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导入与语感培养

    王家贵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深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归纳,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曾作过一些尝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要重视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在《论创造个性》中指出:“一个人为了发展创造力所必需的先决条件,第一步就得克服自身的困难和拘束心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促使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能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就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每上一篇新课之前,我都会作精心的安排,选取一段录像、一个成语故事、一首古典乐曲作导入,用中国古代富有趣味的文化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尽快地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之中。例如学习《口技》我由洛桑学艺的录像作导入;《桃花源记》的学习我由成语“世外桃源”引入等。

    二、要重视文言语感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其落脚点是对文言词句的充分掌握,通过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文意、明确写作技巧、欣赏其美之所在,但我们应明确,对文言文词句的把握,必须首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文言语感。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加上语言习惯、风俗人情、历史地理等与现代的不同,学生必然对文言文缺乏较深透的理解。如何追“根”溯“源”,理解古人说“话”的意思,首先便是应有一定的语感。培养文言语感,主要通过正确熟练地朗读来感知词句的含义和用法,揣摩作者说话的用意。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很多种,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利用音频指导读、齐读、男女交叉读,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等等,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朗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曾精辟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情操,感染心灵,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另外,我还提倡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必须是典型而通俗并对学生有一定启示作用的,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揣摩、领会其内容和写作技巧,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并运用于其他文言文阅读之中。

    三、要有整体教学观

    文言文教学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其语言运用、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美,因为整体的把握,对部分和个别的分析具有提示和指导作用。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抓住学生中易出现差错和应注意的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应注意和掌握的知识,达到既理解了文句的意思又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就没有割裂之感而显得水到渠成,学生理解起来也顺畅得多。

    四、要收得拢,更要放得开

    初中文言文,尤其是讲读课文,绝大多数都是较浅显的,教学中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围绕对文言课文的理解,以文言翻译和对文章内容与技巧美的鉴赏为突破口,从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入手,以整体文言翻译为主要教学方式,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试译课文,然后讨论,教师只抓住学生中的共同疑难加以点拨,再适当提示学生应注意掌握的主要文言词语和句式等。在试译过程中,一要鼓励学生,即使译得一塌糊涂,也应鼓励他,让他尽可能多地自学翻译;二要尽可能让学生整体翻译。以自然段为单位翻译是较常用的教学形式;三是舍得花时间,勇于打破常规,不要被课时限制了手脚;四是适当将上下两学期的几个文言文单元集中对比学习,有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文言知识。

    五、要調动学生的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让学生展开想象,把《石壕吏》排演成话剧;根据《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应积极地探索研究,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及教材的具体要求,另辟蹊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通联:安徽定远县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