现。

    [关键词]共享发展;归属;唯物史观;价值评判

    [中图分类号] A8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1-0040-0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个人主义逐渐盛行,引发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这些问题本身及其衍生的新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激发着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公平享有的渴求。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既要侧重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物质财富的不断富裕,又要促进社会公平,逐渐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共享发展正是基于这些客观存在所提出的价值理念。共享发展的提出,一方面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固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先富阶层并未担负起带动后富阶层的责任,导致社会发展主体在承担社会发展成本和享受发展成果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人民群众不能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會矛盾,因此必须要推进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共享发展也是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全球范围内,从有形的物质共享到无形的物质共享,从物质层面的共享到精神层面的共享,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共享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被各国逐渐推广。由此可见,共享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观认识的深化与丰富。它蕴含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1],在昭示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治国理念,坚持把人民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紧密结合。它在总结我国以往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指明实践方向,通过在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区实现共享发展,真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2]。

    在实践中更好地推动共享发展,必须在唯物史观视阈下,梳理它的渊源,明确它的内涵,找到它的归属。共享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人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共享发展的内容是要实现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即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国内与国际发展的和谐统一;共享发展的过程是要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即在摸索共享发展的道路上,既要勇于从获得的直接认识中去摸索共享发展之路,又要虚心从历史经验教训和国外既有成功经验中去完善共享发展之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与统一;共享发展的归属是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得益彰。

    一、共享发展的目标: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共享发展的目标聚焦于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两者构成了共享发展的主客体,并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和谐统一——主体为客体提供前提条件,客体为主体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基础。在共享发展中,客体是指现实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不仅包含发展成果,还包含围绕共享发展所建构的社会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人民作为我国共享发展的主体,在共享发展这一进程中,创造了社会财富,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快了改革进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腾飞;实现了自身发展,提高了个人的能力素质。共享发展强调共建共享,让发展成果普惠人民,这就改变了人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此外,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独立性、自主性的提升,而公平的标尺相应的就为人民的个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强调的是共享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发展进程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首先,共享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促进。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促使客体发生变化,客体的变化又能进一步促进主体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促使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主体的能动变化又反作用于客体,主客体在这一过程中循环往复,相互促进。作为我国共享发展的主体,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社会进步,是共享发展客体的承担者和享受者,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改善社会结构、制度体系[3]。而客体的发展又为主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脱离社会发展成果、社会结构体系的保障,人民就会成为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因此,人民以社会进步为发展依据,社会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共享发展的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主体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意愿、需求、目的等主观意识自觉地渗透到客体和它的运动变化之中,客体将自身的性质、变化规律等渗透到主体的思想、行为之中[4]。在共享发展中,人民自身的公共利益诉求会通过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制度体系等客体表达出来并具体落实到实践之中。相应的,社会框架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也为人民谋求共享发展提供了遵循原则和参考依据,避免发展走弯路错路的现象。

    最后,共享发展主客体之间相互贯通。在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通过作用于客体,使客体按照其需要为其服务,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使主体按照客体的实际状况进行变化,从而让主客体相互服务于对方的发展。作为共享发展的主体,人民创造了社会财富,以共同富裕为其追求的目标,这就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载体。反之,社会结构体系、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为人民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并激发了人民对公平的追求,既迎合了人民的价值诉求,又加快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共享发展主客体的统一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确保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人民,从而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共享发展的归属:工具与价值的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源和物质财富只用于部分人的发展,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整个社会发展聚焦于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发展,这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冲突所引起的。工具理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利益最大化,着力点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现实中更侧重于把个人和他人作为发展的手段,从而实现财富的增长。价值理性则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着力点在于调整个人身心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更加注重把个人和他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强调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以公平为导向,逐渐将受惠人群倾向于弱势群体。

    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工具理性往往使人们忽视价值的作用,冲击人的精神世界,导致工具的越权和价值的沦丧,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影响人的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只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将会带来经济危机和道德信仰缺失;只关注人的发展而忽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将会使人类社会变成空想式的乌托邦。因此共享发展的最终归属应当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工具与价值统一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首先,共享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矛盾共同体,人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基于工具和价值的统一。人既要为自身而存在,又要將自身的存在放置在客观的外在条件之中。人的基本生存必须以自然客体为生产对象,借助工具对外部世界的组织架构、规律和本质加以认识,继而落实到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同时,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能知晓人之为人的原因、意义,从而在社会发展中认识到人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区别,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并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属人世界[7]。对于个体而言,要创造合适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必须从工具和价值两个维度出发,具体细化就是要实现物质层面的丰富和精神层面的升华。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既要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实现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完善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人类陷入了生存困境。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出现了问题,是人关于生存的思考出现了异化,满足物质利益成为唯一的生存目标,人类内在的精神环境出现恶化。要消除这种异化,必须推行共享发展,通过整合工具和价值的关系,打破现有的将个人和他人作为发展手段的现状,在实践中将自身和他人作为发展的目的,把公共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导向,充分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现富裕。

    其次,由于共享发展以公平为标尺,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这就从横向和纵向上协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各项社会活动中人们会受到整个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牵制,但不可避免的要依赖人、社会和自然,这里的人涵盖了不同时空的人。人们要在社会中平等地享有一切自然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坚持整体主义。人是现实的存在,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人自身的本质需要通过他人的关系进行确证,个人不能脱离他人而独自存在[8],这就从横向上凸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随着工具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影响,人们对自然和他人的价值认知必须随之深化,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层面。从纵向上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谈到:“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它们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9]前代人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势必会传承给后代,并以此为基础限定后代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一方面,工具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效率,工具的发展为个体和每一代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可以说“环境创造人”。另一方面,前代人创造的各类财富会被后代人使用并加以改变,后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这个过程表明了人类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即“人创造环境”。由此可见,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发展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还应立足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权益。每一代人不仅要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权益,还应考虑到自身的实践活动对子孙后代发展权益的影响。因此,共享发展的最终归属不是停留在当下的经济发展,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将个人放置在集体之中,放置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通过工具与理性的整合,不仅确证个人的自我价值,还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系统不断和谐运转。

    因此,在共享发展中单纯地强调工具或价值都是狭隘的、片面的。我们必须肯定工具理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尽管市场经济可能会造成人的物化,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工具理性和经济发展的理由。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凸显工具的重要性、彰显市场经济的优点,把社会功利化、金钱化,忽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在共享发展中,我们要用价值去引导工具的使用,通过工具的使用凸显主客体的价值,以工具的发展确证人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和弹性,同时坚持依赖价值的引导,对各类可能性进行筛选和评价,继而在实践中将符合人的需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只有将工具和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共享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规律,既能利用工具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让被改造的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利用价值的引导,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N].光明日报,2015-11-05.

    [2]吴东华,武彦斌.共享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逻辑和价值引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3]苏流芳.共享发展的必然性、内涵与现实路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4).

    [4]李育书.解构与建构论主体性对当代核心价值的双重意蕴[J].学术论坛,2016,(10).

    [5]马岳.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两个尺度”的理论[J].理论界,2005,(12).

    [6]余跃琼.“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

    [7]冯旺舟,罗玉洁.澄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变迁——评乔治·马尔库什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J].学术交流,2017,(6).

    [8]袁明霞.“现实的个人”及其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意义[J].前沿,2006,(3).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6-37.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