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的空间叙事

    牛培

    由导演阿兰·葛斯彭纳执导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上映于2015年,该片根据瑞士著名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海蒂》(《小海蒂》)改编而成。小说《海蒂》自问世以来已被改编成多部影视剧,如1937年秀兰·邓波儿版的同名电影《海蒂》,1974年高畑勋和宫崎骏版的系列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等,无论哪一部影视剧,都较为忠实地遵循了原著。这部由德国人时隔多年,再次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不仅让诸多“原著党”又一次重温了经典,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影视艺术所带来的感动与魅力。

    影片讲述了自幼父母双亡的海蒂被姨妈抚养,姨妈由于外出工作,在海蒂5岁时将她送到阿尔卑斯山上由爷爷照顾。而在村民眼中爷爷是个脾气倔犟、性格古怪的老头,还是个无神论者。但在祖孙俩日渐相处的过程中,爷爷被小海蒂的天真无邪感动,冰封的内心被融化,海蒂也与放羊倌彼得成为了好朋友。而此时姨妈却为了佣金将海蒂从爷爷身边带走,海蒂成了富家小姐克劳拉的陪读。克劳拉生来双腿不能行走,海蒂的到来使她的生活开始充满阳光,而海蒂却因为离开爷爷,离开家乡而变得闷闷不乐,最终海蒂决定离开,克劳拉也在去阿尔卑斯山寻找海蒂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并重新站了起来。

    一、 视觉与听觉为底色的故事空间

    视觉和听觉作为电影艺术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直以来都备受影视创作者和观众的关注,“以画面为表现手段的视觉传达,除呈现外在层面所明示的情节与内容,还暗示了指导思想及发展方向。听觉传达则包括音乐、语言音调和音响效果三大类。”[1]在电影《海蒂和爷爷》中,创作者以画面和音乐为底色,配合故事发展的主线,极具审美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龙迪勇先生在《空间叙事学》中,从文本、读者、作家以及世界等角度出发,将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和存在空间。观众在观看影片《海蒂和爷爷》时,可以追随小海蒂的生活经历来窥探影片的故事空间。影片一开始就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纯洁无暇的阿尔卑斯山,配合音乐“The Sound Of The Mountains”,美得令人陶醉。此时在影片中作为物理空间的阿尔卑斯山,不再仅仅是作为背景和场所出现,而是一种神圣的空间。大约46分钟左右,小海蒂执意要打开窗户看山,后来她又拉着克劳拉去塔顶看山。可见在小海蒂的心中,山这个意象是她跟爷爷在一起曾经生活的美好场景,是故乡的象征,也是她心目中的“神圣空间”。龙迪勇曾论述:“对于宗教徒来说,某些空间由于它的特殊性而被赋予了‘神圣的特性。”[2]但对于世俗来说,有些空间同样是具有可以唤起诸如宗教体验般的神圣特质的,对于海蒂来说,神圣空间——阿尔卑斯山是她快乐成长的地方,她在那的生活经历了春夏秋冬,度过了富足而又温馨快乐的幸福时光。此外影片还多次出现多幅油画,如影片出现的一幅小女孩为母亲梳头发的油画,暗示了克劳拉从小母爱的缺失,而正是母亲的不在场,使得有同样经历的海蒂和克劳拉成为了好朋友。诸如此类相似的故事情节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小海蒂及其他主人公的很多場景定格的瞬间都契合了画中的寓意。当影片结束,镜头聚焦在小海蒂的背影,海蒂转身微笑的画面,传递出犹如蒙娜丽莎般迷人、祥和、安宁的微笑。

    影片通过画面传达故事情节,通过音乐渲染故事氛围,因此以音乐与画面为背景的空间叙事方式较为完整的呈现了影视创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段,激发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体验,从而赋予了影片更多的诠释空间。

    二、“圆圈式”的形式空间

    影片中有关空间结构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龙迪勇先生曾将相关的空间形式分为以下几类:“中国套盒”“圆圈式”“链条式”“橘瓣式”“主题-并置叙事”“分形叙事”等。在欣赏完影片后,观众在头脑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勾画出影片中的隐喻空间形式——圆圈式的形式空间,而片中这种形式空间的展现可以从影片叙事的外部以及内部两个方面观照。

    整部影片导演遵循了小说故事文本的传统线性叙事结构,作家斯比丽在小说《海蒂》中,较为清晰地将故事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以及第二部分,海蒂的学以致用。因此影片中的故事从一开始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故事情节脉络发展来呈现的,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整部影片的空间场景变换是阿尔卑斯山—法兰克福—阿尔卑斯山。从最初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到都市中规中矩的学习生涯再到回归自然本真,主人公小海蒂的整个经历可以看作是一次“离开—寻找—回归”的“圆圈式”追寻。当影片结束,观众的观影感受也是如此。而无论是海蒂,还是克劳拉,她们似乎都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最初的自己。当克劳拉的双脚踩在青草地上,摆脱了束缚已久的悲伤境遇,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伟大。海蒂也在经历了外面的世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追逐的快乐、自由的生活信念。影片结尾,克劳拉奶奶对海蒂说的那句话更是点明了整部影片的主旨:“他们只了解这个小村庄,但是你见过多得多的世面了,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影片通过海蒂重返故乡,利用空间揭示了海蒂内心的变化历程,利用空间来描写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时间的标识,与一年四季更替相互辉映,影片秋—冬—春—夏的四时结构,对应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以及法兰克福两座不同城市生活时的心境,秋冬萧瑟枯萎的冷色调,与春夏生机盎然暖色调的强烈对比,正是海蒂从一开始不被爷爷接受到与爷爷相依相伴,再到陌生城市的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爷爷的想念,最后终于在万物复苏的季节与爷爷相聚在一起。空间与海蒂内心的起伏跌宕相应和。当观众的观影焦点凝聚在影片的视觉与听觉带来的冲击时,影片中时间的概念被模糊化了,影片利用空间叙述,打破了空间仅仅作为背景的衬托作用,以及空间仅仅是人物故事情节的发生场景,转而利用空间代替线性时间,利用空间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增添了影片叙事的艺术表现力。

    三、 空间叙事与影片主旨的互融

    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影艺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方式,3D、4D、VR等元素的加入,让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多媒体艺术技巧的修饰并不应该喧宾夺主、掩盖影片故事内容的深刻内涵,从而成为博取观众眼球的手段。如何平衡电影特效与影片内容之间的关系,值得每一位影视创作者以及爱好者的深思。

    对于此问题的回答,电影《海蒂和爷爷》为广大影视爱好者们递交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影片取景自然,恍如一幅幅装帧精美的油画:辽阔苍茫的阿尔卑斯雪山,翠绿如洗的草地,摇曳多姿的狗尾草,天真无邪的海蒂和牧童男孩彼得,展翅翱翔的雄鹰……色彩鲜明的画面对观众构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再配合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观众在关注影片故事的同时可以跟随影片中的镜头静静地欣赏、领略欧洲纯美的田园风光。此外自然风光的取景,每一帧都美到令人窒息与惊艳,没有过分富丽堂皇的特效炫技,但影片从始至终却可以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平凡、纯净、清澈……一切朴素简单的词语都可以将这部影片描绘的绚丽缤纷,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而影片精致完美的背景画面,更加凸显了真善美的主旨:海蒂对彼得奶奶的关爱,在克劳拉家一直惦记着要为彼得奶奶带软面包;面对心中的梦想可以勇敢大声的讲出来——想要写故事;帮助鼓励克劳拉勇敢地站起来……在秀丽清澈的自然中,主人公海蒂心灵的美更加熠熠生辉。此外影片也暗含现代都市文明与原始自然风光相对比的隐喻,影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正是19世纪工业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时期,象征主义也开始兴起。主人公海蒂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后,还是选择了回归自然,是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缩影,无论她怎样被熏陶、进化,内心始终存有对原始自然的向往。而牧羊童彼得终日与羊群为伴,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海蒂爷爷看似与世俗格格不入,實际上则是内心对所热爱的大自然的坚守,正是他的坚持与守护,小海蒂才可以不失淳朴与天真。而克劳拉的奶奶则是智叟角色的扮演者,她的出现既使海蒂得到了文明的教化,又使海蒂避免了在两种文明冲突之下原始自然本性的丢失,同时也正是在她的鼓励之下,海蒂可以继续快乐的成长,由此也促成了克劳拉的站立。

    整部影片的呈现是导演为观众精心准备的一场视觉盛宴,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影片以大自然为背景,并塑造了海蒂这个纯洁无暇的孩童形象,完美的表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影视艺术创作与影片主旨精彩结合的典范。

    结语

    影片《海蒂和爷爷》中的故事在不同的空间场景中上演,阿尔卑斯山和法兰克福这两座不同的城市,分割成主人公所经历的两段不同的故事,而每一阶段发生的故事对应了年复一年的时光。空间与时间的循环不仅仅是小海蒂成长的标志,同时也是主人公在游历外面世界之后心灵的回归。

    相信每一位看完《海蒂和爷爷》的观众,都会对这部电影中的纯真世界所感动,面对喧嚣的世界、逝去的童年,但愿每一个人始终有勇气保持童真,相信美好,感谢海蒂。

    参考文献:

    [1]闫大卫.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J].中国音乐,2010(3):206.

    [2]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