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办好广播读报类节目

    丁晓红+董俊叶+李建楼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楼读报》节目进行分析,认为该节目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广播读报类节目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在于主持人的独特风格、用心选择节目内容、不断巩固节目品牌,以及面对新形势,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的战略。

    【关键词】广播读报节目 主持人 新媒体 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许多日报、晚报、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设了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先后开设了“时评”专版。与此同时,一股读报风在广电系统逐渐兴起。读报类节目通常选取当天出版的报纸、杂志中公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通过主持人分析并加以恰当、简短的评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解读新闻、观察世界的视角。

    当前读报类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听众播报,这种方式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等。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主持人依据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广播电视等丰富的表达手段传播出去。

    各地广播电视台纷纷开办的读报节目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节目如昙花一现,开办两三年就停播了;有些节目则在经历高潮之后,由于后期创新不足,开始走下坡路。河北电台《建楼读报》却以其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辛辣犀利的独家观点,在创办十年后仍屹立不倒、稳健前行,它成功的秘诀在哪?

    一、主持人个性鲜明、业务功底深厚,凸显节目魅力

    1.主持人个性鲜明是广播读报节目成功的首要条件

    读报类节目在广电媒体经年有加,其中,主持人风格也为人所津津乐道。《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马斌读报》的马斌、《孟非读报》的孟非等主持人,他们要么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激情;要么语调朴实、谈笑自如、风趣幽默;要么条理分明、观点明确且有理有据,嬉笑怒骂不着痕迹,慷慨激昂一针见血;要么语言辛辣、调侃夸张。因此,这类节目也成为其所在媒体的品牌之一。2003年河北电台推出的《建楼读报》节目,是河北省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读报类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李建楼(下称建楼)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其语言犀利、睿智幽默、点评独到、一针见血。

    例如:2014年5月6日的节目中说到“一些人通过给高校捐资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这条新闻时,建楼点评道,“当管理大学的人整天想的都是‘钱和‘关系的时候,那这个大学正经不了。”幽默中带着辛辣,嘲笑中暗含讽刺,态度鲜明,贴合受众心理,李建楼的这种个性风格为节目增色不少。此外,听众之所以喜欢李建楼,还在于李建楼在节目中展现出的“真”,即不虚伪、不做作、说真话,有时看似是情绪化表达,却是在用感性表达理性,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收听效果。

    有听众这样评价:“建楼挟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报纸上披露的一些信息,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还原新闻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针对丑陋的嘴脸,进行犀利的剖析和无情的鞭挞,让听众拍手称快,如醍醐灌顶,像三伏天喝了一口拔凉井水,从心底感觉到痛快。”可以说,《建楼读报》的成功与李建楼的这种个性风格密不可分,他就像是一个形象标识,让听众记住了建楼,也喜欢上了《建楼读报》,主持人与节目实现共赢。

    2.主持人素质和功底直接影响节目品质

    在读报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特殊,可以说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往往直接决定节目的成败。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相当的学识和素质。读报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对资讯有敏锐捕捉能力的观察者,对多元化信息有独立判断的解读者,对新闻事件有独到犀利评论的评论员。

    比如河北电台的《建楼读报》的主持人做过记者、编辑,是一位集采、编、播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而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生活积淀使得他的语言有着深邃的底蕴和内涵,思维非常敏捷,可以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3.深度参与编辑,主持人个性进一步凸显

    从节目主持人的实践来看,作为传播者的节目主持人对节目制作的策划、选题、构思、编辑等重要环节的参与程度越高,主持节目的时候就越有主动权,节目和主持人的思想魅力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

    李建楼作为《建楼读报》节目的主持人兼节目监制,从每天节目的选题到评论都深度参与,很多评论都是亲自撰写,编辑处理过的稿件他还要翻来覆去改很多遍,经过这一番细致加工,一条干巴巴的新闻变得活色生香,且独具个性。当然,主持人的个性与节目的个性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个性化主持人造就了个性化节目,两者相得益彰。

    二、选材用心、观点考究,提升节目品位

    《建楼读报》之所以备受听众爱戴,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为了确定每档30分钟的节目读什么,李建楼和编辑要花费至少两三个小时来浏览几十份报纸、上千篇文章,所选内容涵盖反腐、法治、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均为社会热点话题,真正做到“听众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有听众这样评价:“《建楼读报》每期的选题都视角独特、尖锐;每篇文章都言之有物、语言犀利、抨击时弊、鞭挞社会丑恶,说出许多普通人的心里话。”这正是节目内容精心选材的结果。

    当然,优秀的读报节目不能单纯的念报,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听众不是了解不到资讯,而是饱受资讯超载之苦。听众希望节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海量的资讯进行有序化的整理、筛选、解释。所以,确定选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怎么读”更为重要。《建楼读报》是一档读报类的评论节目,特色是“精彩集纳,观点交锋”,但它不仅强调读报纸、说新闻、集纳观点,更强调对新闻的深度解读,把“新闻”做成“新”闻。所以,针对每天的选题,建楼和编辑们都会把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新闻进行汇总、整理、编辑,争取用尽可能少的话语让听众得到尽可能多而全面的信息,达到让受众立体感知新闻的效果。

    此外,一档有生命力的读报类节目,绝不是人云亦云。《建楼读报》的每一条新闻,都力争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这也是该节目最大的魅力之一。不过,对于自己抛出的观点,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角度既要新颖独特,开拓听众思维空间,同时又要点到为止,力图做到有谱而不离谱,个性而不“个人”,确保理性公正。

    2014年6月11日,《建楼读报》节目关注“湖北潜江一小学突发的劫持事件,当地镇纪委书记、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主动要求替换人质”的新闻。当时社会的舆论中夹杂着一些为罪犯鸣不平的声音,其中也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对此节目评论说:“就这么一个大是大非非常清楚的新闻,却能连篇累牍地为罪犯寻找动机和理由,我不得不再假设一下:假如是你的孩子被劫持,你还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吗?”仅仅一个简单的设问,导向明确、观点突出,而且还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符合受众心理,收听效果很好。

    三、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巩固品牌

    一个节目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周围环境、竞争对手及目标受众的变化等挑战,对节目进行创新是节目维持生命力的有效保证,也是节目得以保持和维护品牌价值的必要途径,但创新不是简单的变化,绝不能“创”掉节目的特色和风格,而是优化和增值,强化自己的优点,《建楼读报》也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1.及时调整节目定位、节目板块,丰富节目元素

    《建楼读报》为深度评论节目,每条新闻约三四分钟,有时会略显沉重,为了调整收听节奏,节目在最后五分钟开辟了“读报关键词”板块,以一句话点评的形式来评说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社会新闻,每天七八条左右,增加了节目的信息量和可听性。

    另外,运用个性化音响丰富节目元素。比如:《建楼读报》节目每条新闻之后都会配以表达不同情绪的特殊音效,爆笑、长吁、煽情等效果与所要表达的观点浑然一体。这些声音元素的合理运用有效避免了听众的收听疲劳,丰富了收听体验,粘住了听众耳朵。

    2.借助新媒体,助力品牌打造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具体到节目而言,也应借新媒体之手,助力品牌打造。目前,《建楼读报》已实现与网络同步直播,并在一些App软件上实现了即时收听。此外,节目还开通了微博与QQ群,可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

    《建楼读报》节目下一步计划将每天的精彩内容重新进行分割、剪辑、整理,然后加上特色标签,在河北电台新闻广播微信平台或App平台上推送给听众。另外,节目还计划推出《建楼读报》网络版,即在节目之外,每天由主持人单独录制一两段新闻酷评,在网上播出。

    《建楼读报》节目目前虽已有较强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节目的内容、定位、形式、包装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而且,随着听众收听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节目竞争也日趋激烈。《建楼读报》节目唯有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不断突破自我、求新求变,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