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写作

    谷燕

    笔者一直在反思这些年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都经历了什么,有各种各样的专著告诉学生们怎样写作,但学生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文很少。笔者就此把这些想法写成文字,笔者认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相对传统的功利性写作、模式化写作而言,笔者主张碎片化写作,无为而为之,写出有个性、有生命力的作品。

    一、碎片化写作,化动力为活力,打破传统,提升写作能力

    课本剧表演、读书分享会、歌词写作都是很好的碎片化写作场所。

    课本剧,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本剧表演。语文课变得多姿多彩。课本剧不仅是为了表演,还有文字的改变与润色。这都是很好的写作碎片机会。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写作训练。剧本化,人文化,实际化,生活化。表演带动激情。

    读书分享,对话整本书阅读。每周一小结,形成文字;每个月一次班级大型阅读分享会,形成集体的读书评论智慧,付诸成集,在班级中流转交流学习。

    歌词,是随意的一句诗。比如《牵丝戏》就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牵丝戏》文案背景出自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百戏伎艺》。牵丝戏原本指的就是傀儡戏或木偶戏,歌词中蕴含着人与木偶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充满诗情画意的,把古文化用现代通俗的歌曲唱了出来。

    《牵丝戏》歌词片段:

    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唱别久悲不成悲/十分红处竟成灰/愿谁记得谁/最好的年岁/你一牵我舞如飞/你一引我懂进退/苦乐都跟随/举手投足不违背/将谦卑/温柔成绝对

    歌词文案原文摘自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百戏伎艺》:

    余少能视鬼,尝于雪夜野寺逢一提傀儡翁,鹤发褴褛,唯持一木偶制作极精,宛如娇女,绘珠泪盈睫,惹人见怜。

    时云彤雪狂,二人比肩向火,翁自述曰:少时好观牵丝戏,耽于盘铃傀儡之技,既年长,其志愈坚,遂以此为业,以物象人自得其乐。奈何漂泊终生,居无所行无侣,所伴唯一傀儡木偶。

    翁且言且泣,余温言释之,恳其奏盘铃乐,作牵丝傀儡戏,演剧于三尺红绵之上,度曲咿嘤,木偶顾盼神飞,虽妆绘悲容而婉媚绝伦。

    曲终,翁抱持木偶,稍作欢容,俄顷恨怒,曰:平生落魄,皆傀儡误之,天寒,冬衣难置,一贫至此,不如焚,遂忿然投偶入火。吾止而未及,跌足叹惋。忽见火中木偶婉转而起,肃拜揖别,姿若生人,绘面泪痕宛然,一笑迸散,没于篝焰。

    火至天明方熄。

    翁顿悟,掩面嚎啕,曰:暖矣,孤矣。

    如果是让学生只去学习这个文言文,会很无趣,学过就忘,更不会感染到自己而用到写作中去;而化作了歌曲就完全不一样了,文字它变得有了感染力,给文字赋予了生命,它是跳跃在孩子们心中的音符,随曲而动。语文老师可以偶尔把写作课上一节歌词化写作课,这样让学生不自觉就化染了写作能力。

    课本剧表演、读书分享会、歌词写作为碎片化写作提供了场所;化动力为活力,碎片化写作,打破传统,写作变成了有意义的活动,实质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碎片化写作,多媒介引导,夯实写作基础

    现在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教师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碎片化写作顾名思义是片段化、随意化的。思维导图、聊天等娱乐软件、文艺汇演这些都可以化作碎片化写作的工具。

    思维导图,创新写作思路。写作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寓教于乐,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创作文字。生动而不失体系,娓娓道来且思路清晰。

    微信,QQ,朋友聊天,游戏与活动,学生的非主流媒介,抖音等,这些能让学生在游戏与愉快中学好写作。现代的教学不可能完全阻止学生用现代信息设备,学生的日常中充斥着各类电子产品。何不顺势而为,以微信的形式组织写作片段语言文字接龙,然后集成书面文字,有趣又有料。抖音很多人说是毒药,耗费时间。但反过来看,不是如抖音这类的app,人们怎能在繁杂的世界去发现每个有价值的平凡生命;比如李子柒,虽然有很多人诟病她的摆拍,但无论怎样她还是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美,又怎不是语言文字的诗化、画面化、生命化的体现。

    演唱会,文艺晚会,也是发现语文写作的好场所。在碎片中发现文字的美,感染与熏陶;耳濡目染胜过强制学习。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平常老师们看他就是很不起眼,但在文艺晚会上尽展才华,喜欢街舞,喜欢艺术,喜欢文字。其实艺术与语文的写作是密不可分;肢体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他要表现肢体的柔美或者刚韧等,都是用语言文字的转化与思考的;这就是碎片化的写作感染。老师们因为他是一个差生,觉得他一无是处;其实只是没有发现他的美。

    多维的写作工具,多媒介的引导,写作成了顺势而为的自主活动。

    三、碎片化写作,善于發现生活,写作从身边的每个细节而来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处处是写作。只要你有一颗诗情画意的心。

    学校文化走廊、教师的衣物风貌、社会文化潮流的变化为碎片化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的文化走廊,彰显一个学校的人文环境,无形感染每个孩子。细节彰显内涵,人文的环境,不仅是“之乎者也”,而是孩子们印在骨子里的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小书屋,读书角,标语的设计等无不是碎片化写作的细节。

    教师的衣物风貌,街上的新流行元素。比如古风,汉服。其实映射的是学生对文化的感染,对艺术,传统文化在文字上的无形表达。以把这些喜爱写在作品中。无处不是语文,无处不是写作。就像写生一样。语文的写生,也是大自然;语文的写生,是行走的文化,行走的写生。

    社会文化与潮流的变化也为碎片化写作提供了环境。每年流行系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是大众期望的变化,其实这些也在影响真正写作元素的变化。现代的写作教学不仅是书本化,而且是要善于思考,善于着墨于社会,体现生命力,体现价值观。比如每年流行语、热词在变化,展现文化的反思与渐进,学生的写作可以通过这些善变的社会元素去反思,完成碎片化写作片段。

    写作碎片化,碎片写作化;写作元素处处有,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生活细节。

    写作碎片化,碎片写作化;新课改下语文写作教学的“反其道而行之”——写作教学的碎片化教学,让写作变成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让写作耳目一新,何尝不是一件乐事。碎片化写作,写作变得非主体化,也正是这个自媒体时代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人人都是大作家,人人都是写作的主体,又是客体,写作有了多变的视角。碎片化写作,是无为而为之,让孩子们写出有个性、有生命力的作品。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惠阳一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