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人民性

    高建华

    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影响深遠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总结了过去的文艺工作,同时规范与引导了今后文艺工作发展的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今天习近平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写作背景

    1921年建党后,我们党的民主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掌握文化和文艺的领导权对于民主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文艺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核心则是信仰。文艺界的举旗定向,关系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方向。作为另外一支军队,文艺是团结自身、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而在皖南事变之后,我们党实际的文化领导权受到排挤和打压,这时坚定地加强对全国文化工作的领导,关系革命大局。

    而当时文艺界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新月派、左翼作家联盟、第三种人等各种文艺派别,对于一些关系文艺本质的问题存在争议。如“文艺自由的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民族化大众化问题,文艺与人性、阶级性的关系问题,现实主义问题等”。同时毛泽东在《讲话》中也指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虽然当时延安的文艺活动蓬勃发展,但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对于工农兵的生活缺乏了解,创作出的作品缺乏现实基础,一部分人还存在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问题。而在文艺作品为了什么人和怎样为人的问题上,部分文艺工作者定位不清,出现了关于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是否需要鲁迅笔法、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因此,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与方法,指明文艺工作该歌颂与肯定什么、反对与批判什么,是文艺界的期待,也是以正确的革命文艺理论回应争论、规范与引领文艺发展的要求。

    基本内容

    1.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艺政治立场。《讲话》中明确指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对这个中心问题的回答就是对文艺人民性的最好标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包括文艺工作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讲话》结论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什么人的?随后毛泽东用列宁的话进行了回答,那就是“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而什么是人民群众呢?毛泽东首先突出了革命的主体——工农兵。“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2.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方法。在解决了文艺为了什么人的问题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为人民的问题了。关于“普及”与“提高”问题的争论,毛泽东指出“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而工农兵的基础是什么呢?“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普及”是雪中送炭,如果将“提高”作为文艺工作的重点,就会失去文艺工作的基础。“提高”是在工农兵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的提高,是以“普及”为基础。因此,文艺工作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创作他们所需要且能够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提升整体的精神面貌,注重文艺工作的大众化。而在如何创作作品上,那就是要走进工农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文艺创造必须要倾听人民的心声,体悟人民的冷暖,只有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艺术精品。

    3.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检验标准。《讲话》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革命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标准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表达对工农兵的爱,鼓舞他们的士气和斗志,超越阶级的爱是不存在的,文艺工作必须为政治与革命服务才是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批评了“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文艺工作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文艺作品具有厚重的人民情怀、深刻的人民性、和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它自然就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文艺的人民性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启示

    1.要重视民间文艺的发展。民间文艺是社会实践过程创作的口头文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本色。文艺作品要雅俗共赏,接地气,就是要以人民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作的山歌、小调、俗曲等民间文艺是人民简单质朴的情感表达,这种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文艺形式对于培育人民价值观至关重要。在《讲话》之后,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得到收集整理和重塑,为文艺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工农兵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文艺创作过程中对民间文艺的吸收与改造,使得当时的延安文艺空前繁荣,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今天在文艺创造的灵感来源与表达形式上,到民间去、到基层去也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民间文艺中蕴含着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审美、历史记忆,而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实践的,内容鲜活,表达生动。文艺创作中吸收民间文艺的精华,利用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改编与再创作,将这种“无字的文化”进行传承,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文艺工作的生活性与人民性。

    2.要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重要目标就是纠正文艺界的不良之风,打造一支能够担负民族救亡任务的崭新文艺工作队伍,鼓舞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而其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作品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所蕴含的历史观、价值观、国家观等,不能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成为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附庸品。文艺作品要温润人心,启迪心智,传播真善美,要注重作品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并不冲突。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都在逐步提高,靠博眼球和媚俗等方式获得的关注度注定不长久,而那些扎根于社会实践、反映人民心声、受到人民喜欢的作品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必将获得长期的经济回报。娱乐可以自娱自乐,文化却是要留给历史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3.要提高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文艺创作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就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注重社会实践,走进人民深处,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描绘社会现实、提振社会风气的文艺作品。而那些脱离社会生活与诋毁人民形象的作品,必将受到人民的抵制。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尤其是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提升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当前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需求进行创作,对各种亚文化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最终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

    本文系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资助成果

    作者系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