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治

    何君宏

    摘要:简述了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36-01

    1 临床症状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病例,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精神沉郁,厌食,腹泻,发病2~3 d内,鼻镜与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在口腔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的腹泻,粪便从水样逐渐到黏稠,含有大量黏液和气泡,甚至带血,腹泻过程长者可持续3~4周,病牛常在发病后5~7 d内死亡。急性病例犊牛较多见,慢性病例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

    2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结。特征性病变是食道黏膜有不同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的烂斑,呈线状纵行排列,如虫蚀样。皱胃炎性水肿和糜烂。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性以至不同程度的坏死性炎症,肠淋巴结肿大。

    3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牛瘟、口蹄疫、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传染性鼻气管炎、副结核病、恶性卡他热、蓝舌病等相区别,其区别要点如下。

    3.1 牛瘟

    口腔黏膜有坏死性病变,有腹泻,这一点与黏膜病相似,但牛瘟腹泻剧烈,小肠黏膜有坏死性炎症,病死率很高。而黏膜病腹泻粪便从水样逐步变为黏稠,小肠黏膜主要是卡他性炎症,肠淋巴结肿大,病死率不高,病程比牛瘟长。

    3.2 口蹄疫

    在口腔唇内面、齿龈、颊部黏膜以及蹄冠皮肤、趾间、乳头等处出现水疱为其特征,病死率低,传染性强。而黏膜病口腔黏膜虽有糜烂病灶,但无明显水疱过程,此外,黏膜病病牛会发生严重的腹泻,腹泻可呈持续性,病程长,有一定的病死率。

    3.3 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口腔有水疱及溃疡,而黏膜病口腔黏膜虽也会有溃疡病灴,但无明显水疱过程,而且水疱性口炎除可感染偶蹄兽外,还可感染单蹄兽,且在自然情况下发病率低,发生死亡者极少,也没有腹泻的症状。

    3.4 恶性卡他热

    在口腔黏膜也有糜烂,鼻黏膜和鼻镜有坏死病变,此点易与黏膜病相混淆。但恶性卡他热有几个典型特点:①呈散发性;②全身症状重笃;③三眼睑、头部肿胀,眼球发生特异的上翻状态,眼角膜浑浊;④病死率高。这几点可与黏膜病相区别。

    3.5 传染性鼻气管炎

    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特征是上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而引起脓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及出现浅表性溃疡和坏死,此点与黏膜病的鼻镜与口腔黏膜表面溃疡有时易于混淆。但黏膜病的特征症状之一即严重腹泻以及剖检时可见胃肠道卡他性、出血性、溃疡性乃至坏死性炎症,而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变主要在呼吸道黏膜呈现炎性变化及浅溃疡。

    3.6 蓝舌病

    该病病牛由于在口唇出现水肿以及硬腭、唇、舌、颊部及鼻镜有轻微溃疡,因而在临床上易于黏膜病相混淆。但黏膜病常发生剧烈腹泻为其特征症状之一,此点蓝舌病是没有的。

    3.7 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在临床上以腹泻为其特征,腹泻可以从间歇性腹泻发展到持续性腹泻,继之变为水样的喷射状腹泻。由于严重腹泻,病牛高度贫血和消瘦,并伴有下颌、胸垂、腹部水肿,直至衰竭死亡。从腹泻角度看,在临床上与黏膜病进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应注意的是,黏膜病除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外,其口腔黏膜会反复发生坏死和溃疡,此点副结核病没有。另外,可用副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反应,黏膜病病牛应为阴性反应,以此也可以区分。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①严禁从病区购进牛只。②发病牛群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③做好免疫接种,应用弱毒疫苗对断奶前后数周内牛只进行预防接种。对受威胁较大的牛群应每隔3~5年接种1次,育成母牛和种公牛于配种前再接种1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也有报道,用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发生过黏膜病的牛群接种,可获较好的免疫效果。若应用灭活疫苗,可在配种前给牛免疫接种2次。

    4.2 治疗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在加强监护、饲养以增强牛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针对病牛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除给病牛输液扩充血溶量外,可纠正酸中毒等;投服收敛止泻药(药用炭、矽炭银)配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土霉素、四环素),可抑制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