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英语语块理论锻炼学生作文上下文衔接能力

    【摘要】当前教育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不论在哪个学段,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语法、语义以及听力的训练,而轻视了写作能力,学生虽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语和短语或者习惯用法,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真正熟练正确地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因此,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运用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特别是上下文衔接能力。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词块理论越来越重要,也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的理论和方法。合理采用英语语块理论,以语块理论为基本单位和写作手法来进行整个英文文章的写作,既可以丰富英语作文的内容,又可以展现学生深厚的英文知识功底和理论基础,最终正确合理地语块为基础,增强英语作文的上下衔接能力。

    【关键词】英语;词块理论;写作衔接能力;策略和方法

    【作者简介】王小明,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

    一、语块的涵义

    语块( Block)即指较为固定的词语组合,或者单词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含义。语块既可以是单独的词组组合。例如,however,by zhe way,也可以是较为固定形式的短句形式,例如,Nice to meet you.因此,语块从广义来讲,就是以某种特殊的词语组合和固定的语句搭配来实现一定词语意义的表达和语句链接的一种形式。因此,从概念中可以看出,语块带有固定性和习惯性的特征。

    二、运用英语语块理论锻炼学生作文上下文衔接能力的策略

    1.语块理论深入课堂学习。

    (1)整合教材,强化词块积累。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把搭配的重点语块重点呈现,训练学生自己找出词语块,引导学生积累语块。例如,初三英语课本第三课,Begion 通过提问“Will you ...”来提问知识,学生就可以积累“Will you”这种语块进行写作,并积累更多的语块。因此可以分析得知,学生在英文作文的写作时出现较大困难,主要是积累的单词和语块不充分。教师应帮助学生不断地构建新知识,并加强记忆和使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2)主动摄入,强化记忆。增强课外阅读量,阅读文章和背诵词块、背诵段落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高中阶段,推荐适当的英语读物,学生通过大量地涉猎优秀的英语作品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学英语论文,来主动摘抄、记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词汇和语句。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主动获取语块,并积极运用语块理论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被大幅度提升,在英语写作中就可以运用相关的语块理论来提高作文的衔接能力。

    2.教学过程利用语块巧妙转化。

    (1)充分利用语块理论的进行转化升级。利用语块理论基础,及时对中学英语发展,提出良好建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四英语第三课时,学到一个短语,One by one ,意思是逐渐逐步。在课后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让家长重点培养孩子对知识的转化能力。

    (2)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识、新技能。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课程的发展。

    在现实学习中,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再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英文寫作中,参加过比赛并且很集中地指出在这一学习和比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只有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够让学生主动积累语块和知识,通过语块理论来加深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通过分析,,必须要适度运用语块理论,通过语块理论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识、新技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块理论有助于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通过固定形式的语块组合和语句搭配来强化英语作文的丰富内涵,丰富作文的词汇量。此外,善于和正确运用语块理论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充分认识到不同题材、不同主体的作文所需要的专业词汇和短语,促进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体思路和脉络,最终通过语块理论完善作文的主体脉络,提高英语写作的上下文的衔接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课文教材内容的差距所在,以此来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经常积累语块,最终运用这些语块增强英文写作中的上下文衔接能力,推动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晴.基于语块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2]王晓卫.基于语块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课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D].

    [3]马琳,高淑娜.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

    [4]姚美丽.活用语块,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7(19):51-60.

    [5]程红红.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上),2017(6):15-23.

    [6]张丹,祁光颖,吴妍婷.基于语块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18):2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