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张丽荣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工作、娱乐、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然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因此,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育人功能。下面,以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的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一、调研网络使用现状,奠定特色课程基础

    为准确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学校于2011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庭的媒介拥有率普遍较高,电视、电脑、手机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的理性认知、科学使用媒介的情况并不理想。具体来说,学校89.9%的学生在家里能够上网,88.5%的学生使用网络,68.1%的学生每次上网超过半小时;在网络使用目的方面,78.6%的学生选择“玩游戏”,远超出“查找学习资料”的比例(43.1%);在网络的操作技能方面,17%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保存网上的图片,21.9%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传送电子文件。可见,拥有媒介并不等于会用,更不等于用得好,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

    二、建设媒介素养特色课程,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1.开发通识性课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通识性课程是基本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學生的身心特点,开发了不同内容的通识性课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面向中年级开设了“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课程,其中“认识媒介家族”一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媒介、主要的媒介形式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态度,在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根据需要选取恰当的媒介形式;“畅游网络海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用审慎的态度对待网络,培养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被虚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所误导;“学习的好帮手”“寻找幻灯片高手”等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类媒介不仅可以用来娱乐,更可以用来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守则我做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网络上的所有行为同样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从而树立规范使用媒介的意识,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面向高年级学生的通识性课程更加丰富,如“我的新闻我来做”“玩转广告”“我的大动画“一起制作电视剧”等。“我的新闻我来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制作流程等,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虚假新闻或暗含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新闻,从而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侵蚀;“玩转广告”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广告的制作方法,了解广告等商业信息会经常使用夸张、渲染等艺术手段来提高宣传效果,从而提高警惕,不被某些广告中宣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所误导;“我的大动画”“一起制作电视剧”等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画、电视剧等媒介作品所呈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有区别的,可以通过观看健康、积极的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也要警惕不良作品,不能盲目模仿。

    2.建设个性化课程与专业性课程,强化针对性培养

    个性化课程与专业性课程是在通识性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媒介的运作方式、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隐含的价值观等,培养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媒介的意识和能力,并指导学生进行媒介作品创作,能够运用媒介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宣传正能量。

    比如学校微电影社团的成员们,采用影像“微纪录”的形式记录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借助影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宣传科学精神,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完成了科学实验纪录片《种花家》,记录了学校电子智能社团进行“模拟太空万向环培植器”的实验过程。该实验以我国正在进行的太空种子培植工作为背景,体现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们的爱心、责任意识和公民精神;微电影《发明家的童年》,从竞争与合作、团队精神、学业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学生们参与发明探索活动的各种状况,促进了学生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微纪录片《阳光少年体育节》反映了学校体育节的盛况,体现出学生们的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跳跃的音符》记录了学校金帆民乐团排练与演出的场景,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成效显著

    学生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一是学生能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在传播信息时做到认真负责、真实准确、诚实守信。二是学生提高了网络及媒介使用技能、全媒体写作技能(包括幻灯片制作、摄影和摄像)以及信息获取、辨别、分析技能,能够利用媒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三是学生通过媒介的记录和创作功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利用媒介宣传正能量,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公益服务精神等,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提升。通过参与培训和实施媒介素养课程,教师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能够以娴熟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指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能够在教学中渗透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生安排制作幻灯片、拍摄小视频等教学任务,并积极为学生提供使用网络资源的机会与展示的舞台等。学校教师积极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使网络成为育人的有效工具,在校园内营造了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

    家长转变了教育方式,与学校携手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教师、学生的反馈,家长了解了学生在媒介素养课程中的收获,与学生共同制定家庭媒介使用守则,能够将以前一味的“堵”转变为科学的引导,形成了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最终,家校携手使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

    总之,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各类媒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情况,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要通过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媒介素养,保证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