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期刊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黄小英 郭卫 张连阳

    摘要:期刊三审制有效保证了杂志刊文的高质量。笔者结合自身投稿国外医学期刊的经验,对比了国内外医学期刊审稿的细节和特色,再以笔者供职的《创伤外科杂志》部分数据为例,列举了在工作中遇到诸如初投稿件把控不严,初审编辑专业性和严谨性不高、专家积极性欠佳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医学期刊;审稿制度;质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期刊审稿实行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各个环节均是医学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评价论文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的保证,关系到期刊的出版周期和文章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新兴学科逐渐兴起,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促使审稿工作越来越复杂。笔者结合多年SCI投稿工作经验,比较了优秀医学期刊审稿的细节和特色,再以笔者供职的《创伤外科杂志》的部分数据为例,列举了医学期刊审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国外医学期刊主要采纳的投稿系统有ScholarOne、Elsevier、Springer等,和国内中华医学会杂志投稿系统、三才系统一样,均有一个系统编辑(Administrator)的角色。目前《创伤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主要采用的是三才审稿系统,系统编辑主要是一个分配稿件、提交稿件的作用。大多数稿件目前直接由投稿系统直接分配给初审编辑,系统编辑几乎不起作用。但国外优秀期刊在投稿审核过程中,系统编辑充当了一个“把脉”作用,而不仅是简单的上传稿件或是系统分配给编辑。他们会对文章结构的完整性、是否有版权利益冲突说明、是否有伦理批号和伦理说明、涉及人体组织的文章是否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书等一一进行严格审核。

    近年来,Hindawi系列杂志投稿系统甚至要求投稿作者提供文章所有作者的机构学术邮箱,以及他们通过这些邮箱发表的文章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造假和灌水文章的泛滥。另外,系统编辑对文章图片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目前SCI医学期刊广泛使用的投稿系统针对图片均要求像数300dpi,tiff格式,对图片的宽度、长度、字体格式等均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病理图片在对比度显示上也是有其特定的标准。国内几个投稿系统大多都没有专门上传图片的链接,作者将图片放入word中,对图片的格式以及像数几乎没有严格要求。

    初审是保证医学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可掉以轻心。本刊2018年收到来稿1284篇,其中与创伤无关的稿件有243篇,退修未回稿件88篇,录用276篇,录用率22%。为了减少审稿专家的工作量,初审编辑需要首先经过甄别、取舍再送到复审专家手上,以提高专家的审稿效率。而多数国内期刊初审编辑主要是从稿件的政治性、保密性、内容相关性、作者单位、是否有基金支持等方面出发,通过CNKI的查重系统审定来稿内容,并没有在文章的创新性和专业性上进行严格的把控,专业性把控更多的是交由审稿专家负责。

    而国外大多SCI医学期刊编辑均有医学背景,不管是在专业上还是伦理问题的处理上,均对文章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现以《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Surgery》 杂志初审为例,初审编辑接到分配的稿件后,会对文章的专业创新性和伦理问题处理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筛选。相比本刊,初审编辑对文章有更多的决定权。笔者调研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5个外科科室,统计到2011—2017年外科领域科研人员共投稿30篇文章至《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Surgery》杂志,但仅有5篇送外审,其余全在初审编辑阶段即被退稿,原因均是文章创新性不够。美国外科领域权威期刊《Surgery》,初审阶段更是高度重视伦理问题。笔者所在单位以前曾投一篇文章至该刊,文中描述道采用水和氯醛麻醉小鼠,初审阶段编辑认为该药物不能对小鼠进行有效麻醉,不能减轻小鼠痛苦,发邮件询问作者,索取伦理编号和时间。这充分体现了初审编辑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而非简单地将稿件直接交由审稿专家审查。

    专家审稿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对杂志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影响专家积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稿非本人擅长领域、稿件质量差、审稿任务多等。创伤外科属于医学综合类学科,涵盖多发伤、骨伤、颌面损伤等。涉及专业领域广,专家需求量大。如眼科、烧伤科类的文章较少,与此领域专家的接触就相对减少,常面临无审稿人审稿的情况。同时,本刊大多数文章为骨科领域类专业文章,骨科领域专家送审压力大。另外,因骨创伤稿件数量以及专家审稿积极性的缘故,编辑也长期面临无人送审的局面,部分专家审稿速度慢,严重影响了稿件处理速度。

    国外医学期刊均有丰富的审稿专家库,如瑞士MDPI系列杂志均有大约有500名审稿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投稿作者需点开这个专家库,寻找适合自身文章领域的审稿人,每个审稿人均有详细的介绍,甚至作品链接,这就有效避免了因为专业领域广找不到合适专家的问题,有效抓准了专家的兴趣点,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家对审稿的乐趣和积极性。另外审稿人的作用也绝非简单地评价文章是否可用,而是针对文章创新性、数据真实性、语言表达等提出详细的审稿意见。各个审稿专家对稿件质量要求标准不同,评审的意见差别也会较大,有時看问题的角度或侧重点不同,也会使同一稿件的审稿结论出现较大偏差。需要注意的是,仅仅说明稿件是否有科学性、创新性及学术性,没有提出专业上的修改意见,会让编辑无法确定被审稿件的具体修改意见。

    (一)严把初审关

    为提高稿件处理速度,减小专家审稿的劳动强度,避免浪费审稿专家的宝贵时间,所有学术编辑需对新分配的稿件进行严格初审。充分发挥系统编辑作用,分配给编辑前,应在初审时将明显不符合本刊发表要求或毫无新意的稿件退稿。非创伤相关的文章,如膝关节炎、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类文章,虽然属于外科领域,但不符合创伤范围,遇到此类稿件,系统编辑要予以坚决退稿处理。其次,初审编辑在稿件处理前要进行文章查重,高于30%重复率的文章一律退稿处理。由于本刊作者群体大多属于基层,写作基础差,很多迫于职称压力,选择了中介写发稿件,因此编辑要学会辨别中介稿。另外,为了更有效地筛选高质量稿件,编辑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如统计学以及伦理学知识,了解创伤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参与创伤科的临床交班,学会走进临床,不断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优化审稿环节

    制作精良的审稿单能够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体现期刊的专业程度,为了给审稿人评审文章提供思路,特别是为了帮助不经常从事审稿工作的人尽快掌握评审方法,本刊审稿单在以下方面作了一定优化,具体内容如下:

    1.明确审稿人对哪些方面做出评价。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审稿人完成评审工作,一般涉及创新性、文章写作(题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图表、参考文献)等问题;

    2.给审稿人提供发表自由评论的空间;

    3.设置统一评价标准;

    4.要求专家明确文章录用与否的推荐意见;

    5.设置评审截止期限。编辑要熟知每个审稿专家擅长的领域,力争把稿件送给高水平的“同行”专家评审。本刊于2018年遴选了一批发表过相当数量且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的中青年学者当通讯编委,这些年轻编委通常精力旺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熟知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能把握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此外,编辑部还建立了健全审稿专家信息库,尽量完整收集审稿专家的信息,如研究学科、特长、职务、职称、学历、Email、联系方式、单位等。不定时对专家信息进行更新,特别是紧密追踪审稿专家的研究动态。

    (三)加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联系

    专家审稿完毕后,编辑部将作者得到审稿专家审稿意见后的感激态度和认真修改文稿的态度转达给审稿专家,以便审稿专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专家审稿的工作积极性及热情。对于审稿积极的专家,应减少他们的工作量,避免多次送审现象,如新审完毕的专家通常要求编辑给专家几天休息时间后再送审。

    为了体现杂志对审稿专家劳动的肯定,本刊尽量提高审稿报酬,并每年举办评选优秀审稿专家的活动,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各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体现出编辑部对审稿专家劳动的尊重。编辑要定期向审稿专家汇报学报的各种情况,如期刊影响因子、文章收录情况等,让审稿专家了解本刊的稿源情况,熟悉本刊对稿件的要求。另外,新印刷的每一期刊物应及时寄给审稿专家,让审稿专家及时了解本刊的学术水平,以了解本刊对稿件的定位,掌握本刊的学术评判尺度。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创伤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中加大对杂志的宣传力度,多与参会的杂志审稿专家交流,汇报编辑部运行情况,加深评审专家对编辑的认识。

    为了提高文章质量,本刊采用了主编终审制。每期文章定稿后,主编会参照编辑初审意见和专家审稿意见,通读所有稿件的全文,把控文章方向。有效避免了因为编辑专业知识储存不够,或是专家不够仔细而产生的一些基本的医学错误。特别是外科杂志涉及手术方法的部分,主编会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辨别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学术性。

    初审编辑严控文章范围和质量,审稿专家严选高质量的文稿,主编把控文章最终细节是本刊目前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步骤。审稿工作是编辑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从而提高办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