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广播如何利用碎片时间

    周伟琪

    【摘 要】都市人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繁忙,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各大媒体想方设法争取在都市人的碎片时间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阐述了手机广播如何在碎片时间中赢得受众的青睐。

    【关键词】碎片时间 手机广播 伴随性 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流行的当下,碎片时间也被大家所重视。我们笼统说碎片时间的概念,即日常工作、学习之余闲散的、零碎的时间,比如坐车、走路、休息的时间。这些不起眼的碎片时间倘若一日、一月、一年不断地积累,其总和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处理这些碎片时间,使其在生活中更有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填充坐公交、地铁、排队等碎片时间的首要工具。在拥挤的公交或者地铁上,我们经常看到人们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来获取资讯和娱乐。仅就手机用户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手机网民人数已达5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1%。手机网民的日渐庞大,更进一步推动了碎片时间的发展。这些无聊且漫长的碎片时间被手机网民利用移动终端整合在一起,平均每天的碎片时间相加可达4~5小时之久。②

    一、碎片时间与手机广播的契合

    1.手机广播自身的优势

    广播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以下几种形态:传统收音机形式的广播、手机移动广播、车载广播、网络电台广播。传统广播自主选择空间不大,收听的不可逆性让听众无法对广播内容回味,极大地限制了广播的发展。对于网络电台广播来说,听众的可选择性大大提高,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电脑携带同样不方便,因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手机移动广播的承载体手机是现代人必备的物品且随身携带,利用手机收听广播节省流量,于是在未来发展中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优势也是相当大。

    手机广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置广播,一种是通过下载的App收听广播,前者不需要网络流量便可收听,是传统广播在手机上的延伸;后者手机App广播通过无线联网,“可以不受地点限制,收听更灵活”③,满足了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2.广泛的潜力受众群

    手机上的内容逐渐丰富,成为人们填补碎片时间的最佳工具。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5亿,年增长率为19%,维持着移动上网第一大终端的位置,其人群比例由2012年的74.5%提升至81.0%,远远高于其他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可见,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④在3G、4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视频、音乐、娱乐等手机App应用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潜力。2013年我国手机端在线收听或下载音视频的用户数超过2.4亿,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1亿,增长率高达83.8%,在移动终端类的用户规模增长幅度中排名第一。手机广播这种现代收听工具的兴起和普及,极大地满足了移动人群利用碎片时间收听广播的需求,而这些受众对广播来说正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目标受众。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使用手机上网的集中时间段有:早上6~9点、晚上18~22点。⑤这也是传统广播收听的黄金时段,换句话说,有更多的手机用户是很有可能收听手机广播的。

    3.手机广播使广播互动性增强

    手机是现代最常见的通讯实体工具,因而在收听广播的同时,与广播媒介进行互动交流是很方便的一件事。通过手机与更多的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有利于不同媒介之间的创造交流以及信息传递,从而让使用者有了比单向接受信息更多的心理满足,反过来又促进其更加深刻、更加宽广的信息流动。目前很多电台及节目都纷纷在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发布和传递信息,接收听众的反馈。

    广东省佛山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全方位融合佛山电台六套频率的业务资源,运用新的网络技术让广大听众利用各种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收听。结合新型互动方式和广告投放,使其资源能够有更多的利用空间,发挥更出色的作用。而听众的收听信息也可以反馈到电台作为信息数据收集,供电台作进一步发展的研究分析,以提高其竞争实力。

    二、广播利用碎片时间的节目形态

    1.点播节目

    自媒体时代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的千万网民。手机广播此时已发挥出无限的扩展空间,大众媒体与个人媒体也将在手机广播上无缝衔接。⑥手机广播制作的节目与传统的广播节目不同,它更倾向于自主化、个性化,传统媒体的产品不能简单地拿来在手机广播中播出,而是要挖掘传统广播的产品特点并进行深度创作。虽然人们会通过手机上网获取更多资讯和消遣,但不会把一个完整的较长的时间段都投入到手机应用中,其占据的仅仅是碎片时间。于是简结精炼的广播节目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让人们得到一定放松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零碎的资讯和知识。

    广播作为媒介每天所承载的信息量是不可忽略的。对广播节目进行详细归类、编辑后再放到一个平台上(网络平台、App等),让需要的听众收听、重温片段内容,声音资讯信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这方面国外有一些例子,例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将一个节目中各类报道按照类别不同分为短片段供人们收听。在国内,不同的电台也会将自己电台当中的精品节目剪辑下来,放到自己的网站上让听众自由选择收听。有些综合的广播网站,例如经典广播网,还会将不同频率的某几种类型节目(如音乐、时尚、情感、幽默等)供听众点播。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目前这种创新需要较大的投入,因此还没真正达到至善至美。

    广东移动公司在2007年推出“掌上电台”业务,使用者通过它可以收听网络广播、有趣的相声评书、教学读物、音乐以及其他娱乐休闲信息。简单的搜索浏览、便捷的下载技术让使用者有很好的体验。

    2.语音资讯

    语音资讯特别适合在广播媒介传播,因为广播媒介正是声音的媒介。通过广播节目传播生活中的便民资讯,包括衣食住行、玩乐消费、医疗保健等,解放用户双眼的同时,增强广播作为贴身媒体的服务性,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另外语音资讯也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例如:上海同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手机新闻类软件应用,像一个音频版的RSS阅读器,使用者不需要翻看文字,而是由专业播音人员朗读,因而可以一边走路、健身、做家务,一边听窄播的资讯播报。“SMG手机电台”是一个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研发的项目,依靠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推送不同的生活娱乐资讯,满足不同年龄、职业、需求的受众,这是国内首次成功将广播语音节目拓展至新媒体的有益尝试。《新闻和报纸摘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第一份有声手机报,根据用户需求按时推送新闻资讯,包括国内外要闻和中央报纸的言论。

    3.有声读物

    小品评书、生活广播剧、小说播讲等传统艺术形式是听众最喜欢的节目产品。但是依赖于传统广播来收听这些作品,听众很可能错过某些精彩的片段,并且不能随时随地重温、点播,让这些广播艺术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声音艺术通过互联网积极主动地传播,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兴趣。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移动互联有声阅读产品“天翼阅读有声版”,以手机终端为载体,利用无线接入方式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下载,为广大听众提供小说、故事等节目的服务项目。手机用户可以随意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资讯,广播和手机又一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三、手机广播利用碎片时间应注意的问题

    1.个性化媒体地位的提升

    相较而言,小众媒体能够准确定位受众的需求,大众媒体因其覆盖范围广而很难进行精准地传播。我国传播学者黄旦教授对小众化传播做了分析:首先,传播的内容更加专门化;其次,接受者将会更为自由、主动,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再者,传播者要更加关心和了解受众的各种需求;最后,传播者要利用电子化的新型媒体进行传播的传、收,双方都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平衡。⑦小众化传播还具备以下特征:受众细分,受众群体更加精准、细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其地位也相应的增强;受众还可以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输出者。

    广播电台可以充分了解和分析小众个性化媒体的内在规律,汲取有益的养分,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做好小众定位和市场细分,发挥小众和个性化订制的优势,对受众精准定位,从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2.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媒介碎片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表现在消费者的个性化意识越来越强。⑧大众盲从的时代早已消失,反权威、反传统的思想已经在大众当中普及。对于人们来说,自己的认识才是真切的,专家所起的作用渐渐消减。而广播如何能为受众创造出“我”的认同感呢?打造“看得见的广播”,创办多渠道、多风格、多种针对不同人群的节目,才能够满足现下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众多的广播电台仍以常见主流节目类型迎合听众的收听需要,虽然增加了细分的频率,尽量追求广播频率运营的名实相符,但是节目内容的差异化还不大,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细分听众的收听需求。

    3.增强广播节目的创新竞争意识

    2010年是微博元年,几乎每个人都乐意在微博平台上分享与获取信息。三年后,微信取代微博成为使用者最多的社交平台。可见,在新媒体技术的大背景下,所有新颖和热门的传播形式与平台的寿命周期都相对较短。而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广播电台更应该要时刻有危机意识,抓住碎片化的缺口,不断完善自身,寻求出路。

    增强节目互动性的根本是受众本位的思想。从接收读者来信到开通热线电话,从短信平台到网络听众论坛,从节目博客到主持人的微博、微信,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与受众的交流方式,是广播节目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优秀的电台节目都在受众的“联动关系”中进行创新,让听众觉得广播是一种情感联结,就好像老朋友一般。

    广播节目的营利模式也可以创新,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我的团长我的团》,在第四届“赢在创意”全球华语广播栏目大赛中获原创类鼓励奖。该广播节目将目前一些电子商务模式融入节目中,并对节目的线下运作提出品牌与产业运作规划,创新了广告购物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既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也打造了自己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总的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电台务必学会“内优外扩”,“内优”即是打造优秀的广播内容,而优化手机广播的节目,推送多媒体、多元化的资讯和娱乐内容,则是手机广播成功占领人们碎片时间的关键;“外扩”可以弥补广播节目视觉冲击力不足、互动性差的硬伤,通过媒介融合,扩大广播媒体的受众群,吸引更多年轻听众。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

    注 释

    ①⑤郭倩 《手机广播——传统广播网络化的新方向》,载《视听界》2013年第4期。

    ②文捷 《营销新机遇,对碎片时间说YES》,载《广告主》2013年第10期。

    ③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

    ⑥黄学平 《关于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2f3e3olomaiu.html。

    ⑦黄旦 《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⑧金震茅 《手机广播:引领媒介时尚的“贴身媒体”》,载《视听界》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