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口语化不等于“口水化”一味耍贫嘴引听众反感

    当今为数众多的广播节目都采用口语化表达,以“说新闻”的形式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但近年来,部分节目在追求口语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持人的语言越来越随意和私人化,而忽视了节目内容把关,使广播节目混同于私人之间的聊天,一味耍贫嘴,从而形成了“口水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广播节目“口水化”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主持人将广播节目“私人化”,说一些与受众无关的个人信息。如在某一档节目的开篇,女主持人说:“今天是2014年3月18日,是我朋友的生日!祝他生日快乐!”这些纯个人的信息与节目无关,与听众也没有任何关联,听众是不会感兴趣的。“口水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节目的信息量减少。“口水化”节目在话题的选择上大都表现出过于宽泛、表象化、随意等特征,尤其是一些所谓的“陪伴性”节目,大多是准备几首歌,找几条网上的八卦新闻,主持人聊聊新闻放放歌,再插播一些天气、路况等信息。

    避免“口水化”第一是要明晰伴随性口语化与自娱自乐“口水化”的界限区分,要以为听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为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很容易流于“口水化”。二是要安排好节目的内容,努力增大节目的有效信息量,避免因内容单薄而随意为节目“注水”。三是要增强听众意识,研究听众心理,满足听众的需求。

    (孙荣欣文,摘自2014年5月2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