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纤夫”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形象映射孙少平的人生,探讨其人生苦难的背景、苦难哲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及苦难哲学内容和意义,最后对该角色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思考,从而使人们能对孙少平的纤夫形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纤夫 孙少平 苦难 苦难哲学

    “下次见少平,把墙上这副《伏尔加纤夫》送给他;她觉得这副小画让少平保存很合适。”[1]这是田晓霞见到黄原揽工汉孙少平后的所思所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作品,”[2]图上的11个纤夫形象,“每个人的个性、社会经历、内心世界都给欣赏者强烈的震撼,这些典型形象是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2]

    《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3]在路遥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纤夫形象,如黄原揽工汉、大牙湾煤矿工人等,他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贫苦、艰难与无奈,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和精神世界。

    孙少平既像图中第一位老者,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在苦难中思考苦难的意义;又如老者身后躬腰弯背的纤夫,有着一股硬汉子的脾气和体质,拼尽全力扛起现实生活的重压。“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1]这段文字是他对苦难最好的解读。

    一.苦难的背景

    《平凡的世界》“围绕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十年间的中国社会,通过描写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来反映中国在交叉地带面临的种种矛盾与问题。”[4]“不论是《在困难的日子里》,还是《人生》、《平凡的世界》,我们都可以看到路遥的影子。”[5]“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山区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在个人和国家的坎坷命运面前,他采取的是直面苦难的态度,坚持真善美,从而形成了路遥的苦难文学,孙少平就是典型角色之一。

    1.原生家庭

    孙少平出身在双水村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第一部开篇对其高中生活的描写将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连一份5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穿着破烂衣服,吃着黑高粱面馍,物质上的贫穷,让17岁孙少平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成为煤炭工人后,他和晓霞的对话中聊到,“贫困和屈辱给我内心留下的创伤太深重了。窑洞的好坏,这是农村中贫富的首要标志,它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生活尊严。”[1]当看到家里光景越来越好的时候,孙少平觉得自己活得更有底气,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2.社会环境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对于黄土高原千千万万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却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敌人:饥饿。”[1]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挣扎,极少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孙少平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读完高中的孙少平,向往双水村外面广阔的世界,“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1]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他而言又是残酷的。

    大学不直接在应届高中生中选拔,所以孙少平高中毕业便回到农村教书,之后虽有大学招生,但由于知识基础差,最终落榜,求学改变命运的道路被断绝。黄原揽工是孙少平独立奋斗的第一步,但是这份工作既不稳定又纯粹是出卖苦力,他没有从中找到自己远行的答案。机遇下,孙少平在地委行署机关组织夏令营并出色完成了这项工作,但孙少平并没有被招进团地委工作,因为“政策不允许啊!”[1]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吃官饭的人哪怕是废物也得用,真正有用的人才又无法招来。”[1]所以孙少平通过自己的才能进公家门成了泡影,当他有成为煤矿工人的机会时,如获至宝,因为对他而言这会是人生的另一番风景,从农民变成工人阶级。

    二.苦难哲学形成的重要因素

    身处于苦难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自己对苦难的一番见解。当田晓霞见到在黄原揽工的孙少平时,发现了他的不同之处。“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1]孙少平就是在苦难中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苦难哲学。

    1.教育

    如果孙少平没有在黄原上过高中,也许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远行愿望。正因为在高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如参加演出、故事调讲会,担任班干部,交了新朋友,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所以他才会有高中毕业时既高兴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他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思维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双水村。

    2.田晓霞与书籍

    田晓霞是一位富有个性,青春活力的“新女性”,她思想独立,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女孩子是他的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1]田晓霞这个角色与书籍是分不开的,从高中時期到黄原揽工时期,田晓霞不断地借书给孙少平,她既是爱人又是知己,不断地激发孙少平对人生的思考。牛马一般的劳动后,阅读是孙少平获得精神自由和力量的主要途径,所以田晓霞和书籍不仅是孙少平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源泉。

    3.实践

    孙少平的苦难哲学并不是纯思辨得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挣扎着形成的。“人处在幸福和不幸交织的矛盾之中,反而使内心有一种更为深刻的痛苦。”[1]他倾尽所有帮助小翠逃离火海,却又只能痛心地看着她再次跌入深渊;他在书中获得安慰,但又不得不面对揽工汉的事实。但最终,他形成了自己的苦难哲学,达到人生的平衡,所以才有了结局时他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大牙湾的选择,因为他在大牙湾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人生意义。

    三.苦难哲学内容及其意义

    文中多处谈到了孙少平对苦难的思考,令笔者最受触动的是他写给妹妹兰香信中的这一段,“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地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1]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奋斗,选择接受直面苦难,看到苦难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而不是被苦难所打倒,在痛苦或麻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苦难的积极解读正是他不平凡的体现。

    他的苦难哲学凸显了人性美,给人光亮和温暖。比如他救下洪水中的侯玉英、偷东西被抓的郝红梅、被工头蹂躏的小翠、煤矿井下的不计生死等。这种“人性美可以给我们平凡人以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可以让我们生活得平凡幸福,可以还给这个世界些许温情,更可以使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变得坚强。”[7]

    他的苦难哲学蕴含着奋斗精神,因为他“没有把苦难看做他前进的绊脚石,而是把苦难看成了帮助他腾飞的基石,”[7]他的奋斗故事让许多在苦难中挣扎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汲取了力量,并能够激励和鞭策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心中的梦想和真善美。“路遥正是因为高扬了崇高的理想和真善的道德精神而使《平凡的世界》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手中的圣书。”[6]

    四.角色的不足之处

    虽说孙少平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正面能量,但是对于这个角色的一些选择和想法,笔者有自己的思考并在此提出,仅个人观点。

    1.理想不明确

    孙少平虽然有强烈外出闯荡的愿望和勇气,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没有任何规划,所以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青春的冲动和蛮劲。在他揽工期间,曾这么描述到:“只能走着瞧吧!他的年龄还允许他再等待选择的时机,当然,在他的思想深处,退路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大概还是亲爱的双水村”。[1]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曹书记推荐他去当矿工,那么他是否就一直当揽工汉,等待着命运的下一个机遇到来呢?

    2.苦难的部分麻木

    虽然孙少平积极地面对苦难,但在遇到社会的黑暗面时,他并没有思考背后的原因,他有的只是对苦难的痛心和忍受,甚至没有表现出对当时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一丝丝愤怒和不满,就好像社会底层人民经历这样的苦难人生是理所應当的一样,这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的苦难和同处于社会底层人的苦难的一种麻木。就如孙少平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百多块钱帮助小翠脱离苦海时,他没有去政法机关控告胡永州,而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只能帮小翠到这一步,没有精力折腾。在小翠再一次堕落时,他只是为这一个可爱生命的悲惨命运感到痛心,这是一个博览群书、对自己命运不服从的角色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的行为。

    3.爱情不自信

    孙少平虽然一直积极面对自己的苦难,但在对待他和晓霞的感情时,一直伴随着悲观情绪,“在他内心深处,对他和晓霞未来的结局,并没有寄托十分的期望,”[1]他觉得自己和晓霞的差距太大,不管是家境还是职业。面对自己消极预测,他并没有采取积极的做法,在主动维护感情方面,晓霞的努力更多,所以最终不可避免地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个煤矿工人,不该期待浪漫的爱情,应该跟大部分的煤矿工人一样,安个家,一切安安稳稳,周而复始。如果晓霞没有在洪水中为救孩子而牺牲的话,笔者认为这段感情发展下去的机率不高。

    五.总结

    《平凡的世界》成为了读者体会社会底层人民艰难困苦日子的一个窗口,孙少平的“纤夫”形象以及他所形成的苦难哲学将是中国青年奋斗的精神财富,引导大家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地努力奋斗。但同时由于该角色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使得其具有局限性,所以读者应该在学习其优点时,进行辩证思考,挖掘这个角色乃至整部作品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倪秉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3.

    [3]茹益龙.苦难与生存:解读《平凡的世界》[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12.

    [4]张莹.“交叉地带”的人物《平凡的世界》人物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姬娜.论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地域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2013:3.

    [6]何宜忠.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齐璠.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D].吉林大学,2008.

    (作者介绍:陈梦婷,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