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高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凝聚著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诗经》《楚辞》两源始流,引领风骚三千年;唐诗宋词元曲三峰并立,雄视古今中外,中华诗歌美不胜收。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体察中华优秀文学经典的表达形式和内在意蕴,是以美育人、培育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孔子是诗词审美教育的首倡者,他教诲学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兴”是指诗歌审美教育作用,即人的生命发展从读“诗”开始。因为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富有精神的人。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掘古典诗词的审美元素,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感知体验、欣赏理解、表现创造三个方面逐级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美的认识,自觉运用获得的审美经验欣赏诗歌,提升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知识建构、文化濡养和精神成长。

    一、美读,感知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气韵美

    音乐美是古典诗词的特质,表现在句子押韵对仗,排列分行布局,节奏抑扬有致,韵律调和融洽,语言生动精美。审美应由表及里,先从吟诵开始,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吟诵可以做到从音韵、节奏方面与作者的心灵神气沟通融合。书读到烂熟,诵读者就好像成了作者。学习之前,要指点学生了解诗歌断句规范。四言形式的诗主要存在于《诗经》和三国时期曹操的诗里,二二节奏;五言诗一般是二三节拍,如汉乐府中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唐代的五言绝句和律诗等;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节拍或四三节拍,包括古体诗与唐代七律七绝。其次,通过观看名家朗诵视频,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学生个人配乐展示读等活泼多样的形式,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读出来。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读出声,读出情,读出诗歌神韵。在反复吟诵中见出诗词的意味。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上课伊始,播放全国朗诵冠军胡为民的朗诵视频,学生深受感染,沉醉于李白的情感波澜中,为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诵读节奏和语意语调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在个人展示朗诵中,较好地把李白的悲—喜—狂—愤—愁这种跌宕起伏的内在情感旋律表现出来了。一个自信狂放又壮志难酬和“举酒嘱客”欢宴消愁的李白就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第三,可以让学生唱诗。许多古典诗词都被谱成歌曲了,让学生从吟到唱,更能使古典诗歌在轻松活泼的歌唱中入脑入心,既体会了诗歌美的旋律节奏,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美读不仅要读出音律美,还要读出附着在语言文字上或慷慨或悲壮或婉约或悲戚的气韵美。气韵美指诗歌里诗人表现出的一种气概、韵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声调语气全然不同,吟诵时要据声求气,读出苏轼的旷达豪气,读出柳永的凄凉忧伤。

    通过吟诵和歌唱的多种方式体验诗歌的音律美和气韵美,能够让学生体味到祖国语言文字在不同时代的形式美,熟谙历史上各个时代伟大诗人的精神气质,从而丰厚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细品,体味诗词的意境美、形象美、情志美

    诗词之美映照的是伟大诗人的情志,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苦难的抗争。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表音表意的汉字一旦注入伟大诗人的情怀便充满感情和活力,在古典诗词里演绎各种绝美的人生风景,形成语义丰富的意象,创造山川之美与人物心灵之美相互映照的意境,尺幅之间,意会千里,至今诗词里那些典型的意境仍然令人感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诗词审美鉴赏在于透过语言表象认识到汉语魅力和深层意蕴;经由语言之桥,发现隐于诗词后面的作者的精神世界,获得思想洗礼和精神成长。在诵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字,再现文字描绘的画面,重新创造艺术新意境,感受中国语言文字魅力,体味意境美和形象美,深度理解文字透露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情志精神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1.推字敲句,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用主观情感的画笔重新描绘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呈现出独具个人情感色调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表现艺术。领悟诗歌的意境就是破译诗人心灵的密码。教学中,抓住诗眼或诗词中用得最为传神的字眼,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品味,驰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词意境。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时,让学生抓住前三联中“转、日、倚、听、余、上”这些字眼,想象诗歌前三联的画面意境,并描绘出来。作者通过寒山、秋水、暮蝉、柴门、落日、孤烟等体现节令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和意象,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宁静的写意山水画。尤其要抓住颈联中的“余”字和“上”字让学生想象,此联写出景物一落一升的对比,在落日缓缓与水面相接,孤烟袅袅上升的悠闲姿态中含有作者醉心田园的悠然自在的心境。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写景,处处景语是情语,后两联抒怀,句句感发人心。学习时指导学生由前两联中八组意象入手,运用还原想象法,描绘呈现的落叶纷纷旷远萧瑟的秋景,聆听滚滚而下的江涛之声。体察杜甫由登高看到的景象引动的时事之艰与衰病孤愁的忧时事伤己病的悲凉激越,从诗人蕴含在肃杀秋景中的强烈悲情中,领悟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2.想象联想,透视情境里蕴含的情志和人格之美

    中国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使古典诗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依然有活色生香的内核和感动生命的力量。因此,要从经典作品、名言佳句中体悟出诗人的高雅情趣、高尚境界。抓住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词情境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志,受到思想熏陶。如苏轼的顶峰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有画,画中有人,人中寄情。解读时要让学生抓住词里描写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想象品味。上片有描写江水与赤壁的两幅雄浑壮阔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大江东去与千古英雄的场面,可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视频与音乐,激起学生联想古代英雄,想象长江拍打岸边的汹涌澎湃的气势,体会这首豪放之词的气势磅礴以及词人开阔的心胸。下片描写了周瑜与苏轼两个人物活动场景,让学生想象并说一说两个人物的音容形貌,进入两个人物的世界,将周瑜英姿勃发、年少有成的得志与苏轼遭贬遇谪、年老无为的失意进行对比,结合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各地为官政绩,联系他黄州时期的诗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入体会周瑜形象中寄寓诗人渴慕英雄、建功立业的理想,深味词中苏轼豪放旷达形象中隐含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认识苏轼面对挫折的复杂心路历程和坚韧旷达的品格。

    每一首经典诗词都凝聚着诗人的志意和胸襟,都是诗人精神品格的写照。用美好的品格培育学生的情志,让学生在与作家作品对话和交流中,涵养心灵,植入中华文化的底色,这正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审美意义——生命成长。

    3.联想比较,体会意象中承载的中华文化之美

    诗词的审美鉴赏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情感,树立文化自信。历代诗人在承继前人的文化财富中抒写个人独特感受,赋予意象新的内涵。代代承继创新就成为历久弥新而又经久不衰的中国文化传统。如学习《采薇》时让学生体会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个鲜明的画面,理解“杨柳”中寄托的离别之愁,雨雪中寄托的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尤其是对“杨柳”意象的多种含义,让学生打开手机查找资料,画出关于“柳”意象的思维导图。联系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能够获得对“柳”这个物象上的情思認识:由于柳的常见,古代人们在离别之时就会借柳来表示离别之情,久而久之,“柳”就成为负载中国人离别怀念的情感语码,具有了特别的文化之美。有一天,当经典的诗句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重现的时候,自然“别有一番诗味”在心头,这样的审美可让学生在俗世中活出生命的诗意。

    古典诗词携带着中华民族汉语的韵律美,充满着中国精神与山川美景相映照的意境之美、人格之美和文化之美。在美读中感悟汉语之美,在想象联想中体悟美境美情美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才能逐渐提升。

    三、转换,在创造中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的多样表达其实为学生实践美的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创造,从而在艺术表达实践中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1.诗文转换,图文互释

    古典诗词很多就是一幅幅精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画。完全可以采用诗文转换或图文互释的方式,促使学生审美创新。诗文转换可让学生根据诗词编写电影剧本,在编写作过程揣摩诗词语言精妙,描摹意境、添加人物台词,深入到诗词的细微之处,更加深刻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之后,进行创写练习:

    今天请大家做一回电影编剧,创作《雨霖铃》的电影剧本。完成以下任务:(1)设计几个分镜头,取个名字。(2)分组编写分镜头剧本。

    学生们为这个电影编写了四个分镜头。(1)长亭送别;(2)离别之宴;(3)杨柳残月;(4)佳节之愁。下面展示第一个《长亭送别》镜头文稿:

    远景:深秋的傍晚,暴雨后的天空依然阴沉沉的;高高的杨树已显得水瘦山寒,汴梁的大运河边,垂柳依依。秋天的蝉儿在不知名的草丛里凄切地鸣叫。

    近景:城外长亭边,一对恋人分别在即,执手相看,一双泪眼。

    也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词的意境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分组讨论展示。学生通过对画的构图着色及分析评价,可以理解诗人景中所表达的情感,画的色调就是学生的独具个性的解读与审美。

    2.欣赏评价,加深内化

    高考中诗歌的阅读题型就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真正的审美是对诗歌有自身的阐发评价。这几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有以下几类:(1)透过意象意境深挖主旨情感类;(2)赏析语言风格类;(3)炼字炼句鉴赏类;(4)比较评价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不同角度表达自我的审美体验。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写鉴赏文字,首先理解这两句描绘是沙漠上雄浑壮丽的风光,再对孤、直、圆几个传神之字进行体会,一个“直”字,一个“圆”其实写出了沙漠上广阔无垠的特点。“孤”字是诗人内心孤独情绪在景物上投射,“圆”字则更是写出大漠夕阳的雄浑壮观,作者在孤寂中看到壮丽的大漠夕阳,顿时有一种温暖亲切之感,激起了建功立业的壮怀。在指导学生写鉴赏文字时,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思维,要启发学生体悟思考,写出自己的审美见解。如此历练,才能深化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认识。

    3.古为今用,承继创新

    这些古典诗词并不只是让它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不只是在舞台拿来“秀”的,或者只用来应付考试的,还要让它在当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传承和创新,用内化了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去理解社会人生,去提高情感表达的细微和深度。平日随笔作文中引用,可以增添文采,丰厚情感。如学生对于清明节的感受:清明的雨少了往日欢声笑语,我从中嗅到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没有“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温柔,没有“夜来风雨声”的峻急,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绵不尽的哀愁。公众场合交际中活用,能够增强气势,富于文化涵养。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引用古代经典诗文,主动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一个大国领导者的风范和文化自信。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在国外捐款物资箱上,也援引了中国古代经典诗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可见一斑。教学中更应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古典诗词服务于当下的生活,让中华文化之美真正植根于每一个人心底。

    审美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滴水穿石的阅读和审美历练。只有扩大对优美古诗词的阅读,才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只有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美不断进行欣赏、评价和表达,才能“瞻山识璞、临川知珠”,提高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从古典诗词的此岸通向审美能力的彼岸。

    [作者通联:河南鹤壁市机电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