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摘要】课后习题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相配套,为教学提供了参考,非常清晰地呈现了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师须认真研究、解读课后习题,挖掘其教学价值,以课后习题为导向,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61-02

    【本文著录格式】杨梅.用好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0):61-62.

    以前的教学中,教师会不清楚教什么,教学目标模糊,但是部编版教材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的困惑,单元板块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这是与以往教材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一大亮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其中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朱家珑教授说:“课后习题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可见,课后习题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解读课后习题,仔细钻研,充分利用,有效落实,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五下语文课后习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研读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精准度,将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篇课文中要“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明确了“教什么”,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方向,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面对一篇课文,每个教师的解读可能会各不相同,到底该如果确定教学目标呢?除了单元提示,课后习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本单元的語文要素,也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备课时的帮手。

    《军神》一文的课后共有四道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第二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第三题: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第四题: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第一题是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考查,不仅能够把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从而读出情感。第二题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借助此问题,大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题聚焦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从中体会他的内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道习题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一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四题是关注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梳理他的心理变化,并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故事。同样,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

    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后,对其进行提炼、整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刘伯承的“军神”形象。3.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尝试以他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的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要素,能够有效落实本课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部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在编排上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求更细,清楚地呈现出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研读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课后习题不能忽视。

    二、紧扣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巧妙、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难点,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一)读思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硬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见解,要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思考与感悟。部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对此也有所体现。《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课后第一题为“默读课文,说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课上,以此为切入点紧扣这一习题,设计了本课的主问题,紧扣人物特点展开教学。学生结合此问题,走进文本,品析字词,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从人物的动作、外貌等描写中,感受到三篇短文中三个人物的鲜明特点。在品析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学习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复述故事,提高表达能力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充分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注重语言的积累、内化、表达。《景阳冈》 一文的课后习题第三题“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本篇课文是训练学生学习复述的好载体。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复述方法,利用文中内容的留白之处,结合武松的人物形象,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通过梳理武松的打虎经过,有序、生动地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自主内化和个性表达相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效落实语用。

    (三)迁移运用,提升写作水平

    课后习题还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内容,搭建了支架。《手指》一文中的课后习题就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表达方法,刻画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师的“教过”不等于学生的“学会”。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会不会运用,能否使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待考察。在学完课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实战的演练场,将课上所学知识、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将言语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

    课后习题丰富多样,将课后习题与教学过程巧妙结合,这样会避免所教内容与所练内容相割裂,知识点的学习与练习扎扎实实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将课后习题与预习结合起来,提出预习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面对一篇课文,预习时除了朗读课文,查找、理解生字词之外,还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呢?可以很好地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预习,找准预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杨氏之子》一文时,结合课后习题,学生在预习时,首先,多读读小古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后习题中还出示了比较难读的两句话,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这两句话,读准确,读出节奏。接着,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本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文中注释,先自己疏通文意,也是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解古文意思的能力。最后,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预习,对于杨氏之子,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有了这样的预习,对于自己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先有疑问,带着问题课上的学习会更有效,对于自己读懂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可以进行互相补充,学生的听课效率会更好,课上的效率会更高。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须认真研究、解读课后习题,挖掘其教学价值,以课后习题为导向,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作者简介:杨梅,女,1984年生,安徽定远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