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传统上往往把重点放在了知识内容的传授,重在让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有所把握,但却忽视了它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那么在说明性文章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说明对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从科学研究的事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科学家们敬畏生命的博大情怀。总而言之,说明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必须融入情感教育。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83-02

    【本文著录格式】郭慰君.说明性文章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J].课外语文,2021,20(10):83-84.

    语文课本中,有着各式各样文章,而这些文章具有一个共性,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对祖国和人民、对亲友和大自然深厚的感情,即使抛开辞藻的修饰,这些情感依旧传递出清丽优雅或是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同时还需要向学生传递其中的情感内核。每门学科有自己的特点,语文是最能够展现一个老师创造力的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以及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种种情感活动贯穿其中,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据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尤其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传统上往往把重点放在了知识内容的传授,尤其重视对文章结构、条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的分析,重在让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有所把握。这当然也是教学的重点,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样的安排却忽视了说明文这一文体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建立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掌握说明性内容的同时,触动情感态度,陶冶审美情趣,提升个人思想认识,完善价值观。关于如何在说明性文章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现代化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四张“苏州园林”中有代表性的图片:网师园、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然后问学生:你看了这几张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答出“美”。这样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

    接着在重难点突破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二是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进一步感受到:苏州园林之所以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游览者来到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研读,理解了课文是从四个大的方面、三个小的方面来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组苏州园林里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的图片,让学生对美丽的苏州园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得不心生向往之情。有了这样的情感熏陶,我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欣赏园林的方法。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学会了怎样欣赏美。

    又例如在教学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自然有语言吗?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后回答的基础上,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四幅四季的图片:春天的柳树、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欣赏四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讲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我先提出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学生就能很快速地在文本中找出: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但是这样学生虽然找出了答案,却对此印象不够深刻,于是我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四组图片:第一组是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的图片,来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第二组是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和四月的大连的图片,来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第三组是天山山顶和天山山腰的图片,来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第四组是现代三月的长城和古代三月的长城的图片,来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这样学生既欣赏到了美丽的图画,又很容易理解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并使学生對这一知识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挖掘说明对象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桥梁知识的说明文,作者选取了我国石拱桥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桥梁进行说明,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者在文中饱含着对这两座石拱桥由衷的赞叹之情,体现了伟大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两座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老师接着追问:它们的不同点又在哪里呢?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这两座石拱桥各自的造型奇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它们也具有不凡的历史意义,赵州桥世界著名,是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是北京的胜景之一,具有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纪念意义。就此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提问并让学生回答:中国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辉煌的成就,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学生从文中自然得出: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民,才会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开采出各种石料,并且在施工中施展巧妙绝伦的技术。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石拱桥在古代就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而骄傲。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我国石拱桥在古代就已经成就辉煌,在现代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长虹大桥”“双曲拱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以及近年来最新建造的拱桥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巨大成就,触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从科学研究的事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学习事理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如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进行深入浅出说明的方法,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时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是“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采取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克隆实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二是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何关系?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的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理解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之所以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而是采用两条线索介绍:一是从中国的“克隆实验”写到外国的“克隆实验”这样安排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科学实验先说鱼类再到两栖类、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通过学生寻找课文二、三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精神的语句,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做科学研究就要有一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为他们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科学家们敬畏生命的博大情怀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儿女,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权利。敬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这两篇说明文在描写中、在字里行间体现了科学家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动物笑谈》一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之后向学生提出問题: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他会做出这些“发疯”的行为?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就会找出这样的句子:“一个有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曲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中,“屈”“弯”“低”“爬”等动词描写出作者充当鸭妈妈时的情景、动作,写出其过程的艰辛,表现了作者的宽厚仁慈和对动物的爱。通过对这样一些描写性语句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劳伦兹一样跟动物朝夕相处,成为动物学家,但劳伦兹却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用心地去尊重生命的神圣和权威,是人类最佳的选择。

    上面几个方面是我在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让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国家建设中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郭慰君,女,1969年生,甘肃平凉人,本科,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