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董和顺

    加强学科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中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师生幸福成长,是一所学校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以“成团队,有核心,能引领”为目标,

    推进学科教研

    一是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科教研团队。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学科教研领导团队,负责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和师资培训工作。学校教研组长、级部备课组长可先经全校同学科教师民主推荐,再由学校审议确定。

    二是建立完善的学科教研机制。加强教师教研的硬软件建设,推动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建立专门的教研教室,如集体备课室等,固定活动阵地,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教科研考评细则,对教师教科研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并与校本培训的学分挂钩,形成教师教科研的考核制度。

    三是营造富有特色的学科管理文化。学校要以办学理念为指针,努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学生和乐、教师和睦、校园和美以及学生合作共长、教师合力共进、学校合作共赢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用文化来凝聚教研团队,引领教研工作,用有形的制度促成无形的习惯,让外在的要求变成内在的自觉,促进学科教研团队健康快速地成长。

    二、以“出名师,上层次,成群体”为目标,

    建设教师队伍

    1.抓好教师阅读工程,造就学习型名师

    造就学习型名师的关键是阅读。学校要积极倡导教师阅读,并为教师提供多种教育教学期刊,配备相关专业书籍,引导教师读经典哲学、文学名著、教育专著和专业报刊杂志,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知识内涵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2.抓好教学技能培训,组建名师梯队

    一是通过青蓝工程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学校要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骨干做“师傅”,学期初举行“拜师仪式”,学期末进行“出师验收”,根据“徒弟”的教学成绩、教研能力和师德表現来评定“优秀导师”;还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从专业知识测试、课堂教学、观课议课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进行评比。总之,学校要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借鉴优秀教学案例、揣摩教学设计、探讨观课议课、以赛代练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通过赛课评课活动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优质课、创新课、公开课等赛课活动。赛课的观察量表应由各教研组共同制订,并经过校级评审认定后公布,使教师们能够依据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实践。在观课议课过程中,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课前、课中观察和课后讨论,以确保课堂观察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是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学论坛等着力培养名师。学校要高度重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保障领衔人能够扎实开展工作。每学期通过名师教学论坛等形式,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名师的学科教研水平。

    三、以“高质量,轻负担,增兴趣”为目标,

    加强学科建设

    一是根据学科特点,深化学科项目建设。例如,语文学科要按照其基础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性质,抓好“晨读、午写、暮诵”等活动和大阅读工程,抓好学生“写好字、读好书”的基础工程管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积累、在积累中加深感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学校要开发以学习习惯养成为主的校本课程,对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等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还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编撰相应的指导材料,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作答习惯;并可以成立学习习惯检查小组,不定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督促检查。

    四、以“强氛围,重合作,出成果”为目标,

    打造教研文化

    一是研究课堂教学范式,探究学科教学策略。学校要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主导、以教师为助推”的课堂教学思想,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方法指导的全程化,用范式来帮助教师掌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规律与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二是开展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课题。在课题审定时,要制订详细的课题评分标准,加强过程管理;要对课题申报、制订研究计划和材料积累等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以确保各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是开发学科校本课程,丰富学科教学资源。学校要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情况,组织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本学科特点,灵活开发校本课程;并按照“教师自主确定课程、学生选课、学校认定”的流程确定学科校本课程内容,允许学生跨年级、跨班级进行自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最终确定课程的开设。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固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并从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对实施效果进行等级认定。

    五、以“实常规,活检测,提质量”为目标,

    监控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好教学常规。学校按照教龄对教师备课进行分类要求,要从“四看”入手对教学案进行规范:一看是否渗透了德育;二看是否体现了学校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三看二次备课是否认真,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四看教学反思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学校可尝试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作业审批委员会,对教师常规作业与双休日作业布置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控制与认定;还可以通过随时推门听课、“班班通平台”网上巡课等形式进行课堂监控,并及时反馈给执教者。

    二是灵活进行质量检测。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研题小组,负责阶段性检测命题工作;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班级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命题分析,注重体现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团队的教科研热情,全面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