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股骨下段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吕清巧

    【摘要】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在股骨下段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开展为期1年6个月的临床研究,期间随机选取股骨下段骨折患者60例实行对比统计。常规组与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与ERAS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总结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指标。结果 入院时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基本相当,P>0.05;不同护理服务后实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该阶段指标对比有意义,P<0.05。在遵医行为、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三项指标方面实验组的数据优势突出,P<0.05。结论 ERAS对于股骨下段骨折围术期患者具备较高的应用实践性价值,可以显著提升患者预后指标,值得普及。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股骨下段骨折;围手术期;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2

    股骨骨折属于临床中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治疗难度也比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手术属于治疗这一种骨折患者的主要方式,但是手术疼痛和长期卧床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一定程度的心理与生理性的应激反应,这也是影响患者综合预后效果的关键[1-2]。加速康复外科(ERAS)属于临床中一种以患者加速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其可以基于患者的术前体制以及精神等层面上的状态,从麻醉、疼痛以及切口愈合等不同角度上采取先进的护理措施,从而促使患者在手术之后可以更快的恢复,加快患者的综合预后水平[3]。当前ERAS护理理念在外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所发挥的效益也比较突出。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ERAS理念的应用水平,本文以股骨下段骨折患者为例,探讨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服务模式及其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开展为期1年6个月的临床研究,期间随机选取股骨下段骨折患者60例实行对比统计。60例患者入选的同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两组。分组结果保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近,P>0.05。实验组的男性患者18例,年龄67.66岁;常规组的男性患者19例,年龄67.69岁。

    1.2 方法

    常规组与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与ERAS理念下的护理干预。

    加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1)术前准备。由护理人员以1对1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帮助,尤其是提高患者对于股骨下段骨折手术的理解與认知,提高患者对于手术方案的认可,同时基于患者的康复需求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措施。在手术治疗需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在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时及时提供讲解,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提供营养支持。手术之前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鼓励患者按照自己的经历与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实现疼痛感的控制。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关注过程中,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供帮助。在病房内创设温馨墙,可以让患者悬挂亲人的照片,从而减少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刺激性感受。在手术之前的1 d,以图片的形式为患者展现手术的原理,并缓解不良负面情绪。解释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价值意义以及目的。在禁食禁水方面,基于ERAS理念不主张长时间的禁食禁水,所以在术前提供6 h的非固体性食物以及术前4 h提供10%葡萄糖500 ml。另外,在手术之前需要提供健康宣教。借助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基于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健康宣教,尤其是突出手术治疗的综合价值,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基于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例如每天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在主食方面应当以高蛋白的食物为主,提高患者的预后身体素质;(2)术中护理。手术期间维持患者的基础体征指标,如体温、心率等。巡回护士需要注重患者的体温监测,并基于体位的采取情况提供棉垫实现保温护理。采用输液加热器实现对输注液体的温度控制,一般控制在37℃左右。输液量原则上控制在2000 ml以内;(3)术后。在手术之后及时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相关的护理帮助,在手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督促其早期参与下床活动,加快肠道蠕动功能预防肠道粘连问题和下肢静脉血栓的问题。在康复期间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感,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如药物镇痛。针对伤口愈合问题可以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红外线照射治疗。另外,在手术之后需要维持输入液体2 L,随着饮食量的提升液体的输入量需要逐渐减少。手术之后6 h内可以少量饮水,6 h后可以进食。对于接受腹腔镜引流管或鼻饲管的患者应当做好管道的固定保护措施。可以在手术之后24 h内根据患者体征情况及时拔除,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性。对于术后疼痛情况需要提供相应的护理。在手术之后的第1天可以采取镇静药物方式实现镇痛。术后2到3天疼痛感环节时可以开展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以及下肢肌肉的长收缩锻炼,同时强化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并根据患者的肢体肌肉情况提供相应的被动功能锻炼,期间注重上肢的活动情况、体位的变换情况,指导患者深呼吸减轻疼痛感。对于术后因为疼痛过于强烈而不原因参与活动或锻炼的患者,可以耐心讲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参与依从性。

    1.3 评判标准

    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t、x2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统计学计算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2.1 关节功能评分

    实验组:治疗前(9.56±2.55)分、治疗1周后(6.89±1.56)分、治疗3周后(5.23±1.55);常规组治疗前(9.56±2.44)分、治疗1周后(5.31±1.54)分、治疗3周后(3.01±1.14)。入院时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基本相当,P>0.05;不同护理服务后实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该阶段指标对比有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