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时政新闻中现场出镜报道方法的分析

    葛军

    摘要:目前,在一些大型的时政主题报道里,记者总是能及时地在现场进行报道,当然这要归功于现代科技的信息化发展,使得记者能快速地将新闻传播给受众。在目前的新闻报道中,大部分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镜头面前,为受众及时报道新闻内容,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现场报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时政新闻;现场报道

    对于媒体来说,时政新闻是否及时报道并且报道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对媒体的传播效果。目前,时政新闻的主要内容还是靠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方面来报道的。其实时政新闻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官方的定义。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媒体总结,人们总是把一些政府或者国家最新提出或者制定的政策,或者一些国际局势方面的内容都归结为时政新闻的范围内。总体来说,其实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局面、国家政策等。其实,这些内容,在西方一般会被统称为硬新闻。对于硬新闻,我国的定义是一些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并且思想性、指导性比较强的新闻。按照硬新闻的定义来看,其实时政新闻可以算作是硬新闻的一类,从这能看出就能看出来时政新闻还是挺容易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的。

    (一)记者出镜要亮

    在社交界里有着这样一个原则,57%为人的穿着得体情况(第一印象),38%则是人的举止是否得当,还有5%就是与人交谈的信息质量,人称57385原则。当在第一印象中,得体的穿着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从穿着就能粗略看出一个人是否专业,着装是否适合当下的环境。另外,身上的一些细小配件也是值得观察的细节。比如说一些女记者通常会选择一些亮丽的颜色,这样可以直观吸引观众的眼球。例如,在春节期间有一位女記者身穿暖色调的衣服对新闻进行报道,可以衬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而在对一些官员进行采访时通常会选取一些冷色调的衣服,可以烘托出该采访的客观。相对于男性记者来说,正式的采访通常选用深色的西装,可以显现出对与该访问的正式。

    (二)背景选择要动

    光看记者的穿着肯定对采访来说是不够的,背景的选取也很讲究。在一组访问中,往往镜头定格的时间较长,所以背景尽可能选取一些动感的场景。在采访过程中,除非记者妙语连珠,光靠采访的内容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否则,就会使整个采访索然无趣,使观众失去兴趣。除此之外,背景需要一些层次感,作为时政新闻的报道,会被各大平台轮流播出,如若背景选取的层次太过单一,被一些追求细节的观众无限放大,未免也会觉得该访问实在枯燥。

    (三)注重话语结构的重建

    对于新闻采访语态方面的重塑,这正是时政新闻报道的画风从老干部级别转向新一代年轻人的要求,要使观众与媒体直接联系起来,互相理解,表达方式必须变得更加柔和,使双方能建立起坚固的桥梁。由于这一要求,作为记者,首先要从采访的文稿就开始实行软化,语气要更加温和,在镜头面前表现得更加柔和,可以以“圣元奶粉深陷性早熟事件”为例,记者可以以“性早熟”“奶粉疑致性早熟”等为关键词来概括新闻内容,如此以来就可以将主体和客体浓缩成一个较短的主谓句,重建了话语结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仅能够凸显出新闻报道者话语凝练的能力,也能更为主观地对新闻事件定性。

    (四)合理转译政治语言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一些专业术语未必能在日常生活中听得到,所以在采访中,如果不将这些政治语言进行转化,观众可能就会听得一头雾水,例如以2017青海新闻网为例,在青海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中,H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王小艺的朋友圈”,该新闻刷爆了朋友圈,获得了民众的好感,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理解,能够快速地捕捉到新闻报告中的重点内容。这其实就是政治语言的一种转化,所以对于报道时政新闻的现代记者,转译政治语言,重建语言的样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频繁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也增加了。鉴于一些大型时政类的新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不能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其进行报道。新闻报道者需要从报道背景着手,注重报道的语言以及合理的转译政治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报道环境,促使新闻报道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