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蒋荻?í?
摘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为理工科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书法艺术教育可发挥独特的德育功能,有效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提升对中华民族创造潜力的自信心。其次,可以发挥独特的智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改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可以发挥独特的美育功能,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德育功能、智育和美育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书法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书法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17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1] 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推行通识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人文素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意志品质,还能拓展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灵感。从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来看,中国书法艺术由于其艺术价值高、技法习得周期长、创作及欣赏场合广,在通识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别在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美育、德育和智育功能,应积极提倡和实践。
一、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及影响
(一)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
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但却普遍存在人文素养上的欠缺。对人文艺术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很多理工科学生看来,人文艺术不过是空洞的说教,没有研究价值,出现了“重实际、轻精神,重科技创新、轻人文艺术”的倾向,认为人文艺术是“纸上谈兵”,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正的科学。
(二)人文素养欠缺对理工科学生的负面影响
人文素养的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才之路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甚至有碍于他们对专业技术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挥。
(三)造成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过早,使理科学生往往重理轻文,缺少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产生了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印记,影响了理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长期沿用专才教育模式,理工科学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忽视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化,削弱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书法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在同济大学这所理工科背景浓厚的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有助于实现《纲要》要求的德育、美育和智育三大功能。
(一)德育功能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以书法艺术教育为载体可以传承爱国主义和理想道德的信念。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国籍的,艺术家熊秉明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2]书法表现了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精神,书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写好中国字,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养分,树立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爱,让书法艺术在青年学生及普通民众中得以推广,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尤其是在键盘输入逐渐成为主流的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更应大力提倡书法艺术教育。
书法艺术教育的过程可提升学生人格意志和修养情操,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在研读碑帖和临摹创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技法训练的“非人磨墨墨磨人”过程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而具有这样人格力量和意志品质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会更加全力以赴、追求卓越。同时,书法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和学习古代先贤的书写技法,更重要的是从古代书家的人格和道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处事原则,培养自己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二)美育功能
书法是一门在实用基础上更能示人以美的独特艺术,其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美育功能。书法艺术中用笔的提按、收放,用墨的枯润、浓淡,结体的向背、欹正,章法的虚实、疏密,都体现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整体和谐。书法艺术所表达的由文字的点画到结体,由结体到布局,由布局到写意传神,体现了书法艺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抽象概括事物变化与书写运动过程的本质特征。书法中的平衡、匀称、粗细、虚实、俯仰、呼应包含了美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有着极强的感染力,领会了这些美学的基本原理就能触类旁通,也有利于理解和发现其他科学门类的美感。
科学技术素养的习得和书法艺术的习得过程是相通的。书法是在掌握识字、写字基本功后,发挥书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定的技法和创造,借助书法的线条形式把文字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以更好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科学技术则是在遵循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创造性,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素材进行加工并把结果以更符合人类认知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学功底对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研究、创新非常重要。通过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不断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其审美知识,启发其审美、思维、整体归纳等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挥创造性来表达科技之美。
(三)智育功能
书法艺术教育具有增强理工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功能。我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很多也得益于书法艺术的熏陶,体现了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精神的统一,艺术对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好理工科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比如,书法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书法艺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联想能力的作用。如李政道先生所言,“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这里重申一个基本思想,即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实就是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智慧之源、创新之路和成功的奥秘。人类历史的进步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书法艺术教育也能体现这种规律。
书法艺术教育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钱学森曾以自己的感受说,“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上的广阔思维方法。” [4] 书法创作和科技创新都基于大量的积累和练习,在书法创作中形成的良好思维和实践模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在科技研发中的创新思维。
三、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及挑战
2005年开设书法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以来,参与学生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结合教育实践、教学反馈及较长周期的追踪反馈,笔者发现书法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发挥了较好的德育、美育和智育功能,也深受学生欢迎。
(一)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
同济大学2004年“本科生培养计划” 提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2012年又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把该体系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艺术与人文四大类。其中书法艺术教育被列为艺术与人文类,成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特色公选课程。课程面向全校各年级本科生,每学期选课人数在80人左右,十年来学生选课人数超过万人,理工科学生居多,参与热情有增无减。
笔者将课程目标设置为以了解中国汉字文化演变历史、欣赏中国历代名家名篇的经典书法为主,通过欣赏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提高修养和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首先在教学中突出书法的德育功能,强调书法对锻炼人格和意志品质的作用。其次展现其美育功能,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修养上下功夫。再次开掘其智育功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引导其将科学与艺术更好的结合,拓展思维模式,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书写实践来体现书法艺术教育的三大功能。
1.将课内课外教学融为一体
在书法艺术教育中,始终将教学中“课堂内、课堂外、课堂后”三者融于一体。课堂内,重点解读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从点画、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课堂外,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近距离学习观摩古代书法作品,作为每学期必需完成的课外作业,以此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课堂后,进行一些必要的择帖、读帖、摹帖、临帖等实践体验。正是在这种综合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领悟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在传统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教学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艺术传授方法师徒口口相传,以私塾式单传为主,受众面小,手段单一,不适合普及性教育,无法应对当下的通识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必要的改革,采取新的方法与手段,
才能
更加适应当今的通识教育。书法教学适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的优势,通过课堂教学,用视频、音频、图片来再现或演绎书法艺术的书写技能,加深对书写技法的理解,把现代科技成果与这门古老的技艺课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延伸课堂教学,搭建微信教学平台,以增加师生间交流的途径,拉近师生间距离,拓宽教学交流渠道,实现教学多样化。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作业随时推送到微信群,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师生也可及时将自己在博物馆、美术馆及其他公共空间观赏的书法、题字、匾额推荐到微信群,每学期结束,在微信群把期末考核的学生作品拍照汇集,举办“微信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
3.从实践中提升审美境界
书法审美境界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对大量古今作品的观赏体验实践以及身体力行的临摹实践,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提高每个人的审美境界。如上海地铁10号线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新江湾城到虹桥航站楼,途经同济大学、豫园、新天地、上海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有近30个换乘站,而每个换乘站的站名都是集选历代名家的法书,犹如一部浩瀚的书法长卷,每当学生跨出校门坐上地铁10号线就能看到“路”的多种写法,点画结构无一雷同,各显风姿,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
(二)书法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
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访谈发现,书法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书法艺术中的一些美学原理和美学思想应用到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创造中去。有的学生将书法结体、章法和节奏等方面的美学原理、美学观点和思想应用到工程、建筑、机械、汽车等设计中,甚至应用到城市、社区、街坊、景观、交通的规划设计中,在驾驭和处理这些问题时,除了符合专业技术要求,还更具有审美合理性和创新性。有的学生在专业研究和设计中,能像学习书法艺术一样体现“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更有助于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上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评价反馈,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书法艺术教育的真实感受。学生反馈如下:“第一次接触书法,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工科男受益匪浅;通过课程能得到文化的浸透,有助于陶冶情操,把书法变成终身的爱好,而不仅止步于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提升了我们欣赏书法的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我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充分调动书法学习和鉴赏积极性,结合书法教学视频、照片等多媒体手段,
更好地了解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和各种展览等,多角度开发我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有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和优秀组织者;有的学生发挥专业的优势,成为行业中的优秀员工和佼佼者;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办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服务于社会;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能力突出,进而直接进入硕士、博士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有的学生学有所长,在省市级书法展览中频频亮相,屡屡获奖,被吸收为书协会员;有的学生弃工从艺,跨专业深造,有志于书法艺术实践与研究。
(三)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书法艺术教育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加以解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容量有限,形成“一课难选”的局面;二是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以及不同基础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四、书法艺术教育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面向理工科学生系统化地开展书法艺术教育,解决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教学形式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一)明确书法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定位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而且同时应当进行以提高基础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5] 书法艺术教育既对全体理工科学生开放,也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开放。首先,书法艺术教育应定位在通识教育范畴,重视发挥其德育和美育的作用,既不是只传授技法的“写字课”,也不是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其次,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在中低年级学生中优先开设,高年级为补充,以较早发挥其对理工科学生智育补充的作用。再次,应鼓励部分对美育需求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加书法艺术学习,拓展其对美学原理及思想的认识,以更好地学好本专业。最后,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和难度,设置分级、分类的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对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优化书法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解决“一课难选”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变“一课难选”为“一课先学”。鼓励未能选上课程的学生旁听,建立旁听学生学习名册,实行在册学生与旁听学生的统一管理,旁听学生在完成学期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后与在册学生一起参加考核,其考核结果在本科学习阶段存档备案,待选上课程后可免考获得相应的学分。其次,变“一课”为“二课”。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书法艺术内容扩充到书法篆刻艺术内容,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再次,变“一校区开课”为“多校区开课”。增加教学师资力量,组成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多校区开设书法公选课程,增设多层次书法技法传授,面向理工科学生多元化拓展、传播和普及书法艺术教育。
(三)引入多方面师资,拓展教学范围
逐步形成以学校教学力量为主,以社会教学力量为辅,两者相结合的书法教学团队,形成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同时,安排一些有书法艺术造诣的理工科教师担任书法教学工作,进一步融合理工科教育与书法艺术教育的联系,由此提升理工科书法艺术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教育对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3]李政道.柳怀祖编.李政道文录[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4]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哈佛委员会. 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