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在京召开

    刘浩三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旨在通过沟通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团体,提升应急广播在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借鉴各国各界同行先进经验,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新机会,思考并引领中国应急广播发展;宣传应急广播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关注应急广播事业。

    大会为期一天,主题涵盖:应急广播与应急管理、应急广播案例分享、应急广播与新媒体、面向未来的应急广播等内容。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中国民政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姜力,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陈建安、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秘书长贾瓦德·孟塔基(Javad Mottaghi)、孟加拉电台对外联络部主任纳斯鲁拉·艾尔凡(Nasrullah Md.Irfan)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等出席大会并致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首先致辞,他肯定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的建设,要求在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强化融合思维,实现应急广播的多终端覆盖、资源共享和媒体优势互补,指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仅是广电系统的事业,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希望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继续提供帮助、鼎力支持,早日建成覆盖全国、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在致辞中说,广播具有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不受电力制约等特点,利用广播传播信息是世界各国应急处置的普遍做法。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多发和频发的国家。作为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全力支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研究与规划,强化无线电管理,加大应急无线电频率干扰查处力度,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支持应急广播网站建设和发展,推动打造应急广播多媒体传播格局。进一步加快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鼓励在应急广播中探索使用新技术、新应用。

    民政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姜力在大会上强调:总结以往抗灾救灾经验,深刻感受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客观报道灾情、迅速宣传救灾政策、广泛普及灾害防范知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全面做好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拓展信息渠道,进一步完善与民政、气象、水利、海洋、地震等部门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应急信息自动汇集,在四川、广西等地探索建立四级联动发布机制,建设完善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推出国家应急广播微博、微信,打造多媒体传播格局,在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灾区现场开展应急广播试点,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报道。

    她说,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价值高度聚集,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风险依然严峻,应急广播建设任务潜力巨大。下一步,建议有关方面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结合灾害应急管理需求,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传播效率高、覆盖对象广泛、接收方便快捷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内容创新,将应急广播纳入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努力把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成覆盖城乡、专业权威、反应快速的灾害信息平台和宣传窗口。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指出:广播自上世纪初诞生以来,即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凭借其经济、快速、灵活以及覆盖范围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优势地位。当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快建设完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特殊作用,是今后应当继续加强和完善的重要工作。

    总结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打通交通“生命线”是抢险救援工作及时、高效、全面展开的前提和关键,这同样离不开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交通通行状况的及时报道和对社会公众的交通疏导。而且,交通运输覆盖面广,与广播融合度高,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也必将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应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构成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交通运输部将举全行业之力予以支持。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媒体是气象工作的“天使”,是气象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没有媒体的传播,气象预报服务信息就很难及时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广播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速度快、覆盖广、受限少等特点和独特优势,历来是气象信息传播,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家级广播气象服务已经覆盖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中国之声等6个频率,每天节目首播总量34档,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语音播发系统也实现了无缝对接。

    服务人民、让人民满意一直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更需要广大媒体的帮助。国家应急广播应当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气象防灾减灾实践表明,气象防灾减灾主体是群众,责任在各级政府。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建设工地等,以及旅游景点、公园等人群聚集区仍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也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的薄弱环节。要做到边远山区、建设工地等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全覆盖,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将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链条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对地震灾区民众定向播出应急广播,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和预警信息,这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

    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陈建安强调: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以来,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技术研发和策略研究等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在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赶赴灾区,及时启动“应急电台”,第一时间传播社会关怀、发布救灾信息、引导救援力量、安抚群众情绪,为协助开展灾害救援、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广播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应急广播的成功实践,为更好地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服务应急管理、服务社会公众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对应急广播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抓紧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应急广播管理体制、机制、法制、预案和应急广播网建设,逐步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广播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强与应急管理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合作。按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的统一安排,加强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衔接,并完善与应急救援响应部门合作,更好地实现实时联动,在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受灾群众之间搭建快速高效的信息桥梁。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借鉴有关国家应急广播成熟做法,紧密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改进完善应急广播策略和手段,为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灾害应对效率发挥更大作用。

    他强调国务院应急办将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应急广播事业发展。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表示:中国地震局将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继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加强合作,建立起更加完善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在日常应急信息传递和共享、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震时信息发布和收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秘书长贾瓦德·孟塔基(Javad Mottaghi)在会上阐述了媒体应该在应急救灾当中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他说:自然危害,例如海啸、洪水、台风、暴风等,并不一定会成为灾害。只有当它们发生在一个人们无法对大自然的威力做出预警的地方时,这些危害才会成为灾害。灾难管理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媒体都要参与到发布预警信息这个过程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代表大会承办方对出席会议的嘉宾、代表表示感谢,并总结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和各地方电台近年来在应急广播方面的努力工作,强调去年“芦山应急电台”和今年“鲁甸应急电台”的开办,既是中国广播人传播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各级广播电台成功合作的经典案例。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应急广播工作,而开展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需要各方密切合作。中央电台作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运行、维护的主要成员单位,深深感到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需要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广播人付出极大的努力。

    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吴保安,中央电台副台长王晓晖,中央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分别主持。

    来自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及应急传播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并围绕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论述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程建军就“科学规划频率资源,支持无线电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应急办副主任吴喜铧以《坚持走军民融合之路,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题做了发言,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坚决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总要求,把应急工作作为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突出抓好各项建设和准备;在推进应急工作创新发展上,将加强与国家广电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应急广播平台,多渠道、多手段主动发声,按照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安排,形成军民融合、军地联合、资源整合的良好局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李跃结合行业特点与应急实际,阐述了统筹协调,构建国家层面应急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百度公司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介绍了百度应急信息服务的相关实践。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景春提出,要发挥广播电视网络优势,支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孟加拉电台对外联络部主任纳斯鲁拉·艾尔凡(Nasrullah Md. Irfan)介绍了孟加拉电台在洪水和飓风等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中积累的经验。中央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阐述了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孙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结合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家应急广播发展建言献策。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办主任严卫东、云南广播电视台台长覃信刚分别站在地域与行业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传播一线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建议完善应急电台四级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谋求中国应急电台篇章。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平峪村党支部书记晋有文用亲身经历同与会代表分享了平峪村农村广播的应急作用。腾讯副总裁江阳以《互联网新时代,应急广播新融合》为题,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技术与应急广播的融合发展之路。华为公司企业业务广电行业总工程师李建昆做了《关于应急信息传播技术现状及发展》的主题演讲。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对国家应急广播决策流程的大数据应用提出建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邓炘炘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国应急广播发展的路径,提出在互联网络时代,中央电台和各级地方电台正走向多媒体融合传播;音频内容以及其他多种服务的推广和扩散,不但通过收音机,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无线移动互联终端获取。对于传统广播这不是排斥,而是丰富和扩展。当特定的应急时刻来临时,那些移动互联音频传播活动和关系,可以迅速调整转换到无线电应急广播通道上,马上转为抗灾救灾相关内容。

    演讲结束后,中央电台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行了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央电台副台长王晓晖、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分别签署协议,就共同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信息获取机制。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息、进行防灾宣传教育等内容达成了合作共识。

    随后,大会发布了《中国应急广播发展共同宣言》,对应时代而生的中国应急广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宣言称:“突发事件对应急广播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而更广阔的机遇,来自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广播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大背景。在这样的媒介繁荣背景下,我们聆听时代的召唤。它召唤着应急广播从诞生之日就树立全媒体意识,在茁壮成长的每一步都体现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它召唤着广播人强化合作意识,在应急广播事业的实践探索中与各界同仁并肩作战,开拓进取。”

    据了解,应急广播是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通过广播向公众传递紧急信息的一种手段。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应急广播日益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应急广播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架构当中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主要由“三制一案一网”构成,即国家应急广播体制、国家应急广播机制、国家应急广播法制、国家应急广播预案和国家应急广播网。

    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央电台迅速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在芦山震区试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这是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其首创意义和独创价值,引起众多传统媒体的思考。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云南鲁甸发生里氏6.5级地震,人员财产损失严重。震后48小时,由中央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震中龙头山镇首次播音。芦山、鲁甸应急电台的试验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各方面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中宣部、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民航局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新媒体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人和广播电(视)台、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台负责人及部分电台应急广播频率负责人等140余人参加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