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馆体系下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的思考

    

    [摘要]流动科普设施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普服务公平普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十四五”发展新要求,以及基层公众科普需求的新变化,理清影响项目发展的掣肘之处,探索构建应对新形势发展的良性机制,是新时代促进流动科普设施提质增效的前提。该文从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角度,通过解构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对应的不同机制类型,逐一剖析目前制约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的核心机制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69.26;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60051-05

    现代科技馆体系是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依托,通过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覆盖全国各地区、各阶层人群,是具有世界一流辐射能力和覆盖能力的公共科普文化服务体系[1]。其中,实体科技馆覆盖大中城市,流动科普设施覆盖县级以下行政区域,通过数字科技馆连接线上科普和线下科普,由此实现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全域科普。

    与实体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相比,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尤其是在机制建设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个科技馆体系的运行效能。本文从“机制”一词的词源入手,对流动科普设施的运行机制进行解构分析,提出当前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找到应对的办法。

    一、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机制类型

    按照《辞海》的解释,“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2]。

    基于以上概念,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梳理该子系统运行的所有基本构成要素。整体来看,流动科普子系统可划分为三大组件:前期的政策导向;中期的经费、资源、人员、硬软件设备等服务提供;后期配套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激励促进系统。其中政策导向是保证;服务提供是核心;评价激励是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1]。

    对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全链条的各环节进行拆解,可将三大组件进一步细分为十大要素:政策导向、组织运作、协作联动、经费筹措、资源研发、资源配发、运行管理、人员保障、培训管理和激励评价。类似将一台机器拆解为若干核心零部件进行研究,而确保每一个零部件正常运转所对应的条件方式就是运行机制,因此十大要素對应各自不同的10种机制,各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流动科普设施子系统的运行机制现状

    目前,全国流动科普设施建设主要是依托于2个项目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受众,主要是为了最大范围拓展公共科普服务的覆盖面,解决基层科学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平衡的现状,着力提升基层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实现科技馆体系建设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和普惠[3]。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2010年启动,截至2019年底,面向全国制作、配发展览475套,巡展县(市)3734个,服务基层公众总数1.32亿人次[4]。“科普大篷车”项目2000年启动,截至2019年,面向全国累积配发1674辆,服务基层公众总数近2.23亿人次[5]。流动科普设施以投入小、效益大的科普传播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对我国基层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两大流动科普设施的政策导向、组织运行、协作联动等10个方面的运行机制的现状梳理和分析见表1。XUEHUI学会2020年第6期2020年第6期现代科技馆体系下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的思考XUEHUI

    三、当前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流动科普设施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还存在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距离现代科技馆体系下的流动科普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体系内三大子系统间的配合作用不足,协同增效能力有待提升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兴建科技馆以来,最先发展的实体科技馆走在了体系建设的前列。实体科技馆作为体系发展的龙头,虽然为流动科普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员和展示内容支撑,但是全国多数实体科技馆仍未将流动科普设施建设作为其主要职能,在展示内容设计和教育活动安排等方面没有将流动科普设施一并统筹考虑,未能转化为流动科普设施的相关内容和服务。数字科技馆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大多着眼于自身内容的建设和发展,科普内容虽然日益增多,但是与实体馆和流动科普设施的关联性不强,不能作为流动科普设施的特色配套资源来利用。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3个实体系统,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数字科技馆间仍处于独立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了整体科普效能的发挥。

    (二)政策导向机制薄弱,“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流动科普设施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需要向地方财政争取运行经费,与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协商解决展览场地、人员等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得到地方财政、教育、文化、宣传等表1流动科技馆与科普大篷车运行机制比较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覆盖范围县市级城镇,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的地区农村、乡镇项目内容互动型科技展览(60件),800m2多种车型车辆及车载展品(20件)政策导向机制2014年中国科协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流动科技馆实施方案》(截止到2016年底)无组织运作机制中国科协领导下的省级科协和省级科技馆全盘统筹负责,各级科协层层管理、配合实施。通过联合各级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政府部门及科普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方式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各级科协层层管理、配合实施,通过联合各级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政府部门及科普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方式协作联动机制尚未成立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尚未成立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经费筹措机制由中央、省级、地市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经费每年8000万(国家财政部设立专项),主要用于制作配套展览资源,由中国科协和科技馆负责中央财政经费的执行。省级及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展览的配套运行经费,解决场地、转站、人员、活动组织等的经费支出。每套展览每站的配套运行经费5~10万元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车辆改装和车载资源制作经费补贴,按照东、中、西部不同比例进行补贴。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车辆及资源配套经费、车辆运行经费。每车每年开展活动60次,每站需要运行经费约10万元资源研发

    更新机制社会众筹,首台套研制。每年面向社会机构发布流动科技馆新品创意征集,组织专家对收集上来的展品创意方案进行初步评審,通过初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研制经费,用于原型机的试制,最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展品列入流动科技馆展品目录进行招标采购和批量生产①实体科技馆展品小型化。遴选实体科技馆研发的精彩展项进行小型化设计,转化为流动展品;

    ②借助流动科技馆新品研制项目成果。根据农村地区公众的生活和兴趣,选取多学科主题的车载展品资源。编制创意方案和展品大纲,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完成内容研发资源配发机制先行申报,重点扶持。中国科协每年组织各省申报,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中西部22个省的巡展资源由中国科协统一配发,地方组织运行;东部地区资源由各省自筹经费制作,自行组织运行,但纳入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统一管理,定期上报相关数据重点扶贫,自行申报。中国科协每年组织各省申报,对象原则上为科协系统内单位。优先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配发,优先支持展品和车辆更新,优先向社会化运行单位配发,优先向管理运行工作表现突出的省份配发运行管理机制主要依托大中城市实力较强的实体科技馆开展各省流动科技馆的运行服务。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省科技馆全权负责项目管理及组织实施全方位工作;二是省科协负责项目管理,实力较强的地市级科技馆负责项目执行,例如安徽省;三是企业社会化运行,科协出钱,企业执行,例如陕西省中国科协、省级科协、车辆运行单位“三级联动”合作机制。目前科普大篷车主要由科协系统内单位独立运行。根据行政单位的级别划分,可分为省级单位运行、市级单位运行和县级运行单位。2018年起,开展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人员保障机制主要运行为省科技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省流动巡展从项目管理到落地实施的全链条工作;县科协及县科技馆负责本县区域内的项目落地工作;科普企业负责展品维修工作。主要运行人员为地方科协工作人员,负责当地科普大篷车巡展计划的落地实施工作;科普企业人员负责展品维修工作培训管理机制每年一次面向各省级执行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的培训会每年一次面向项目执行单位的工作交流及培训激励评价机制无以奖代补,车载展品更新部门的支持。但是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相关政策文件,因此基层单位在执行项目时没有依据,正常途径很难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项目推动困难。

    从科协层面来看,目前并没有发布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相关的指导文件,全国大部分实体科技馆并没有按照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流动科普服务作为实体场馆的主要职能。在现有“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中,也没有将开展流动科普工作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无法调动各实体科技馆开展流动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地方科协并没有将流动科普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和要求,对流动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三)国家财政经费有限,地方财政配套运行经费不足

    一是受财政经费使用范围的制约。立项时,国家财政经费的列支项只能用于开发制作科普展览资源,不能用于购买服务、培训经费、奖补经费等支出。二是随着逐年配发套数的增多,各省所需的配套运行经费越来越多,因此地方财政承担流动科普的运行经费压力巨大[6]。三是由于科普事业的公益性,参观展览不能收费,企业没有盈利空间,因此难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方原因导致流动科普设施的运行经费长期配套不足,项目发展受到影响。

    (四)展览内容的研发更新机制面临重重阻碍,更新速度不能满足基层多样化的科普需求

    展览内容的研制创新,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前期需要有一定的研制经费投入,但按照现行的财务管理办法,每年投入的研制经费有限,使得每年开发的创新展品数量少,质量不高,同时科普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好的创新展品研制难度大、投入高,而且一旦亮相,很快就被仿制,导致研制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科普企业的创新意愿不高。

    (五)现行运行管理机制还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合理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1.承担流动科普工作的主体多元,难以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大部分省份的流动科技馆项目是省科协和省科技馆共同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晰,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科普大篷车项目执行单位是基层科协下属的多个部门,如基层科协科普部、少数民族工作队、科技报社等,分属科协不同部门管理,沟通协调不畅。

    2.基层科协和科技馆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地市级科技馆数量少,因此大部分省科技馆需直接对接县科协开展工作。随着每年展览资源配发套数的增多,省馆运行压力过大。县级科协作为项目落地的关键,自身力量薄弱,难以承担相应的运行管理工作。

    (六)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内生动力难以形成

    1.缺乏行之有效的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由于统筹全国科技馆发展的整体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全国流动科技馆的运行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尚待完善,流动科普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竞争机制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未形成,严重制约流动科普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缺乏行之有效的项目人员激励机制。流动科普项目面向基层,经常需要出差,工作强度大,项目人员在工作中需克服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目前针对项目参与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没有考核奖励途径,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面都无法做到相应的激励,严重影响了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馆体系内各子系统间的关联和协同作用,为体系建设赋能增效

    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互相促进,使总体的作用大于各子系统的作用之和。目前,实体科技馆在内容建设、运行管理、发展方向和机制模式上已经比较成熟,子系统的内部运行顺畅,展教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可以以此为依托针对流动科普设施的特点提供更多特色内容和服务,例如,实体馆在开发展览和教育活动内容时同步考虑转化为流动巡展资源,实现一次开发、多次使用,提升资源利用率;流动科普设施建设时也应充分利用数字科技馆的平台和资源,通过“互联网+”,在扩大自身受众和覆盖面的同时,协同拓展数字科技馆的覆盖渠道和范围。通过现代科技馆体系下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数字科技馆3个子系统间的互相联动,将优质的实体馆和数字网络资源推送到基层,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增效。

    (二)做好政策层面的谋划和支撑工作,充分发挥“大联合、大協作”的组织效能

    一是争取通过与中宣部、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等相关机构联合发文的方式,为流动科普设施“十四五”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从科协层面提供一些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现代科技馆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流动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同时,纳入各级科协年度考核内容;构建流动科普设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流动科普设施建设的考核纳入“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范畴。

    (三)财政新立项有突破,经费筹措渠道广开源

    一是用好国家财政经费。2020年,流动科普设施在国家财政部的新一轮立项工作即将开始,建议拓展国家财政经费的使用范围。二是引导各级科协在年度科普专项经费中设立流动科普经费列支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三是通过政策导向,吸引企业资金的投入。

    (四)打造流动科普展览展品资源汇聚平台,完成展览资源的创新升级

    加快流动科普展览及展品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定期开展首套新品研制项目征集评审、举办优质流动科普展览资源评比、协助中国科协出台科技场馆科普展示内容指导目录等方式,发动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技馆广泛参与展品研制,汇聚优质科普资源,使流动科技馆项目具备充足的资源储备,提升科普教育效果。

    (五)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探索引入社会化运行机制

    一是研究、重构“十四五”期间流动科技馆的资源配套和运行模式。在经济条件较好、改革意识超前的部分省、市开展流动科普设施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二是加强基层科协能力建设。按照中国科协 “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激活地方科协特别是地市级科协的活力,快速提升服务能力,分担流动科普工作任务。通过设立“基层科协/科技馆能力建设与提升项目”,加强基层科协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并给予相应经费和科普资源的支持。

    (六)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员保障

    一是调动科协系统人员参与流动科普的积极性。加强基层科协的组织力建设,通过探索合理可行的人员奖励激励机制,给基层肯干事、能干事的工作人员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工作人员有获得感,以事业留人。二是建立基层科普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培训、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三是引入社会化运行机制,借助企业力量,解决运行人员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东红.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新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科技馆研究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2017.

    [4]龙金晶.中国流动科技馆2019年工作报告[R].2019.

    [5]陈健.科普大篷车2019年工作报告[R].2019.

    [6]殷皓,隗京花,陈健.中国流动科技馆发展对策研究报告[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