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学策略浅谈

    李晓军

    基础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在立德树人中具有奠基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作为教育者,笔者也在不断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更好地达成育人的目标?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懈探索、敢于实践,形成了“长善救失,格物致知”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全学科育人融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学科教育本身承担着德育的功能。”学校以纲要为引领,制定了《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各学科德育实施方案》。从“大引领”到“微实施”,学校德育成为了贯穿学科和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

    1.落实各学科育人功能,使教书与育人并举

    一是变学科德育渗透为学科知识与德育共生。学校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照课标、研究教材、挖掘资源、寻找“育点”,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矛盾点”上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科知识与道德智慧的并举共生。

    二是变文本德育传导为动态德育情感体验。教师利用学科资源,将德育转化为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继而体验、感悟、内化、提升。例如,语文学科让学生在“品读、品句、品文”中懂得如何信守诚信;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性数学语言、思维品质和乐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将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2.注重各学科内涵交融,使传道与授业并进

    一是学科内外整合,课堂内外呼应。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四大文明的贡献”为源头,将其与学校科技节的实践活动相联结,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文明,激发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二是学科德育相融,彼此相得益彰。学校围绕北京文化开展多学科融合教育,如品德与社会课中鼓励学生对“中华老字号”进行探究性学习,领悟诚信为本的优良品德;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习“北京的春节”,走进老舍茶馆,品味京味语言,感受北京礼仪;美术课上组织学生制作“京味毛猴”,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如此,一科一课皆德育、一言一行均育德,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落实育人目标。

    二、课程育人润德

    学校以“全科育人”为核心、“全员育人”为宗旨,在空间上强调“全域育人”,在时间上倡导“全程育人”,实现了自然生命层面和社会生命层面的提升。在自然生命层面,遵循自然规律,于运动和劳动中培养健全的自然人;在社会生命层面,从学科渗透转向学科育人,体现了学科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学校在实施全科课程统一整合过程中,以“扬长教育”为理念,扬智慧潜能之长、个性发展之长、探索实践之长和特色创新之长,促进德育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协同开展。学校将课程进行整合后,构建了“扬长课程”体系(见表1),形成了“人文与社会”“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健康与修养”四大课程领域,不同课程领域又包括“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课程类别,切实发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文化育人铸魂

    “扬长教育”理念以“扬长”为出发点,以“促全”为目标。学校坚持以该理念为指导,通过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并发扬学生专长,达成培育“具备自信、求索、创新品质的英才少年”的育人目标。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能量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學校专业发展之长”“家长资源多样之长”以及“社会文化多元之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开发资源,以节日课程为阵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以“校园八大节日”为主线,整合三级课程,对应不同节日,通过传统节日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情怀。每个月都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用他们独特的形式,对学校的“节日文化”进行个性化诠释。“校园八大节日”丰富了校内实践形式,使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是在劳动中学会担当,懂得奉献。学校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继承勤劳朴实的美德。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如将国学经典、数学常识、传统文化等融入劳动内容,开展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使学生懂得奉献,勇担社会责任。

    三是优化社会资源,滋养红色基因,铸就少年中国魂(八宝山红色教育)。学校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思、思中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育人方向,制订了社会大课堂育人计划。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活动,使学生拓宽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健康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综上,学校以“扬长教育”引领德育文化建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蕴课程以润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