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与路径探析

    关键词 新媒体 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 调查 路径

    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教改思政专项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编号:SJGSZD 201701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宣传统战部科研基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路径研究”(SZ20170408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栾广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08

    2015年7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目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信息化的日趋深入,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愈发频繁,大学生所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经历变革与调整。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转型时期,大学生群体深受国内外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阵地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价值观的树立与坚守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为了能够宏观把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课题组设计和制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调查问卷,在2018年9月-2019年6月间运用“蓝墨云班课”APP随机选择不同专业总共发放了1330份问卷:其中2016级、2017级和2018级本科生共600份、硕士研究生共73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589份和722份。下面简要概括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一、我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调查结果

    (一)认同现状和期望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97%的同学都能准确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关于“价值观的确立因素”的回答,86%的同学认为社会环境有关、82.5%的同学认为家庭影响相关。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果的预测”的回答出现了较为耐人寻味的结果,硕士研究生中62%的同学选择“信心十足”“比较有信心”的有34%;本科生中选择“信心十足”的有40%、“比较有信心”的有55%。对“是否愿意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渠道获取关于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的内容”的回答同样呈现了这样的趋势:硕士研究生中选择“非常期待”的有56%、“比较期待”的有39%;本科生中选择“非常期待”有42%、“比较期待”的有52%。在这两个问题中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好于本科生,对未来的认同态势也更加明朗。

    (二)获取渠道和途径情况

    对“通过什么途径首先了解到‘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的回答中52%的同学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同样出现了本硕生的差异:硕士生中有61%的同学选择“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自己做起”;本科生的整体比例略低——42%的同学选择该选项。对“您经常通过哪些形式了解时事消息”的回答中选项“手机订阅号推送”整体选择比例最高达到78%,位居第二位的“关注的媒体公众号”选择比例为73%。足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他的传统方式如电脑上网、校园媒体、朋友交流等占比则相应下降。“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程度”的回答选择“经常浏览”的为74%。

    (三)突出问题及解决情况

    对“当前价值观领域最突出矛盾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最多的是“社会诚信缺失”和“社会公德滑坡”,比例分别为72%和65%。可见,大学生对这两项社会问题的关注比较集中。对“解决价值观领域最突出的矛盾问题应从哪方面着力”的回答中选择最多的两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比例分别为79%和73%。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的回答中选择最多的是“青少年学生”为88%,选项次多的分别为 “大学生”和“党政机关干部”两大群体。对“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践行工作”的回答中,选择“加强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最多为83%,其次“建立高素质的宣传和教育队伍”为71%。

    通过以上对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第一,大学生整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期望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要辩证分析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对某些问题理解的差异性。第二,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的影响最显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可作为未来解决价值观领域矛盾的主要着力点。思政课堂仍然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需要我们牢固坚守。学生群体(包括青少年和大学生)则是重点培育对象。第三,注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潜在影响,例如手机订阅号、媒体公众号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从自己做起是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创设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及分析,为我们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路径指明了方向,可简要概括为“三结合”:

    (一)纵向和横向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前面调查问卷结果的第一点提示我们注意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区分不同阶段。一方面,从纵向来看,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融入方式和路径有所侧重,甚至不同专业、群体的学生也有所区别。同一教学模式在某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中应用有效果,平行移动到其他群体中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时时掌握学生现有阶段的认知情况,根据他们的思维框架设计推进合理的融入方式。另一方面,从横向上,不同的思政课在融入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分工和整合的问题。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先与大学生“见面”,且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最为直接相关,可概括为“感性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在认识论中价值评价问题比較适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探讨其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理性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之维,有助于学生认识“四个选择”,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历史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从现实意义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增强现实回应的可信性,可以用“现实融合”来概括。而硕博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在小组研讨、问题导向、现实追问等方面下功夫,可以称之为“深入融合”。以上从“感性——理性——历史——现实——深入”融合的理念可作为整合设计的基本思路,从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达到更全面而有益的效果。

    (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目前各种新媒体已经迅速成长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本身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多重机遇,同时也伴随严峻挑战:例如传播平台的“去中心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以及传播结果的“趋对称性”。

    首先,我们要在线上课程的“精”和“彩”上下功夫。所谓“精”是说课程要做“精”,即知识“精准”、案例“精彩”、设计“精心”,令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获得感。所谓“彩”是说设计要出“彩”,努力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中做到形式多彩,让同学们更有参与感。

    其次,我们要在线下延伸的“新”和“引”上下功夫。在这里说的“新”是指探索和尝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容易接受的途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方式更“接地气”“有活力”。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善于借助线上APP、微课、慕课、网络资源、公众号等多种途径促进思政课的新媒体化,为我们的课程效果服务。而“引”在这里是指为学生引领正确方向。如今,学生们在甄别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时,如果没有正当的价值观来引导,很容易被新媒体中涵盖的负面信息所吞噬。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用正向的、有益的优秀的平台作为媒体先锋,在线下充当思想引领的强大延伸。

    (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调查问卷结果说明大学生多数都相信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全社会合力,从自己做起。这说明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为起点,创设更有效的融入路径。当大学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确实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合理支撑时,正是对理论最好的证明,学生们也会主动被理论的魅力吸引而折服。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掘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关节点,以此为契机,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例如与专业课程、未来职业、身边榜样、校情省情等设置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感知、可近观的可靠理论武器,而不是高不可攀或与己无关的空中楼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构建生活情境并非是庸俗的贴近生活,而是类似于文艺作品的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需要思政课教师细心选择、认真加工和整理原有素材,力求做到大学生主体参与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三结合”路径思考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守住这个重要关口,有利于我们培育的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追求、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而立心、以“接地气、达真知”的致世伦理而立德,以勤敏求知、明辨是非、笃行实干的优秀品质而立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第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