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大湿地群”保护升级版 助力建设美丽天津

    范树合

    “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湿地水网是天津最鲜明的自然生态特色,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湖、大黄堡四大湿地,环津城而布四方、襟九河而带群湖,涵生态之众而泽风清水碧、施自然之道而蕴天地之灵气,是天津最璀璨、最耀眼的生态明珠,是津沽最具代表性、最有风格的自然生态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四大湿地摆在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统筹更大范围、更多要素,集成“四大湿地群”,打造湿地保护升级版,可以更好地助力美丽天津的建设发展。

    一、以“四大湿地群”为基点,构建环城生态功能区

    1.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绿色生态区。要把“四大湿地群”作为支点,将林草河湖水溪等众多生态要素“链接”起来,形成水绿交融、林田相间、花草绿岸的环城生态区。一是坚持宜林则林。加大七里海至北大港湿地群造林绿化力度,与双城生态屏障相连接,形成东部环城绿色生态带;加大北大港至团泊湖湿地群植被恢复力度,形成林水相依、绿岸相映的南部环城绿色生态带;加大团泊湖到大黄堡湿地群植树力度,形成带林、片林相连的西部环城绿色生态带;加大大黄堡至七里海湿地群还林还草力度,形成绿树掩映、林田相间的北部环城绿色生态带。二是坚持宜水则水。搞好各湿地群与河湖、干渠水道的清淤排污、疏通整治,形成河湖相连的环城水系格局。三是坚持宜草则草。加大荒地荒滩的治理力度,清污整治、恢复原貌,植草披绿、恢复生机。

    2.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水源涵养区。依托“四大湿地群”引接、通贯、调蓄形成的水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构建环城水源涵养区。一是净化水质。运用湿地特有的缓流、汇聚与包容性功能,沉淀水中泥沙,排除水体杂质,利用芦苇、香蒲、水葱群落和水藻等水生植物,降解水体污染,通过湿地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分解水中污染毒素,提高水体质量。二是调蓄水源。进一步完善以“四大湿地群”为支点的环城防汛抗洪水利工程,使湿地群具备更强的调蓄洪涝、疏解洪灾的双重功能;进一步强化“四大湿地群”蓄水、调水能力建设,让湿地群成为环城而布的生物蓄水库。三是地下补水。利用湿地群蓄水、储水和涵养水源的天然“海绵”体功能,构建天然的补水机制,缓解天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

    3.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气候调节区。由“四大湿地群”“链接”而成的环城生态功能区,具有强大的气候调节功能,在保障津城天更蓝、水更绿、风更清、空气更清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降低碳排放。以湿地群为主体的环城生态系统具有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能力,可以有效吸收固化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等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是调节降水和气温。在“四大湿地群”生态系统综合作用下,能够稳定区域气候条件,减少极端气象灾害,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调节区域降水条件。三是净化空气。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污染空气扩散,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使空气更清洁,对打赢天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着积极意义。

    二、以“四大湿地群”为核心,打造生态保护引领区

    1.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河湖生态恢复。“四大湿地群”引九河、汇百溪、连群湖、通渤海,对水体修复的带动与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应依据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标准和要求,进而助推河湖水体修复。以七里海湿地群为引领,带动潮白河、北运河及周边水系的升级保护,辐射带动外围水环境整体向好发展;以北大港湿地群为引领,带动独流减河、子牙河、北排河及周边水体保护,连带下游河湖水系整体提质;以团泊湖湿地群为引领,带动子牙河、大青河及独流减河等各类洼淀、沼泽水系保护;以大黄堡湿地群为引领,带动周边河渠及沼泽、坑塘水系的整体修复。

    2.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植被资源修复。“四大湿地群”坐卧平原,蓄养万物,传带众多远古生物与文化信息。有高等植物291种之多,需要以湿地群为引领,统筹岸上与岸下、水上与水下、水生与陆生的多重关系,在更大范圍内做好保护与修复工作。要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濒危及可能灭绝的植物资源的保护,特别要保护好野生大豆等高价值物种。要科学引进有益于湿地保护的水生、陆生植物种类,丰富湿地群的植物基因库。要在河湖群系间隙加大植树复绿力度,形成绿色植被屏障,呈现“清水逐绿草、绿树映碧水”的生动画面。

    3.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动物系统保护。野生动物系统是湿地的灵性。“四大湿地群”水生、陆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仅野生脊椎动物就有318种之多,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湿地保护的必然要求。要以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助力野生动物保护,以自然之道,还自然以自在、还生命以生机;要充分利用湿地群生态向好的环境效应,为各类水生、陆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繁衍生存空间。要以“四大湿地群”为牵引,促进国家珍稀动物保护,恢复和壮大固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要以“四大湿地群”为依托,扩大野生动物保护种群,带动天津野生动物保护整体发展;要以“四大湿地群”为平台,创新野生动物保护方式方法,破解野生动物保护难题。

    三、以“四大湿地群”为基础,创建环境友好示范区

    1.建立类型湿地保护示范区。“四大湿地群”基本涵盖了天津地区5类11型湿地,是最典型、最具保护意义的湿地类型。一是建立以七里海古海岸和大黄堡湿地群为依托的沼泽、河流湿地保护示范区,研究总结沼泽、河流湿地类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等湿地型的保护方法和手段。二是建立以团泊湖湿地群为重点的湖泊湿地保护示范区,研究探索湖泊湿地类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草本沼泽等湿地型的保护经验。三是建立以北大港湿地群为重点的人工、近海与海岸湿地保护示范区,系统研究人工、近海与海岸湿地类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河口水域、输水河等湿地型保护的经验成果。

    2.建设生物资源保护示范区。“四大湿地群”育众生、容万物,涵养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打造具有湿地底色、自然本色、生态特色的生物资源保护示范区创造了先天条件。以七里海古海岸和大黄堡湿地群为重点,加强对芦苇、水葱等水生、湿生植物群落,野大豆、红蓼等盐生植物群落,达乌里胡枝子、枸杞等旱生灌丛植物群落的综合保护,建设更加自然的湿地植物保护示范区。以北大港、七里海古海岸和团泊湖自然湿地群为重点,加强对留鸟、旅鸟、候鸟的保护,建立鸟类重点保护示范区;加强对野生草鱼、黄颡鱼等优势和珍惜鱼类资源的保护,建立水生动物重点保护示范区;加强对蟾蜍、锦蛇及浮游动物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建立两栖、爬行和昆虫类动物保护示范区。

    3.建立湿地文化保护示范区。湿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要深入挖掘“四大湿地群”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建立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保护区。一是湿地地质文化。研究总结湿地群所处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发育、地质沉降隆起、海侵变迁等地质文化,把“四大湿地群”所代表的天津地质文化信息保护起来。二是湿地生物文化。加强对湿地群固有古生物活体物种的研究保护,发掘贝壳堤、牡蛎礁、古泻河等生物文化遗存,保护好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远古生物文化信息。三是湿地传统文化。收集传承湿地群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所特有的民间文化,保护好七里海北大岭、双坨汉代和后七里海北岸战国古文化遗址。

    四、以“四大湿地群”为依托,发展生态惠民实践区

    1.将湿地群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的名片。“为问江南芳草地,何如海畔夕阳天”,这是对古代天津大美湿地的生动写照。环城而布的“四大湿地群”,与城区内外河渠水网相连,构成了新时代天津湿地相通、清水穿城、水映绿岸、烟雨江南的美好画卷,这是生态为民的宝贵财富。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遴选适宜的地带、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适度的休闲旅游活动;要进一步配套“四大湿地群”必要的服务设施,为人们休息与休闲提供保障;要针对“四大湿地群”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建設开发湿地文化古村、文化小镇,规划建设湿地生态体验走廊、亲近平台、科考小站等特色休闲项目,让人们在亲近湿地中增强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2.将湿地群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名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大湿地群”独有的地域优势、自然环境和生态特色,天然地造就了与天津人民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要提升和谐共生站位,努力将“四大湿地群”打造成为天津生态和谐的标志、全国生态建设的典范、世界认识天津的名片,成为天津人心中的绿洲、绿色的向往、心灵的净地。要统筹好和谐共生关系,严守生态红线,为“四大湿地群”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各得其所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共生格局。要落实和谐共生要求,坚持湿地与水林田湖草河一体保护,真正形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局面。

    3.将湿地群打造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四大湿地群”为引领的环城生态体系,同样是天津经济建设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最生动的名片。要做强用好带动效应,以生态环境的向好改变和促进天津营商环境的整体改善,以环境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低能耗、高附加值企业和总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湿地群独特的资源优势,维护好、利用好湿地群的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合理开发旅游和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让“四大湿地群”更好地助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天津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