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孙正林 赵绍利 王倩文

    

    

    我国教育界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在此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总结了民办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工科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改变学生认知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校企政有机结合的育人共同体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为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帮助。

    一、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新工科现状分析

    与国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新工科实践和探索起步较晚,加之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新工科的实效明显落后于国办高校。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新工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始尝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相融合,与行业相匹配,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产学研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导师人才库,把企业导师引入课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由“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转变,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抓住新工科契机,加强学科建设,整合院系和专业资源。为更好的适应新工科需要,不少民办高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整合现有学科专业,构建大工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夯实新工科的基础,只有做大才能做强。在专业建设上,主动取消、调整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夕阳学科,全力做好新工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二、新工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观念相对滞后,积极参与度较低。第一,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虽说是国家计划内统招,但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较弱,存在缺乏學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第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有待加强,动机不明确。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创业过程、参加竞赛等活动来提升自身评优获奖的竞争力,或者把创业动机定义在获取物质财富勤工俭学上,并没有把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第三,学生从思想和心理上不愿从事冒风险和有困难的事情。作为“95后”学生大多数在家娇生惯养,在有着较好家庭条件的这个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组织纪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差等劣势,不能面对逆境,从思想上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这也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队伍建设不健全

    民办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首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不足,各大民办本科高校虽然成立了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但师资配置仍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为主,这些老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背景,缺少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专业知识匮乏,不能把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造成创新创业效率低下,效果堪忧;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刚毕业的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博士和国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构成也不外与此。正是基于该特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构成也面临着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难以形成长久合力的尴尬境地;再次,各民办本科高校虽然建立了企业导师人才库,但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对这些企业导师的利用率不高,企业导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鲜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民办本科高校对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的外出培训不够重视,缺少专项培训资金,安排老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时间短,覆盖面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团队的发展。

    (三)缺少适应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民办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沿用了传统学科的课程设置方法,在新工科背景下,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来教学,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要求和理念相结合,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学时较少。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管理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上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合理的育人模式。

    三、新工科背景下加强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

    民办高校的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对象之一,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第一,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形势,摒弃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是暂时减轻经济负担的陈旧思维,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表现。第二,学校要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各级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成功的学长来学校讲座,讲解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二)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首先,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完备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除了遴选部分具有创新创业理论背景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更需要聘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创业实践项目的任教老师。这部分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业实战经验,熟悉创业计划,运营管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人事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有利于弥补高校自身师资队伍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渠道,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其次,将专业教师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体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落地,就必须把专业课教师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传授本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分析专业就业市场行情和专业内创新创业的机会等任务,前边提到的专业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知识也需要由专业教师来传授。这就需要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外,还拥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再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制定长效稳定的师资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师资队伍培训频率。在师资培训模式上,学校要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组织教师参加KAB等含金量较高的培训项目,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充分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状态,掌握一手教学资料,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新工科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整合,把创新创业课程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按照“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开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三個层次(如表1所示),依次递进,构建新工科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笔者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中, 在学生从进校开始到毕业结束所遇到的每一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创新教育内容,每一年都有创新课程作为选修或必修内容,这就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之中。

    (四)积极打造校企政多维度全方位创新创业育人环境

    政府方面,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制定适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政策,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给与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对于对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单位给与专项资金补贴或者减税降费;教育厅(局)、主管部门应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重点支持,加强政策协同,在审批高校专业设置时,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政策。(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本论文为2019年度青岛黄海学院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青岛黄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2019CXCY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