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

    申奥

    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近几年,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对新形势下作为转型升级有效承载的红色旅游业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景点景区建设、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业的发展和知名度得到大力提升。但是,面对我市旅游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偏小的现状,要在有限财力和资源的情况下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应该凭借优势、突出特色、突破重点,抓大、抓强几项特色旅游,以此带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发展。

    思考之一: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自2004年起,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开发了100多个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以首次提出“红色旅游”的江西省为例,2011年,红色旅游人数已经达到5 560万人,占全省旅游人数的40%,是1999年全省旅游人数的400多倍,创造综合收入达440亿元。黑龙江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抗联英雄、林海雪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2006年到2010年,在全省第一个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期间实现综合收入达30亿元。《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要实现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四分之一,综合收入突破2 000亿元的目标。近期,我省的佳木斯、伊春、绥化等地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在“东北抗联”红色历史上“做文章”,对当地旅游业形成较强拉动作用。红色旅游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市应抢抓机遇,倾力做好红色旅游文章,实现突破、夺得先机,带动我市旅游业及其他关联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拓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新的增长点。

    思考之二: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哪些优势

    第一,绥芬河具有丰富、优良、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绥芬河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是党的“六大”在国内极其重要纪念地,同时拥有中东铁路、共产国际、东北抗联等十分宝贵的“红色精神”和口岸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据统计,我市现有革命遗址21处(江西南昌仅有24处),其他红色遗址36处,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其中,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被国家14个部委批复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被中宣部批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黑龙江省委命名第一批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此外,以习近平主席访俄并出席中共六大会址纪念馆启动仪式为信号,绥芬河“六大”相关遗址将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

    第二,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可与现有旅游资源交融互补,形成有力支撑。目前,任何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绥芬河是异域风情浓郁的百年口岸城市,是自然生态环境优异的天然避暑胜地。经过多年开发与建设,我市已有一定规模的口岸边关游、避暑休闲游、养生度假游、游乐美食游、自驾游等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为培育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便捷,红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绥芬河是滨绥铁路和国道G10公路的东端起点,又通过公路、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与俄滨海边疆区相通,路网丰富便捷、交通枢纽角色重要,商客流量巨大。绥芬河口岸改造和牡——绥、牡——哈高速铁路、绥芬河机场建设完成后,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等将打通全省、全国到绥芬河旅游高速、便捷的立体通道,进一步拉近目标旅游者与绥芬河的距离,客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思考之三: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景观节点少,在国家和省的层面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是制约我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时,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也是我市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忽视的问题。我市旅游业缺少对整体规划、策划的投入,开发和管理人才也严重不足。还有很大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未得到深入开发,有些遗址仍作为民房或经营场所,缺乏必要的修缮与保护。已经推出的一些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开发深度低、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览阶段,展示的形式单调、缺乏新意、缺少参与互动。

    思考之四: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构想

    第一,造氛围、聚人气,提升旅游宣传档次。旅游业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形象产业,不宣传、不炒作、不被人所知,就形不成旅游。我们发展红色旅游要避免“等客上门”的被动营销方式。一是要加强对外、对上、对内宣传造势力度,使我市的红色历史、革命遗址、英雄事迹获得国家高层、省级领导、国内外游客的知晓和认可,提升绥芬河红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借势借力借台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造势造点”,与影视剧组、重大活动搞好互动,提供红色素材和相关服务。三是对现有红色史料进行深度挖掘、求证,面向全社会公开,提供学习、考证、参阅等服务,侧面宣传扩大影响。四是加强旅游资源自身宣传。深入挖掘景点景区的文化内涵、人文内涵及革命历史意义,对外开放时力争体现生动人物故事、惊险战斗历程和红色革命精神等内容,加深旅游印象。五是开展红色文化交流、文化沙龙等活动,组织承办全国性的党史研究学术讨论或高层论坛,扩大绥芬河在学术界的影响。

    第二,深度整合旅游资源,统筹规划线路,形成集群效应。一是绥芬河红色旅游线路要科学设计、整合优势资源,注重与绥芬河自然风光相结合、与口岸文化相结合、与俄罗斯风情相结合、与口岸传承百年历史相结合。对历史人物和史料进行必要延展,丰富生平事迹,建设故居故所,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如用周恩来临时居所、“开边富民第一人”万福华事迹等支撑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使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好看、够看、经看,留得住旅游者,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开发,谋划大旅游、大市场。旅游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打造旅游目的地的路子越走越窄。我们发展红色旅游也要与省内、国内其他旅游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客源、资源的双向、多向沟通,形成旅游规模效应。三是加强与俄罗斯交流互动,联手打造红色旅游。目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双方在经贸、文化方面交流日益活跃。绥芬河发展红色旅游要抓住这个机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与中东铁路建设、东北抗联、中共六大精神结合起来,推出跨境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

    第三,着重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重点围绕“六大精神”和“中俄历史文化”两大品牌战略,深度挖掘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历史痕迹,重点推出如“自由和平女神嘎丽娅”“红色秘密交通线”“八十八国际旅”等主题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二是充分利用好现有遗址和景区,走“边开放边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滚动式开发战略,先解决有的问题,后解决好的问题。三是做好“深度”旅游,激活游客的感官体验。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要改变单一的观光、展览形式,增强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注重与现有资源结合,如采取参观体验驻绥官兵生活、参与模拟野战等寓教于乐、 寓育于乐的方式,使绥芬河的红色旅游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第四,积极创造条件,破解发展限制因素。一是争取支持,积极争取把我市红色旅游产业列入国家、省的规划和重点,研究和储备一批在国家和省层面的战略项目,与政策形成对接点,向上争取政策资金。二是以红色历史旅游景区为核心品牌,研究旅游项目的梯次储备,做到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三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精心包装红色旅游项目,充分研究景区盈利模式、市场分析、市场营销等问题,鼓励和招引各种资源参与景区改造、开发、建设。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