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崔珍珍 王甲乐 赵新元

    

    

    

    【摘要】社区教育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知识更新与终身学习,对社区创新创业、社区治理、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热度在近年来持续升温,发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不断适应着新时代社会结构变迁与社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承载近四十年社区教育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献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即以CiteSpace为主要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纵向连贯的可视化分析和对社区教育的有关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内容分析,聚焦社区教育的研究热点,揭示社区教育研究的研究现状和变化趋势。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社区教育研究重点应在于重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体性视角研究和特色模式探索、重视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并运用多视角研究、加强学术圈协同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治理;社区学院;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开放学习;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79?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1-0066-10

    一、研究背景

    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根据经济收入、教育水平、居住地等指标描述社会成员的空间相对集聚群体概念。社区教育凭借社区资源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社区继续教育机会,既具有社区性、全员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又具有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宋蕾, 2017)。优质的社区教育可提升社区成员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提升创新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庄维平, 1997; 何智伟, 2018)。深入研究社区教育实践,构建社区教育理论体系,既可丰富成人教育研究和公共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有助于提升居民素质与能力,增强社会软实力。

    与西方国家的社区学院不同,我国的社区学院依托专门机构设立、受到政府的管制,开放办学,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和服务(石婵娟, 2010; 王眭, 2017),其资源整合水平、规范程度都较高,可以很好地承载教育职能(梁新潮, 等, 2008)。我国的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特征(张青, 2018),既可以是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如职业学校、电大、成人教育机构等(梁新潮, 等, 2008)。

    相对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社区教育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教育理念,而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研究社区教育以来,社区教育研究热度持续升温,发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适应了新时代社会结构变迁与社区发展的需要。

    二、社区教育研究动态

    (一)研究进展

    社区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倡导下,通过加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社区自身问题。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平臺,也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的教育逐渐结合起来,借鉴国外的社区教育模式,从地方试点,一步步把社区教育发展起来(程仙平, 2013)。

    社区教育研究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学校是社会的基础”。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认为“社区教育即民众教育、社会教育、非正规的社区教育服务、学校教育的开放过程和结果、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的结合体”(侯怀银, 2017)。国内对社区教育的理解,源于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形成三方面内涵:在社区中的教育、为了社区的教育、关于社区的教育,包含“社区、居民、教育内容、组织者与资源”等要素(侯怀银, 2017)。本质上,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的终身发展为本(叶忠海, 2009),体现出社区性、教育性、人本性、适度正规性等特征(陈乃林, 等, 2015),需要教师、学员、场所、资源及政策等保障条件。从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来看,国内外研究均强调政府、社区、学校、教师、居民(受教育者)等主体之间的联动,强调社区教育与政府政策、社区发展和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影响作用。厉以贤(1999)整合了以往关于社区教育概念的描述,归纳出一个被后来学者广泛认同和引用的定义:“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国内学者最早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最早的文章为对美国社区教育模式的讨论,如《美国社区学院的职能》(毛澹然, 1984),对美国社区教育这一形式的历史、职能以及特点作了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将视角转向国内社区教育并将其与国外社区教育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例如,刘慧娟等(1988)通过思考国外社区教育的启示对上海市的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黄云龙(1992)分析了美、英、德、日等国家的社区教育实践情况,指出了国外与国内社区教育的共同特征。此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各地陆续发展起来的社区教育,分析和思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例如,宋崇鑫(1989)结合上海市社区教育的实施情况,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社区教育的功能以及社区教育的模式和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

    当前,国内社区教育研究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大量的学术成果。但国内刊载社区教育论文的期刊仍然比较分散,特别是在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上的发文量偏少,学术影响力亟待增强。虽然以“社区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979年至今的文章达两万多篇,但是将文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后,仅剩余832篇论文,平均每100篇文章只有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①。经统计,社区教育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广泛分布于132本期刊,其中,总发文量前五的期刊依次为:《中国成人教育》(176篇),《成人教育》(148篇),《职教论坛》(83篇),《继续教育研究》(41篇),《职业技术教育》(25篇)。复合影响因子大于2的期刊仅有26本(涉及论文99篇),其中总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中国远程教育》(20篇),《教育研究》(17篇),《远程教育杂志》(11篇)。2011年至今,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中国远程教育》(13篇)、《现代远距离教育》(6篇),以及并列第三的《远程教育杂志》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各5篇)。因此,社区教育研究虽然近年来迅速发展,却“大而不强”,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成果仍然不够多。本文将从论文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对象与情境,以及研究类型、主题与理论三个角度,梳理国内社区教育研究动态②。

    CiteSpace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基于“共现聚类”的思想,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信息知识单位(包括文献层面、主题层面和主体层面)的相似性等进行信息挖掘,提取信息特征,根据信息单元间的联系类型和强度形成网络结构,并使用图谱方式来呈现,从而发现某学科领域中隐含的知识结构和规律(侯剑华, 2009)。CiteSpace在当下属于比较热门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应用软件,综合了多种算法(孙晓宁, 2013),可用于研究热点分析、研究前沿探测、研究群体发现等,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石小岑, 等, 2016)。因此,使用该软件可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合著者、共引文献、国家、共现词等作为研究分析单元(节点),从学科带头人、发表机构分布、共同引用的文献等多个不同视角分析当下该主题的研究力量与研究结构,并对关键词使用共现、时区、膨胀、聚类的方法进行图谱呈现,有助于准确、高效地分析研究热点和前沿话题。

    (二)分析

    1. 发文时间分布趋势

    图1反映了样本一和样本二发表文献的数量时间分布特征。我国对于社区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热度逐渐增加。从该图可看出,社区教育是一个较晚兴起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文章数量较少,说明当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核心期刊中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论文数量年均破百篇,所有期刊中对于社区教育的研究论文数量年均突破500篇。这说明社区教育研究逐步发展起来,已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兴研究领域。

    2. 研究机构

    通过机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某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地位。为研究国内机构对于该领域研究的贡献度,在CiteSpace中设定节点为“机构”,阈值为2。为对比分析样本一和样本二的机构发文情况,将样本一和样本二的共现结果并列展示,如图2所示。

    结合机构发文排序可以看出,我国在核心期刊发表社区教育主题文献较多的机构有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可见,参与社区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教育方向,但单个学校的整体发文量不高,单年发文最多的山西大学也只有11条数据,约占所有数据的1%。所有机构的中心度均为0,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研究机构较分散,还未形成聚类研究。

    相比核心期刊的作者所属机构,各地的电大和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主题上展现出了强劲的研究劲头。电大和开放大学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在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今电大和开放大学加盟社区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可行的教育模式和手段(田娟, 2008)。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电大和开放大学也随之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区教育思考的研究。通过样本二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可知,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前三所机构分别为常州开放大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和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与样本一基于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的可视化分析结果类似,虽然样本二将相关文献范围进一步扩展,但所属机构之间依然没有表现线段关联,再次印证了学者之间的互相联系较弱,未形成特定的研究圈。未来可以更加注重整合各种资源,使研究力量形成聚类,最终形成教育研究的合力。

    3. 研究者

    对研究者中合著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直观地展现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和合作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节点为“作者”,其他设置不变,得到合著者分布如图3所示,在此同样将样本一和样本二的结果整合进行对比。

    由图3可知,社区教育领域中学者们的合作程度不高。发文量最多的三名学者是陈乃林、邵晓枫和杨向群,但是他们的集中度与突现词都为0,说明现有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非常薄弱。分散的机构和较少的合作可能会导致重复研究或者研究断层等问题,制约联合攻关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例如,发文量最多的作者陈乃林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咨询专家、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陈乃林, 2009)。他被引最多的文章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观察样本二的作者共现结果,可知尽管加入了非核心期刊文献,学者数量增多,但机构分散、合作少的特征依然明顯。因此,不论使用何种样本,得到的结果都说明学者和机构间的合作程度仍需提高。

    (三)社区教育研究热点和前沿关键词分析结果

    1. 共现

    在CiteSpace主界面,设置节点为“关键词”,其他设置不变。运行生成样本一和样本二关键字图谱和频数表如图4和表2所示。

    如图4和表2所示,所有出现的关键词统计在频数表格中,排除“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等检索词,高频词包括“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等。随着党和国家关于社区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随着人们对社区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更加关注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之间的联系。

    对比样本二的关键词共现结果可见,在加入了非核心期刊的文献之后,“对策”“农村”“策略”“问题”“现状”“农村社区”“电大”“开放大学”等关键词表现出了较高的出现频率。因此,相比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在主题上多出三个关注点:一是更多关注对农村社区教育实践的讨论;二是更多进行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三是更多关注依托电大发展的社区教育。

    学者们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倡导农村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的讨论,以及对转型(如农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探讨。有关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主要基于当下国内社区教育有关的政策,结合社区教育在信息化发展、城镇化建设等特定主题下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对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给出建议,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地社区教育的发展。这类主题下的文章多数属于个案分析类型的实践指导型文章。例如,范玉辉(2006)从长沙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理论,对长沙市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电大”“开放大学”作为一个具体的名词也在图表中产生了突现,说明一些文章对依托电大实施社区教育进行了专题探究,而该内容的探究在核心期刊的文章中则较少涉及。由于电大在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而拓展社区教育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电大自身发展(卢爱珍, 2002),因此与社区教育相关主题的研究便成为各地电大的关注重点,不同文献探讨了关于如何发挥电大优势发展社区教育的思考、电大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和引领作用以及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分析。

    在样本一中,共检测出10个突现强度比较大的关键词。“学校”一词在1995—2005年之间突现强度最大(强度=8.0072),表明以往研究主要使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的视角,相关主题包括:如何将学校教育的优点在社区教育中充分利用,如何以学校为载体深化社区教育的发展,等等。学校与社区的密切联系,让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着联动与合作机制。此外,“和谐社会”“社区成员”“社区治理”也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突现。“社区治理”的突现时间从2017年至今,说明对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成为前沿话题,相关文献主要讨论了社区教育和社会治理之间的融合与促进机制。

    样本二共检测出43个突现的关键词,部分关键词表现出了与样本一同样的突现情况,如“学校”“社会化教育”“和谐社会”“社区成员”“社区治理”等,但很多关键词较样本一表现出更大的突现强度,这是期刊范围扩大、样本量增加而导致的结果。此外,“终身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大学”也在不同时段表现出较强的突现。随着教育部文件的出台,终身教育在2001—2003年表现出较强的研究力度。“开放大学”“电大”等相近关键词在2006年开始出现突现,说明基于电大/开放大学开设的社区教育从2006年左右开始,在实践和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在2011年表现出突现的“新生代农民工”意味着社会和学者对于农民工或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其子女是否可以很好地适应城市现代教育和社区生活,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2. 时区

    CiteSpace的时区图功能可以探测出在不同时期频次变化率高的词。通过图5可以看出,样本一和样本二的关键词在时区上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在样本二时区图的起始端(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儿童”“教育行政部门”等。20世纪90年代,可发现逐渐出现了“社会教育化”“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社区成员”“农村”等词,说明研究的主要方向开始转向了农村的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等。从2000年左右开始,逐步出现了“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远程教育”等关键词,说明研究者将社区教育的目标拓展至社会层面,其教育目标群体逐步由青少年转为成年人,社区教育演变成了当前的模式。研究人员则开始致力于优化教育模式,发掘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将被动的教育转为主动的学习(高志敏, 2005)。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范围内逐步成立了社区教育实验地,社区教育实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李政涛, 2005),因此“实验区”成为21世纪初期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在时区图的尾端,出现了“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社区治理”“学习资源”等关键词,表示社区教育的研究正在与新时代相结合。新型城镇化不同于国外的城镇化以及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它更注重的是人文的城镇化,追求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地扩大城市覆盖度(王琪丰, 2012)。社区治理指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在政府支持与引导下开展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目的是推动社区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社区发展(杨淑珺, 2017)。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着手点,学者们将社区教育融合在社区治理中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有效载体。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的协同机制也是一个新兴的热门和前沿话题(王建凯, 2018)。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社区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获得的学习资源迅速增加。

    样本二的关键词聚类结果表现出繁杂的特点,不易聚焦和整合出适合的、有意义的聚类分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国对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的特点。样本一的聚类主题较为清晰简单,包括“学校”“终身(学习)”“教育部”“和谐社会”“学习型社区”“对策”,说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受到研究人员关注。我国的社区教育最初就是在普通学校教育的辅助下发展而来的。“社会教育”和“和谐社会”的类别显现,说明了社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為社区居民提供福利,其更长远的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终身学习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社区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社会平台(黄秋生, 等, 2008)。教育部和学校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支持,保证社区教育更好地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表于核心期刊及非核心期刊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展示了近40年来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动态与热点,得到以下结论①:

    其一,社区教育研究总体上“大而散”。

    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至21世纪关于该主题的研究热度才开始逐步升温,研究论文数量攀升很快,文章数量呈现出拐点式的改变。按照研究热度趋势,预计今后若干年的发文量会再创新高。然而,虽然研究热度在持续升温,但不论是发表于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的文章,都显示出主题分散的特点。在研究类型方面,目前社区教育的研究类型包括经验性总结、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以区域性社区教育为主,利用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相关知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分析,从全局视角开展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社区教育理论性研究进展较慢,实证性研究不够深入,社区教育的理论创新问题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在研究应用方面,现有文献多数停留在基础教育理论层面,缺乏对社区教育专业理论的应用或探究,也缺乏对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研究应用。

    其二,社区教育研究热点呈现阶段性变化。

    综合样本一和样本二的发文数量趋势图以及关键词图谱,表明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每阶段的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社区教育研究处于摸索时期,发展较慢,正式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者主要从教育视角来分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等问题。2000年至2013年,社区教育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提出和普及“终身学习体系”,人们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人员逐渐将视角从教育转向社会,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影响。2013年以来,社区教育研究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社区教育的研究逐渐进入“数字化阶段”,与“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社区(会)治理”等新概念相结合,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发展机制”,社区教育的研究与新时代发展相连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

    五、对社区教育研究的建议

    基于前述研究,下文拟从理论、应用、视角和合作方面,提出社区教育的未来研究建议。

    其一,应注重构建社区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服务我国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治理实践。

    以往研究所应用的理论虽然来源广泛,但研究人员和成果却较分散。国内最早的论文是1980年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入多学科理论与科学方法。然而,综述与分析结果表明,以往研究习惯于借用其他学科理论,社区教育所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研究内容上,既缺少对社区教育的聚焦和深入研究,又缺少综合性理论构建,阻碍了该领域的持续性理论创新。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依靠单一理论层次很难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今后的研究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事业需要,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综合研究上补短板,做好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开展社区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方案。理论研究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与新时代社会治理与文明进步结合,整体上应将社区教育作为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因此,必须整合研究力量,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发力,构建社区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及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社区教育成为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其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思路,发展应用型跨学科理论研究。

    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应用。今后的研究应结合前人成果,将重心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更多將管理理念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将区域性的特点、发展理念和社区教育实践相融合,以整体性视角进行研究,发展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教育战略和模式,形成具有品牌实力的社区教育运作管理模式。同时,应重视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所提供的支撑。例如,社区教育需要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在了解社区教育发展动态、分析社区居民需求、制定教育目标时,既要依托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理论与研究,也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有效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实现突破性研究创新,推动社区教育实践跨越式发展。

    其三,运用多元视角开展社区教育研究,推动新时期社区教育实践。

    研究视角单一,就会限制新思维、新模式、新策略的应用。运用多元的视角开展社区教育的研究,有可能丰富社区教育理论,促进社区教育实践。今后的研究需要另辟蹊径,减少重复,把研究内容聚焦于社区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社区治理”等新趋势的日益融合,更加重视与推进社区教育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提升社会整体创新水平,提高公民的生活幸福感,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其四,构建稳定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加强学科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

    虽然社区教育文献多达2万多篇,但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仅有832篇。“大而散”的文献分布现象主要由于学术共同体尚未成熟,单个学者独立研究较多,跨地区、跨单位的合作很少,研究力量分散,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圈作者和机构。作者和机构的分散性也导致难以形成合力,解决不了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因此,急需塑造核心研究圈,向外延伸至高校和院所,建立起深度融合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加强合作研究,打破区域界限,扩大调研范围,减少调研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创新,推进社区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陈乃林. 2019.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 成才与就业(19):30-32.

    陈乃林,赵瑶珍. 2015. 关于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与再认识[J]. 职教论坛(15):60-66.

    程仙平. 2013. 对社区学院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教育探索(07):24-26.

    丁绮. 2018. 终身教育政策文本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2):25-27.

    范玉辉. 2006. 长沙市社区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01):169-171.

    高志敏. 2005.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龚超,尚鹤睿. 2010. 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 浙江社会科学(03):80-85,71,128.

    何智伟. 2018. 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诉求、机理与路径[J]. 成人教育,38(12):31-36.

    侯怀银. 2017. “社区教育”解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01):133-139.

    侯怀银,张宏波. 2007. “社会教育”解读[J]. 教育学报(04):3-8.

    侯剑华. 2009. 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黄琳,陈乃林. 2017. 关于近十年社区老年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社区老年教育领域前沿视点评析[J]. 职教论坛(09):57-65.

    黄秋生,杨广晖. 2008. 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158-160.

    黄云龙. 1992. 社区教育的中外比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118-122.

    季芳. 2017. 新媒体视域下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07):148-151.

    孔晶晶,陈明昆. 2014. 我国城镇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综述[J]. 成人教育,34(08):18-21.

    劳逸媛. 2018. 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研究综述[J]. 成人教育,38(02):45-48.

    李磊. 2005. 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李天鹰,王慧英. 2009.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危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90-94.

    李五一. 1992. 论社会教育与政治社会化[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44-48,8.

    李政涛. 2005. 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动机制[J]. 中小学管理(03):4.

    厉以贤. 1999. 社区教育的理念[J]. 教育研究(03):20-24.

    厉以贤. 2007.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05):5-12,48.

    梁新潮,刘丹. 2008. 社区学院在福建省社区教育体系形成中的作用[J]. 教育评论(06):102-105.

    刘慧娟,蒋文立,陈人雄,等. 1988. 论城市社区教育[J]. 上海教育科研(05):7-9,34.

    卢爱珍. 2002. 发挥电大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社会化服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1):17-20.

    卢德生,赖长春. 2016.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职教论坛(12): 64-71.

    毛澹然. 1984. 美國社区学院的职能[J]. 外国教育资料(03):43-49.

    尚利霞. 2018. 社区教育及其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9(05):32-35.

    沈光辉,陈晓蔚. 2019. 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文本分析和改进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05):11-18,92.

    石婵娟. 2010. 浅谈社区学院的发展——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148.

    石小岑,李曼丽. 2016. 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2(01):90-99.

    宋崇鑫. 1989. 社区教育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71-74.

    宋蕾. 2017. 社区教育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3):136-138.

    孙晓宁. 2013. 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D]. 安徽:安徽大学.

    田娟,李兵. 2008. 依托电大发展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04):27-32.

    田小梅,刘刚. 2011.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 继续教育研究(07):70-72.

    王建凯. 2018. 社区治理视角下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16):138-141.

    王雷. 2018. 目前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终身教育研究,29(02):44-50,67.

    王琪丰. 2012. 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及相关研究综述[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02):82-85.

    王眭. 2017. 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建设中公共服务功能的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吴盛雄,陈乃林,江丽娜. 2018. 我国社区教育研究40年(1978—2017)状况与反思——基于CiteSpace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 终身教育研究,29(04):28-36.

    吴泽强. 2011. 社区教育著作综述[J]. 成人教育,31(02):62-63.

    杨淑珺. 2017. 路径如何选择: 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发展分析——基于杭州多案例研究[J]. 职教论坛(33):53-59.

    叶忠海. 1996.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研究[J]. 教育研究(02): 20-25,41.

    叶忠海. 2009.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指导学习型社会建设[J]. 成才与就业(05):33-35

    叶忠海,张永,马丽华,贾红彬. 2014. 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4):100-110.

    张青. 2018. 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J]. 人民教育(02): 68-70.

    张荣. 2012. 当前我国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实践综述[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03):92-95.

    朱胜晖,宁莎莎. 2015.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综述与思考[J]. 农业教育研究(03):2-5.

    庄维平. 1997. 对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J]. 中国成人教育(07):9.

    收稿日期:2019-06-28

    定稿日期:2020-07-26

    作者简介:崔珍珍,硕士,讲师,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终身教育学院(510091)。

    王甲乐,硕士研究生;赵新元,博士,副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510275)。

    责任编辑 郝 丹